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薩克酋長國

哥薩克酋長國

哥薩克酋長國(烏克蘭語:Гетьманщина, Het’manshchyna; Військо Запорозьке, Viys’ko Zaporoz’ke)是烏克蘭哥薩克國,由酋長國土地和扎波羅熱哥薩克組成。該國存在於1649年至1775年間,位於烏克蘭中部與東北部。酋長國成立於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第一位領導人是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統治時期為1648年至1657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薩克酋長國
  • 外文名:Гетьманщина, Het’manshchyna
  • 所屬:烏克蘭哥薩克國
  • 組成部分:酋長國土地和扎波羅熱哥薩克
發展,歷史,俄滲透,馬澤帕時代,終結,文化,教育,宗教,社會,貴族,哥薩克,教士,市民,農民,行政區劃,領導層,

發展

1654年的佩列亞斯拉夫條約(Pereyaslavska Rada)讓烏克蘭失去了獨立性。而1667年的安德魯索沃條約(Andrusiv)將該國分給了俄羅斯和烏克蘭。這次瓜分也讓烏克蘭哥薩克內各派發生衝突,而這場內戰持續至17世紀末。18世紀酋長國的領土就只剩下左岸烏克蘭。1764年,哥薩克國與酋長職位皆遭葉卡捷琳娜二世廢除。
該國最開始定都於切黑倫,隨後遷都至巴圖林,最後遷至赫魯希夫。
酋長國包括現在的烏克蘭中部和現俄羅斯的一小部分。具體來講,該國包括現在的切爾尼戈夫州、波爾塔瓦州和蘇梅州(不包括東南部)、基輔州左岸和切爾卡瑟州,以及俄羅斯布良斯克州西部。而扎波羅熱哥薩克地區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有自己的行政機關。

歷史

在贏得很多次對波戰爭的勝利後,酋長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在1648年聖誕節凱旋進入基輔,在那裡,他被讚美為讓人民擺脫波蘭奴役的解放者。1649年2月,在與波蘭代表團於佩列亞斯拉夫談判時,赫梅利尼茨基很明顯地向波蘭人體現出,他是烏克蘭人的唯一統治者,並將自己定位為全烏克蘭統治者。 作為酋長國的統治者,赫梅利尼茨基參與了各個方面的國家建設中:在軍隊里、在行政機構里、在財政上、在經濟上、在文化上。他動用他在新烏克蘭國家的最高權力,讓扎波羅熱哥薩克處在該哥薩克酋長的領導下,他也讓烏克蘭社會的各個方面統一於他的統治下。這需要建立一個政府機構、先進的軍隊、以及一個將哥薩克軍官與烏克蘭貴族排除在外的平民行政官,還需要建立哥薩克酋長國的精英階層。
酋長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酋長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俄滲透

在1653年克里米亞韃靼人第三次背叛哥薩克後,赫梅利尼茨基明白了他無法再依靠克里米亞汗國來進行反波鬥爭了,酋長被迫轉而向莫斯科公國尋求援助。協商開始於1654年1月的佩列亞斯拉夫,協商雙方中哥薩克一方包括赫梅利尼茨基和很多哥薩克,而莫斯科一方由瓦西里·布圖爾林帶領;協商終止於4月的莫斯科,其中烏克蘭一方為薩米洛·博格丹諾維奇-扎魯德尼與帕夫洛·泰泰里亞,而俄方為亞列克謝·特魯貝茨科伊、瓦西里·布圖爾林和其他莫斯科貴族(波雅爾)。 在條約中,扎波羅熱哥薩克與莫斯科公國形成宗主地位,並且一分為二;哥薩克酋長國首都為切黑倫與扎波羅熱,國家中心在扎波羅熱要塞要塞周圍。這份條約也引發了1654年至1667年間的俄波戰爭
赫梅利尼茨基去世後,他的兒子尤里·赫梅利尼茨基被任命為他的繼任者。但是,很不幸的是,他既年輕又無經驗,但更明顯的是,他沒什麼魅力,和像他父親一樣的領導才能。
1657年,酋長國總理大臣、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顧問伊凡·維霍夫斯基當選酋長,取代了尤里。維霍夫斯基試圖制定一個更加獨立於莫斯科的政策,並將自己定位為內戰的中間派。扎波羅熱哥薩克首領亞基夫·巴拉巴什和馬丁·普什卡爾發動起義,這場起義在1658年6月於波爾塔瓦附近爆發的血腥衝突中達到頂點。在這場衝突中,維霍夫斯基雖然取得勝利,但是實力也被削弱,他決定與莫斯科公國斷絕關係,在1658年9月16日與波蘭簽署哈蒂亞希條約。
在條約中,烏克蘭將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第三個獨立主體,處在波蘭國王的君權之下,但擁有自己的軍隊、法院和國庫。但這份條約從未實行,因為它不受烏克蘭下層民眾的歡迎,下層民眾也發動了更多起義。最終維霍夫斯基辭職,逃到波蘭。
這也導致了所謂的“毀滅時代”。在這個時期,內戰遍布整個國家,直到17世紀。
在1667年毀滅時代時,俄波雙方簽署安德魯索沃條約,結束雙方的戰爭,條約中哥薩克酋長國被分成左岸烏克蘭和右岸烏克蘭。酋長國只剩下左岸烏克蘭與其核心基輔,和部分獨立於莫斯科公國的主權、右岸烏克蘭除了基輔以外,都劃歸波蘭立陶宛聯邦所有,酋長國的所有行政機關都被廢除,波蘭王國恢復了切爾尼戈夫省、基輔省和布拉茨瓦夫省的建制。

