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茲卡盜龍

哈茲卡盜龍

哈茲卡盜龍屬(學名:Halszkaraptor)是馳龍科的一屬,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組。其屬名源於波蘭古生物學家哈茲卡·奧斯穆爾斯卡,其專長於蒙古恐龍研究。該屬的唯一種為埃氏哈茲卡盜龍H. escuilliei)。

科學家將其化石與現生鱷類與水鳥對比,從而發現了哈茲卡盜龍為水陸兩棲的形態學證據。這些形態特徵與其他非鳥類的手盜龍類有著明顯不同。同時,系統發生學分析表明,哈茲卡盜龍屬與大黑天神龍屬、胡山足龍屬同屬馳龍科根部的一個亞科,並將其命名為哈茲卡盜龍亞科(Halszkaraptorinae)。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Halszkarapto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馳龍科
  • 亞科:哈茲卡盜龍亞科
  • :哈茲卡盜龍屬
  • :哈茲卡盜龍
  • 中文學名:哈茲卡盜龍
  • 演化支:手盜龍形類
科學分類,發現和命名,敘述,大小和區分特徵,骨骼,系統發育,古生物學,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超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亞科: †哈茲卡盜龍亞科 Halszkaraptorinae
屬: †哈茲卡盜龍屬 Halszkaraptor
Cau et al., 2017

發現和命名

哈茲卡盜龍的正模似乎是來自南蒙古烏哈托喀的德加多克塔組,是被化石偷盜者非法轉移的。它被銷售到日本和英國,被幾個收藏家持有數年,直到被Eldonia公司的化石銷售商François Escuillié得到。他鑑定它是一個新種,並在2015年把它帶到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把它展示給古生物學家Pascal Godefroit和Andrea Cau以進一步驗證。在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對它進行X光同步輻射掃描,核實其真實性後,Cau和其他著名古生物學家在《自然》期刊上描述了這個屬的詳細研究。經過談判,Escuillié同意讓化石返回蒙古當局。
模式種埃氏哈茲卡盜龍是Andrea Cau、Vincent Beyrand、Dennis F. A. E. Voeten、Vincent Fernandez、Paul Tafforeau、Koen Stein、Rinchen Barsbold、Khishigjav Tsogtbaatar、Philip John Currie和Pascal Godefroit在2017年命名和描述,屬名結合了已故的波蘭古生物學家Halszka Osmólska(他參與了許多蒙古的遠征,並命名了哈茲卡盜龍的近親胡山足龍)和拉丁文的raptor“盜賊”。種名紀念使這個標本用於科學的Escuillié。
哈茲卡盜龍
正模的頭部
模式標本MPC D-102/109是發現於德加多克塔組巴彥扎克段的橙色砂岩層,年代是晚坎帕階,約7500萬年前。它包括一個有頭骨的幾近完整的骨架。在2017年,化石沒有被進一步整備。那時化石商的工作主要暴露了化石的左部。同步加速顯示骨骼埋入岩石之中,可能不是嵌合體(人工裝配的不同物種的骨骼),雖然吻部頂端已被石膏修補、一些部件已被膠水重新接合在岩石上。骨架主要是鉸接的,不是壓扁的。它代表了一個亞成年個體,大約一歲。

敘述

大小和區分特徵

哈茲卡盜龍大約有綠頭鴨的大小。頭部大約7cm長,頸12cm,背部13cm,薦部5cm。
哈茲卡盜龍
哈茲卡盜龍與人的大小對比
描述它的作者提到了一些區分特徵,其中包括獨征和獨特的衍征。前頜骨形成扁平的吻端,占吻長的32%。前頜骨有11枚牙齒。軛骨是桿狀的,其升支只占眶後棒的十分之一,不及眼眶。頸部非常延長,占吻-薦長的一半。頸椎的後關節突沒有支上突。頸椎的神經棘極低:在第二至第五頸椎,神經棘只是低的嵴,並在隨後的頸椎完全丟失。在第二至第五頸椎,通常成對的後關節突已癒合成單一的葉狀結構。尾部的神經棘極為縮短,在前三個尾椎,它們形成低突起,在隨後的尾椎完全丟失。尾基的人字骨很大,有五邊形輪廓。第三指的第一指節占第三掌骨的47%。
此外,一些本身不獨特的特徵表現出獨特的組合。外鼻孔在前頜骨主體的後面,連線上頜骨前支的點上。眶後骨的降支是棒狀的。頸椎和背椎總數是22。只有第7-9節頸椎有側凹。尾基與尾中部的過渡位於第七到第八節椎骨間。第三指長於第二指。

