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碑

唐碑

唐碑書法是正楷書,從魏晉南北朝以來,漢隸逐漸演變成楷書,楷書的字形結構,統一於唐代,所以在書法史上有秦篆。嵩山嵩陽書院西南草坪上高達九米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書,刻於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寬2.04米,厚1.03米。碑刻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為精緻,是我國唐碑的優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現存最大的唐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碑
  • 朝代:唐朝
  • 類型:碑刻
  • 碑刻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為精緻
  • 書院嵩山嵩陽書院
  • 有關人物李林甫,裴迥
簡介,各家書法,

簡介

唐碑,是唐朝碑刻的統稱。唐代是我國文學藝術最繁榮的時代,碑版石刻,也同樣是最繁榮的時代。
唐代,碑版本身,刻碑文的部分,已發展到高200厘米以上,寬140厘米以上的巨型石刻。碑額之上,再加華蓋,碑座也愈益高大精工。一座唐碑,本身已成為一件雄偉的石雕藝術品。現在我們還可以在西安碑林看到許多著名的唐碑,不過它們已被集中陳列在屋子裡,有些已失去了碑座、碑頭,豐碑巨刻的宏大氣魄,已大為減色。幸而還有一些豐碑,仍在原地,例如昭陵的《李績碑》,乾陵的《述聖頌》,嵩山的《聖德感應頌》,都還能使旅遊者看了驚嘆唐人的雄偉氣魄。可惜一塊最大的唐碑,已被黃巢燒毀,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寫的《華山銘》。華山之神,唐代封為“金天神”,歷代帝王祭祀五嶽四瀆,以華山為最重要,因為近在首都,皇帝便於親臨致祭。華山廟中,有漢代的《西嶽華山廟碑》,也是漢碑中最大的一塊,有北周趙文淵寫的《華岳頌》,也很高大。唐玄宗好大喜功,要刻一塊更大的碑,於是親自寫了一篇《華山銘》(或稱《華岳廟碑》),刻成一塊冠絕古今的大碑,安置在華岳廟中。據說這塊碑有四丈多高,後來黃巢起義時燒毀華山廟,這塊碑也被燒壞,到現在只剩一小部分,文字幾乎全部磨滅,聽說只可見四個字了。不過這塊碑,雖然號稱唐代第一,據唐人的記錄,是用幾塊大石砌起來的,像南京的《天發神讖碑》一樣。如果這個記錄不誤,那么,我以為也不足誇耀,我見到過的整塊唐碑,恐怕還應當以嵩山的《聖德感應頌》為最大。

各家書法

唐人講究書法,以寫字著名的人很多。唐碑上都刻有撰文和書丹人名,這是漢碑所沒有的。初唐時,寫碑文的名家有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歐陽詢、通父子、薛稷、曜兄弟。盛唐時,有顏真卿李邕蔡有鄰韓擇木、梁升卿、徐浩。中晚唐有柳公權沈傳師、裴璘、唐玄度劉禹錫,他們每人都寫過不少碑文。李邕一生寫了三十多塊碑,顏真卿寫的石刻文字有九十多種,史維則的隸書碑有四十多塊,柳公權寫的碑有六十多種。這幾位書法大家的字跡,一向受人珍護,可惜這許多石刻名跡,至今存者無多。
漢隸唐楷之稱,這是中國文字書法演變的三個重要階段。我們從初唐幾位書法名家的字跡上,還可以看出各人筆法的淵源。褚遂良的《伊闕三龕記》和包文該的《兗公頌》,是被康有為認為繼承北魏隸楷的唐楷,而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的筆法卻來自南朝。其區別在於筆勢的剛柔,波磔的方圓。盛唐以後,這種區別日漸融合,於是書家取徑於筆劃結構的肥瘦。顏真卿蘇靈芝愈寫愈肥,柳公權用顏真卿筆法而減縮其肥碩。薛稷兄弟的瘦勁,演變而成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這樣,在統一的唐楷之中,每位書家仍然有各自的風格。
唐代碑刻,具備了各體書法。太宗李世民首先用行草書寫碑,他寫的碑,今天還可見太原的《晉祠銘》,餘杭的《屏風碑》。驪山的《溫泉銘》原石早已亡失,但敦煌石室中藏著一份唐拓本,現在有影印本流傳。有一個和尚懷仁,費二十多年精力,收集王羲之的字,湊合成一篇太宗御製《聖教序》,刻為碑版,稱為《集王書聖教序》,尤其是著名的草書唐碑。這塊碑現在西安碑林。唐代草書名家張旭、懷素,都有幾塊石刻在碑林,但那是帖,而不是碑。
唐太宗提倡王羲之的行草書,用草書寫碑,開了一代風氣。唐玄宗李隆基卻提倡隸書,他自己寫得一手優美的漢隸。他一共寫了三十多塊碑,現在還存有大約十塊。泰山上的摩崖刻《泰山銘》,是他的大手筆。在他的影響之下,開元、天寶年間,出了許多隸書名家,如蔡有鄰韓擇木、史維則等。他們的隸書,已有新的變化,後世稱為“唐隸”。同時,也有人在恢復魏隸,如戴千齡寫的《北嶽安天王銘》,宛然是《受禪表》、《上尊號奏》的面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