馬澤帕時代

在伊凡·馬澤帕被選為酋長後,毀滅時代正式結束了。馬澤帕給國家帶來了穩定。他讓烏克蘭再次統一於酋長的統治之下。酋長國在他的統治下欣欣向榮,而該國的文學和建築學則更是。在馬澤帕的統治時期發展出來的建築形式被稱為烏克蘭巴洛克風格。在馬澤帕的統治時期時,沙皇俄國和瑞典帝國之間爆發了大北方戰爭。馬澤帕與彼得一世的聯盟讓酋長國損失了很多哥薩克,也讓俄羅斯干涉酋長國的內政。在沙皇拒絕出兵保衛烏克蘭,阻止卡爾十二世的盟友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進攻烏克蘭後,馬澤帕與扎波羅熱哥薩克在1708年10月28日與瑞典人結盟。關鍵之戰發生在1709年6月的波爾塔瓦,這場戰役俄羅斯勝利,也擊碎了馬澤帕讓烏克蘭獨立的目標,烏克蘭的主權在之前的一份條約中被與瑞典的主權綁定在一起。波爾塔瓦戰役之後,酋長國的主權變得有名無實,而俄羅斯也成立了基輔省。
卡爾十二世和馬澤帕卡爾十二世和馬澤帕

終結

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哥薩克酋長國的主權被日漸剝削。在先前的幾次嘗試後,酋長一職最終在1764年被俄羅斯政府廢除,被小俄羅斯執行管理委員會替代。於是,酋長國完全被俄羅斯帝國吞併。1775年5月7日,在女皇葉卡捷琳娜的直接命令下,扎波羅熱要塞被毀。6月5日,俄羅斯炮兵和步兵包圍了部落,並將其夷為平地。俄軍對哥薩克實施裁減,國庫檔案被沒收。科紹夫依酋長佩特羅·卡利尼舍夫斯基遭到逮捕,並被流放至索洛韋茨基群島。這也終結了扎波羅熱哥薩克。

文化

在酋長國,特別是在酋長伊凡·馬澤帕的統治時期里,烏克蘭文化欣欣向榮。

教育

來自外國的訪問者特別評價了酋長國極高的識字率,即使在平民中,也是如此。酋長國每單位人口擁有國小的比率要高過它的每一個鄰國——波蘭或莫斯科。1740年代,7個團區的1099個定居點中,有866個擁有國小。[1]一位來到酋長國的德國訪問者在他1720年的作品中,對酋長達尼洛·阿波斯托爾之子的情況做出了評價,阿波斯托爾之子從未出過烏克蘭一步,卻能流利地說拉丁語、義大利語、法語、德語、波蘭語和俄語。[2]在馬澤帕治下,基輔執行管理委員會轉型為一所學院,並吸引了東正教世界的一些重要學者。[3]馬澤帕在切爾尼戈夫建立了另一所執行管理委員會。很多在基輔受教的人,例如費奧凡·普羅科波維奇(俄羅斯科學研究院的建立者)隨後遷至莫斯科,因此,伊凡·馬澤帕對教育的支持不僅提高了烏克蘭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莫斯科自身的文化水平。[3] 一所音樂學院在酋長國隨後的首都赫魯希夫建立。該院校友包括馬克西姆·貝列佐夫斯基,他是第一名從俄羅斯帝國走出去,得到歐洲承認的作曲家;該院校友還包括德米特里·博爾特尼揚斯基。
除了基輔的傳統印刷業外,新的印刷廠也建設在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切爾尼戈夫。出版的大多數書籍實際上是宗教書籍,其中包括《彼得尼克》(Peternik),一本介紹基輔-佩切爾斯克修道院僧侶生活的書籍。人們也編纂關於當地歷史的書籍。1674年,伊諾肯提·吉澤爾編寫了一部書籍,關於莫斯科是古基輔的繼承人的理論第一次得到了發展。[4]

