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性相,教義名詞。謂唯識之性相有差別。“相”指唯識所起之現象,即“依他起性”;“性”指唯識之本質(真理),即“圓成實性”。《宗鏡錄》卷四:“唯識性相...
《辨唯識性相》是2003年台灣正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元居士。...... 《辨唯識性相》是2003年台灣正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元居士。書名 辨唯識性相...
唯識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創始人為唐代玄奘法師與窺基大師,祖庭為西安大慈恩寺。廣義...
性相二宗是佛學術語,指的是法性宗與法相宗。...... ’故以唯識大乘為法相宗,華嚴宗所判立五教中之終教等為法性宗。另據日僧凝然所撰華嚴宗要義之說,於...
佛學術語,指學習俱舍、唯識等,以明諸法之性相。又作法相學。性,指諸法之自體;相,指諸法之相貌義理。俱舍、成實等說小乘之性相,瑜伽、唯識等說大乘之性相...
如:在間斷的六識外,確立了阿賴耶識的存在,作為輪迴的主體;在種識現起一切的思想下,確立了唯識無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識的...
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祖師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而成,最能體現法相唯識...
唯識相,教義名詞。相對“唯識性”言。指唯識“所變”的現象,包括阿賴耶等八識,以及八識各個識體變現生起的“相”(認識對象)、“見”(認識主體)等分。因此,它...
《唯識三十論頌》亦稱《高建法幢論》,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論書之一。世親著,唐玄奘譯,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傳世。...
【五重唯識】 法相宗所修的觀行,從淺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識觀。第一重是遣虛存實,即遣除遍計所執的虛妄計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第...
若一切法一向無,是唯識亦應無,云何得成立?非一切法一向無,說為法空,非知此義名入法空。若爾,云何得入法空?由除分別性相故,得入法空。如凡夫分別所有法...
唯識宗為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又稱法相唯識宗、法相宗、慈恩宗等。其理 論淵源是印度的瑜伽行派,所依經典有“六經十一論”之說,基本命題是“萬法唯識”...
無相唯識是佛學術語,十大論師中的難陀,於“四分說”中是二分家。...... 無相唯識是佛學術語,十大論師中的難陀,於“四分說”中是二分家。他依據《攝大乘論...
有相唯識派指的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一。與“無相唯識派”相對。產生於4、5 世紀,以唯識新學的陳那、護法為代表。因他們都肯定相分的真實性,故稱。陳那...
我覺得法相與唯識這兩個名詞,不一定衝突,也不一定同一。從學派思想的發展中去看,法‘相’,足以表示上座系阿毗曇論的特色。《俱舍論》,已經略去,《阿毗曇心...
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中文名 北法相宗 宗族 唐代玄奘 ...
之執情,如今在‘非我’、‘非法’之事物上,現出‘實我’、‘實法’之相貌,遂認其為‘實我’、‘實法’者,稱為當情現相;相當於唯識三性中之遍計所執性...
·174b)︰‘一代時教,總歸化行。’其次,南山律宗更把化教就其義理的淺深判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教,又把制教就四分律學各家的戒本論分別判作實...
指法相宗所依據的主要經論。即《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雲(大正43·229c)︰‘今此論爰引六經,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厚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