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氏哈茲卡盜龍

埃氏哈茲卡盜龍

埃氏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 escuilliei)是義大利等國的科研團隊在蒙古的白堊紀後期(約7500萬-71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化石,並於2017年12月7日在英國的科學雜誌《自然》上對此發表了文章。這種恐龍形態大致呈水鳥狀,是恐龍的一個全新物種,被命名為埃氏哈茲卡盜龍。

這種恐龍擁有像天鵝一樣長而彎曲的脖頸,鰭狀的前肢;在陸地上可以像鴨子一樣用雙腿行走,在水中也可以利用前肢游泳,是一種水陸兩棲恐龍。

研究團隊還推定了這種恐龍的體長大約應為70厘米,其中脖頸從頭到腰占了身體一半的長度。它們還長著許多適合用於吃魚的細小牙齒,再加上像鰭一樣的前肢,此前從未發現過擁有這些特徵的恐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埃氏哈茲卡盜龍
  • 拉丁學名:Halszkaraptor escuillie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亞科:哈茲卡盜龍亞科
  • 分布區域:蒙古
  • 生活年代:白堊紀坎帕期
近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恐龍的一個新物種,這種恐龍擁有像天鵝一樣的脖頸和鰭一樣的前肢,並且生活周期中有一部分在水中。埃氏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 escuilliei)生活在白堊紀坎帕期(約7500萬至7100萬年前)目前蒙古所在的區域。
埃氏哈茲卡盜龍
手盜龍類包含鳥類以及與它們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在白堊紀,多個手盜龍譜系演化形成與其各自生態系統相關的不同特徵,包括主動飛行、巨大體型、奔跑和食草性。
義大利喬瓦尼·卡佩里尼地質博物館的Andrea Cau及同事使用高解析度同步輻射掃描方法檢查了一個局部仍嵌在岩石中的手盜龍化石,從中發現了許多奇特的特徵,大部分都是非鳥類手盜龍所沒有的,但是水生或半水生的爬行類群和鳥類群卻有。
埃氏哈茲卡盜龍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特徵代表了一種水陸兩棲的獸腳類恐龍新物種,它們靠雙腿在陸上行走,姿勢類似短尾鳥類(如鴨子),但是利用鰭一樣的前肢在水中活動(像企鵝和其他水鳥一樣),並依靠長長的脖頸來覓食和埋伏獵物。研究人員將這種新恐龍與另外兩種神秘而又不全的恐龍歸在一起,提出一個新的恐龍亞科——哈茲卡盜龍亞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