宗教

1686年,烏克蘭東正教會由接受君士坦丁堡主教管理轉為由莫斯科當局管理。但不論此前此後,當地教會領導人都實行獨立自主的政策。酋長伊凡·馬澤帕與都主教瓦爾拉姆·亞辛斯基(1690年-1707年任職)關係非常密切。馬澤帕將土地、金錢和整個村莊都貢獻給教會。他也資助修建了基輔的幾座宗教建築,包括主顯教堂和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主教座堂,並修復了幾座舊教堂,譬如基輔聖索菲亞主教座堂,這座教堂在17世紀中期處於近乎坍塌的狀態,這些建築都是烏克蘭巴洛克風格的。[5].
聖米迦勒金頂教堂聖米迦勒金頂教堂

社會

酋長國被分為以下五個階級:貴族、哥薩克、教士、市民、和農民。

貴族

與受波蘭統治的情況一樣,貴族依然是酋長國的統治階級,但是其成分和正統的起源已經徹底改變了。在赫梅利尼茨基起義時,波蘭貴族與波蘭化的魯塞尼亞貴族逃離了酋長國。結果,貴族階級此時由留在酋長國的貴族(未被波蘭化的老貴族家族與在起義中加入哥薩克一方的下層貴族)以及突然出現的哥薩克軍官階級構成。忠於酋長國的貴族不像波蘭貴族那樣土地被重新分配,而是依然留有他們的財產、土地和為他們服役的農民。同時,老貴族和新哥薩克軍官被稱為“高貴的軍官同伴”(Znachni Viiskovi Tovaryshi)。因此,貴族階級的性質在根本上就發生改變了。它不再看是否擁有古老的血統,而是看是否忠於哥薩克的國家。[6]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哥薩克軍官的土地和財產也變為世襲的,而這些哥薩克貴族與軍官所擁有的財產也變得與那些被他們取代的波蘭貴族的差不多了。

哥薩克

大多數哥薩克未能進入貴族的行列,他們還是自由的士兵。低階的哥薩克經常對他們兄弟的富有而感到憤怒,他們要為頻繁的起義負責,尤其是在17世紀內戰頻頻不穩定的毀滅時代的時候。這些不滿常常被莫斯科利用。扎波羅熱要塞被用作逃離酋長國的哥薩克的避難所,就像其在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前一樣。

教士

在酋長國時期,羅馬天主教會東儀天主教會的教士被逐出烏克蘭。僧侶在酋長國地位非常高,掌有酋長國17%的土地。僧侶無需繳稅,在任何時候都有農民為逃避稅務而來到修道院。東正教統治集團變得和最強大的貴族一樣富有而強大。[7]已婚的東正教士也不需要繳稅。教士的兒子通常成為教士或做哥薩克文職官員。貴族或哥薩克做神職人員的情況並不常見,反之亦然。[7]

市民

酋長國的12個城市實行馬格德堡法,他們處於自治狀態且擁有自己的法院、財政和稅收。富有的市民能夠在酋長國任職,甚至購買貴族頭銜。因為城鎮大部分都很小(大城鎮如基輔或尼任居民也少於15000人)。和其他階級比起來,這個階級重要性不大。[7]

