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營豆片是以中草、鹽鹼、豆片為主料的菜品。
唐三營豆片又稱御膳豆片相傳每年九月初九,康熙帝都要去木蘭圍場秋獵。這是滿族祖先女真人留下的風俗。 八月十六日,康熙經過唐三營(起居註記作“湯三營”),其地因大旱而顆粒無收。當地一家商戶做豆製品的,儲存了大量的黃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三營豆片
- 別名:御膳豆片
- 主要原料:中草藥,鹽鹼
- 是否含防腐劑:否
簡介,做法,簡述,
簡介
唐三營豆片,是將出模的豆片晾曬後(稱乾片)加上十幾種中草藥調料和鹽、鹼蒸煮入味而成,其片薄厚均勻,色澤油黃,味道香醇,鹹淡可口,肉頭筋道,而得名。“唐三營豆片”可直接食用(豆片卷大蔥),亦可做佐餐菜餚,可涼拌,可熱炒。將豆片切成絲,分別與蔥絲、黃瓜絲、菜心、香菜等配成各式冷盤;與尖椒、白菜、黃瓜等爆炒成各式熱菜;還可做蒸肉、燉肉、熬肉、扣肉等肉食菜餚的輔菜或墊底菜。總之,“唐三營豆片”做主菜時其味獨樹一幟,做輔菜時不奪其主與主味相諧。因此,唐三營有句民諺說得好:大豆渾身都是寶,豆片怎吃怎么好。
做法
1、選豆:這是保證出片率和豆片質量的關鍵。因此要選用新收穫的豆子,並挑揀出其中的壞豆、臭豆、癟豆,篩簸出灰塵和雜質。
2、破豆:用石磨將選好的黃豆磨破,除去皮、面,放在水中浸泡,以泡透發膀沒有生心為宜。
3、磨豆:將泡好的豆豉放入石磨中,兌水磨成豆沫。同時燒鍋開水淘出待用。
4、煮漿:在鍋上架上細羅,為防羅紗下沉,用秫秸簾在羅底托住,將磨好的豆沫倒入羅中,兌開水用木杵攪和下壓,擠出豆漿入鍋,然後加水(漿水約為1:3)煮沸。
8、疊片:將晾好悶柔的豆片像疊被子一樣,兩邊內折,將其疊成近似長方體的豆片卷。
9、煮片:在鍋中放入清水,加入茴香、大料、丁香、桂皮、肉蔻、白芷、砂仁、草寇.鹽鹼中草藥等佐料,將水燒開,把疊好的豆片碼入鍋中,再加火至開,此時豆片上浮,用鏟子將其按下,15分鐘後再加火燒開,片又上浮,再按再加火,如此反覆兩三次,使豆片徹底浸透入味後停火。
10、出鍋:將煮熟的豆片從鍋中取出,置於斜放的蓋簾上,淋去湯水,白嫩可口的豆片新鮮出爐了。有人說可能是因為當地的水好,才有了了“片薄如紙、光滑細膩、鹹淡適口、色香味俱佳”的唐三營豆片。
簡述
“唐三營豆片”從創始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這一特產所以能夠傳至今日而不衰,除了其物美價廉、方便食用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外,其投資不大、用人不多、工藝簡單、有多重效益,適合農家經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了解,僅豆片一項即可使大豆增值1至1.5倍;此外其豆渣是上好的飼料,可以餵牛、餵豬、搞養殖業,這又使大豆增值不少;再有牲畜糞便還可以改良土壤,不僅能使農作物增產,還使“綠色食品”便成現實,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由於加工唐三營豆片有以上優勢,所以近些年來,唐三營農村家庭豆片作坊發展很快,幾乎遍布全村,以加工“唐三營豆片”為主業的豆片專業戶已不下數十個。每天加工大豆10000多斤,全年耗豆量近200多萬斤,僅此一項可為全村增收百萬元。還帶動了全村養殖業的發展,這無疑又是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總之,唐三營豆片業促進了農村家庭副業、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同時留住了農村勞動力,是一個“一舉多得”的發展農村經濟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