西固太平鼓

西固太平鼓

太平鼓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打擊樂器,舞蹈時用,在一個帶柄的鐵圈上蒙上羊皮,用細長的鼓槌敲打,柄的頭上有十多個大小鐵環,打鼓時同時發出聲響。另一種解釋是:民間舞蹈,多為女子表演,一邊敲鼓,一邊舞蹈。《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這種太平鼓,是指過去流行於幽州,也就是現今河北省及東北一帶的那種太平鼓。而本文所說的西固太平鼓,無論是鼓的結構,還是表演方式,都與上面所說的太平鼓截然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固太平鼓
  • 形狀:圓筒形
  • 直徑:四十五厘米
  • 鼓面:牛皮
首先是結構不同,其次是表演方式不同,傳說,史記,寓意,

首先是結構不同

西固的太平鼓並非蒲扇形,而是圓筒形;鼓幫不是用鐵圈製作,而是用木料製作;蒙的皮也是單面,而是雙面。西固太平鼓的個頭很大,鼓身長約七十厘米,直徑約四十五厘米,鼓面蒙的皮多為比較厚實的牛皮,通體呈現整的圓柱形。鼓幫外表塗的油漆,僅限於紅色或黑色;並用泥金飾以獅子牡丹等圖案,兩頭邊緣部分則用字花邊裝飾。在鼓幫一側的兩頭,釘有兩隻鐵環,用來拴綁背帶。背帶很長,把背帶挎在肩上,鼓可垂至膝蓋以下。之所以如此,為的是便於擊鼓者在舞蹈時將鼓拋到任何一個方向。

其次是表演方式不同

西固太平鼓全由青壯年男子表演,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三四十人,是群舞,而不是獨舞。表演者一律頭戴英雄帽,身穿皂隸服,腰系灰絲帶,腳蹬麻窩鞋,宛如京劇舞台上的武松,煞是氣派。表演時,表演者按規定排列成一定的隊形,由領隊用上面扎有紅綠繡球的竹竿一指揮,並以鑼,鈸擊節。領隊手持竹竿有節奏地上下左右擺動,表演者根據領隊發出的旗號,右手緊握用麻繩製作的鼓鞭,左手不停地將鼓身舉架到不同方位,忽上忽下,時左時右,一邊擊鼓一邊舞蹈。那震撼山嶽的鼓聲,龍騰虎躍的表演,常常使觀賞者振奮不已。

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西固的太平鼓,也是流行於幽州一帶的那種圓形單面鼓。明朝初年,徐達,馮勝奉命西征元軍殘部,相繼克慶陽,收臨洮,又一舉攻下了西固。但據守在永登的元軍殘部仍負隅頑抗,一時難以攻下。不久適逢元宵節,徐達便命令部隊製作了一批又長又粗的鼓,把武器藏在裡面,然後扮作社火隊,以大旗為號,混進城內,只聽城外一聲炮響,社火隊頓時變成了戰鬥隊,徐達就是採取這個辦法,裡應外合,很快攻下了永登城池。為了紀念這次戰役的勝利,人們就把這種又粗又長的鼓命名為"太平鼓"。並逐漸演變成為西固獨特的社火形式之一。數百年來,每逢元宵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到處都可看到太平鼓隊威武的雄姿,聽到太平鼓那深沉的鼓聲。

史記

不過從史料來看,新春打太平鼓(最初叫臘鼓)的民俗古已有之。其本意在於驅逐瘟疫,祈求平安。《呂氏春秋.季冬記》說:"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注釋:"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這說明,新春打太平鼓的習俗,至少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嗚,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這裡所說的細腰鼓,也就是臘鼓,最初由西域傳來"昔苻堅破龜茲國,獲羯鼓,(革皆)鼓,枝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廣首纖腰,宋蕭思話所謂細腰鼓是也"到唐代時,臘鼓不再叫細採取鼓,而叫畫鼓或拓枝鼓,擊鼓的也不再是金剛力士,而京戲成了裊娜舞娥。唐人張祜的《周員外席上觀拓枝》詩說:"畫鼓拖環錦臂攘,小娥雙換舞衣裳。"說明當時的臘鼓已以演進成《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那種太平鼓。據明代方以智《通雅。樂舞》,清代王夫之《齋文集,雜物贊,太平鼓》等記載,北寧崇寧,大觀年音,京城內外市街,有鼓笛拍板演唱,稱為"打斷"。政和初年,官令禁止,民間改稱"太平鼓"。到明,清時期,每逢新春及元宵節,民間常用鐵圈蒙上羊皮或驢皮為鼓,形如蒲扇,鼓柄上套鐵環,擊鼓搖環,邊舞邊唱。可見當時春節打太平鼓的習俗已很流行。清末彭蘊章的《松風閣詩鈔,幽州士風,吟太平鼓》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民間打太平鼓的情景:"太平鼓,聲咚咚。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其活潑之態令人神出鬼沒往。據說這種臘鼓要從頭年臘月八打起,一直打到來年二月二"龍抬頭"時才停止。
西固打太平鼓的習俗始自何時,史無記載。倘若按傳說的時間推算,迄今也已具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並已發展成為西固社火中嘬雎地方特色的一部分。西固社火,舊時一般在正月初十前後出動,到元宵節進入高潮,十六以後以"送瘟神"宣告結束。地道的西固社火,前面由燈籠作"執事",接著由"瘋(取’風’的諧音)婆子","傻(方言讀’寡’)娃子"吶喊開道,爾後是獅子,旱船,推車,高蹺,龍燈,竹馬,鐵芯子,大頭和尚戲柳翠之類,末尾由太平鼓殿後。那強大的陣營,粗獷的氣勢,充分顯示了高原人民憨直奔放的性格特點。

寓意

照民間流傳的說法,西固太平鼓的鼓點,還有一番講究哩。"咚--咚--咚--,咚--咚--咚",叫"三點水",意思是:"今年好,今年好,明年更比今年好。"咚--咚,咚--咚,叫做"單條",意思是"逐瘟!逐瘟!"如此等等,不一而舉。總而言之,不外乎是企望消除災禍,求得來年太平吉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