農民

農民占酋長國人口的大多數。雖然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將波蘭地主和權貴驅逐出受酋長控制的地區,讓農民強迫勞動的制度在起義中減少了許多,但那些忠於酋長的貴族和東正教會依然希望農民處在他們的控制中,為他們服務。因此,起義的結果是大約50%的土地分給了哥薩克軍官或是由農民控制的自由村莊裡,17%的土地歸教會所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貴族和軍官所有的土地與日俱增,而由農民和普通哥薩克士兵控制的土地逐年減少,而農民被迫為他們的地主勞動的天數越來越多,勞動量也越來越大。但無論如何,農民受到的壓迫依然要較起義前少一些,且直到酋長國滅亡,他們也從未完全成為農奴,依然留有遷居的權利。

行政區劃

酋長國被分為很多軍管區域,被稱為“團區”(polki),團區的數量多少取決於酋長國的領土大小。1649年,當酋長國控制右岸及左岸烏克蘭時,共有16個這樣的區域。在失去右岸烏克蘭後,團區的數目被減少到10個。團區被進一步分為連區(sotnias),由隊長管理。[9]

領導層

酋長國由酋長、內閣和兩個委員會——總理事會和主席團會議領導。酋長起初由包括全體哥薩克、市民、教士、甚至還有農民在內的總理事會選舉得來。但在17世紀末,總理事會的作用變得更加儀式性,酋長由主席團會議選舉得來。1709年後,獲得提名的酋長需要得到沙皇的批准。酋長統治全國,直到去世或被驅逐。酋長全權管理行政機關、法院、財政和軍隊。而內閣則同時承擔總參謀和內閣的作用。酋長也有權制定外交政策,雖然這個權力在18世紀越來越多地受到了莫斯科的限制。[10]構成酋長國的每個團區由團長管理,團長擁有該區的最高軍事及民政權力。起初團長由該團區德哥薩克選舉,到了18世紀則由酋長任命。1709年後,團長常常是由莫斯科任命的。團長的參謀包括軍需官(副司令官)、法官、大臣、副官和掌旗官。[9]
酋長達尼洛·阿波斯托爾18世紀,酋長國的主權遭到破壞。在波爾塔瓦戰役後,由主席團會議選舉出來的指揮官須經沙皇承認。沙皇也頻繁地任命每個團區的團長。1722年向酋長國負責的政府部門由外交學院轉為帝國參議院。同年,俄國又成立小俄羅斯執行管理委員會來架空酋長,小俄羅斯執行管理委員會由莫斯科任命,由六位駐紮在酋長國的俄軍軍官組成,擔當起第二政府的角色,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普通哥薩克與農民的權利免受哥薩克軍官的抑制。在哥薩克選舉酋長帕夫洛·波盧博托克來回應他,反對這些改革時,波盧博托克遭到逮捕,並死在牢獄之中,沒有得到沙皇的承認。小俄羅斯執行管理委員會隨後統治酋長國,直到1727年遭到廢除,並選舉了新酋長達尼洛·阿波斯托爾。一份由28條條令構成的法規被採用,控制酋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在酋長國滅亡之前,這份法規一直有效。這份法規被稱為28條批准法令,詳情如下:
酋長國不能控制本國與他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但是該國能夠在邊界問題上直接與波蘭、克里米亞汗國奧斯曼帝國談判,只要談判簽署的協定不與俄羅斯的條約衝突。
酋長國依然控制10個團,但該國的僱傭團被限制在三個。
戰時,哥薩克必須接受駐紮在酋長國的俄軍指揮官的指揮
一個由3個哥薩克和3個由政府任命的人構成的法庭成立
俄國人和其他非本國地處允許留在酋長國,但是不能從北方帶來新的農民
1764年,酋長的職位遭到葉卡捷琳娜二世廢除,被第二個小俄羅斯執行管理委員會取代,該管理委員會由4名哥薩克和4位由俄羅斯任命的人構成,該管理委員會由會長伯爵彼得·魯緬采夫領導,魯緬采夫小心但堅決地剝奪了當地只剩一點的主權。1781年,軍團制度被逐步廢除,小俄羅斯執行管理委員會被廢止。兩年後,農民遷移的自由遭到限制,這個地區的農民完全變成了農奴。哥薩克併入俄軍,哥薩克軍官被承認為俄羅斯貴族、與俄羅斯帝國先前在其他地區的做法一樣,教會的土地遭到沒收(在酋長國時期,教會自己就擁有17%的土地[12]),分給貴族。酋長國的領土被劃分為3個俄羅斯省份,這些省份的行政機關與俄羅斯帝國其他省份無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