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發現地,物種學史,棲息環境,
形態特徵
大黑天神龍的化石(編號IGM 100/1033)是一個部份骨骸,包含顱骨、脊椎、四肢骨頭、以及部分的骨盆與胸帶。雖然這個標本非常小,與始祖鳥、尾羽龍、寐龍大小接近,卻是接近成年的個體。大黑天神龍與其他近鳥類(馳龍科、傷齒龍科、鳥翼類)的差別在於,尺骨、股骨、髂骨、以及尾椎的細部特徵。大黑天神龍的中間蹠骨並非扁長,此特徵與始祖鳥與更衍化的馳龍科相同,但與原始傷齒龍科與某些馳龍科不同,顯示非扁長的中間蹠骨是種原始特徵。大黑天神龍具有典型的馳龍類第二趾爪。
發現地
發現地在亞洲,蒙古南戈壁省的德加多克塔組。
物種學史
在2007年,愛倫·特納(Alan H. Turner)與其同事的一份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命名並敘述了大黑天神龍,並將之列為已知最原始的馳龍科恐龍。這個發現,加上其他被歸類於原始近鳥類的獸腳類恐龍體型很小,顯示早期的近鳥類普遍為體型小的動物,並非鳥類的獨有衍征;而且早於發展出飛行能力前,鳥類已是小型動物。傷齒龍科與馳龍科在演化過程中,體型逐漸變大,而且不同的支系具有不同的體型大小。大黑天神龍也具有原始傷齒龍科與鳥類的特徵,更衍化的馳龍科後來失去這些原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