骨骼

吻部雖然延長,但在前端橫向伸展,頂視輪廓呈勺狀,平坦,寬度是高度的180%。延展區包括相對長的前頜骨。一個氣室系統在前頜骨內部穿鑿。來自後方更大室的神經與血管通道滲透整塊骨,不僅像新獵龍那樣滲透到側面,也滲透到頂部。這些通道可能容納電感器官。每個前頜骨有11顆牙齒,是整個恐龍中的新紀錄。獸腳類通常有4顆前頜骨牙齒,而過去的最高紀錄為7顆,在棘龍科。這些牙齒非常緊密,彼此接觸,並且非常延長,逐漸後彎。上頜骨牙齒數量估計在20-25,更堅固,間距更大,只在尖端彎曲。它們橫向更扁平,有橢圓形截面。下頜同樣約有20-25顆牙齒。鼻孔相對回縮。鼻孔在前視中傾斜向上,在獸腳類中也很獨特。眶前孔很短,長短於高。後顱骨頂部是拱形的。
哈茲卡盜龍
骨骼重建圖
脊柱包括10枚頸椎,12枚背椎,6枚薦椎。保存的尾部包括前20枚以及尾中部的一系列6枚尾椎。
頸部非常延長,等於頭骨長度的290%和背長的150%。這意味著它達到了吻-薦長的一半,是所有已知中生代近鳥類中最長的。只有一些更近代的鳥類才有比例更長的頸部。在更基礎的獸腳類中,只有一些偷蛋龍下目接近這個值;甚至似鳥龍下目也未超過40%。這個長度不像偷蛋龍下目是由數量更多的椎骨引起,而是由個別椎骨的延長引起的。第6頸椎最長,是高的4倍。頸椎通常結構簡化,例如缺乏後支上突。大部分頸椎沒有被側凹充氣。在頸的前部,神經棘——通常是矩形板——已經降為一個低嵴,之後的更多神經棘已經消失了。在前五個頸椎,後關節突之間沒有分離空間,而是融合成一個單一的葉。在基礎的手盜龍形類中,後關節突有時會被一個板連線,骨層被一個後脊窩切過,使頂視呈凹面;在哈茲卡盜龍中沒有這個窩,輪廓是凸的。頸肋很短,不長於椎體。背椎不充氣。
尾巴不像真馳龍類那樣被長的關節突或人字骨固化。尾基相當短,其到尾中部的過渡點在第八尾椎。形態上的過渡也是非常漸進的。尾前段的神經棘已大大減少,只有前三個椎骨擁有並形成低突起。

系統發育

哈茲卡盜龍在2017年被置於馳龍科。一個新的演化支哈茲卡盜龍亞科被提出,包括哈茲卡盜龍和它的近親胡山足龍大黑天神龍
下面的分支圖是基於Cau等人2017年的系統發育分析,使用來自獸腳類工作組(Theropod Working Group)的最新數據。分析顯示哈茲卡盜龍亞科是已知最基礎的馳龍科演化支。哈茲卡盜龍處於該亞科的基礎位置,是胡山足龍與大黑天神龍組成的分支的姊妹物種。
哈茲卡盜龍
分支圖(2017)

古生物學

哈茲卡盜龍的特徵允許它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陸地生活,包括用來奔跑的強壯後肢和用來游泳的板狀前肢。短尾會使重心前移,比起走路這更利於游泳。後肢適應性地改進了在髖關節和股骨中的伸展,因此,軀幹比通常的獸腳類更加挺直。哈茲卡盜龍有許多尖銳的、後彎的牙齒,具有長脖子。吻部的感覺神經可能允許它檢測水中的振動,這使科學家認為它捕獵水生獵物。它必須回到陸地繁殖,因為和其它恐龍一樣,它需要在陸地產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