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樂

哀樂

哀樂,指的是專門用於喪葬追悼儀式的悲哀樂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哀樂的內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國現用的哀樂有三種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哀樂
  • 外文名稱:funeral music
  • 歌曲時長:5:00
  • 編曲:馬可
  • 音樂風格:悲壯,哀婉
  • 歌曲語言:管樂
基本資料,引證解釋,其它相關,說法一,說法二,說法三,

基本資料

詞目:哀樂
拼音:āi yuè
英文:funeral music
詞義:用於喪葬或追悼的悲哀樂曲。

引證解釋

1. 悲哀與快樂。
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 宋曾鞏《<王平甫文集>序》:“其憂喜哀樂感激怨懟之情,一於詩見之。” 清顧炎武《路光祿書來感嘆成篇》詩:“中年早已傷哀樂,死日方能定是非。” 沈從文 《<沈從文散文選>題記》:“十多個縣分的城鎮……給我留下人事哀樂景物印象。”
2. 哀悼死者的音樂。
巴金《懷念蕭珊》一:“同樣地奏著哀樂,我的思想卻從擠滿了人的大廳轉到只有二三十個人的中廳里去了。”穆青等《為了周總理的囑託》:“電台突然播放出不祥的哀樂。”
類型:專門用於喪葬追悼儀式的悲哀樂曲

其它相關

說法一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陝北這個革命根據地站穩了腳跟。但是就在這一年,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締造者——劉志丹同志,在一次戰鬥中不幸光榮犧牲。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在悲痛之中,交給邊區的文藝工作者一個重要任務:迅速創作一首葬禮音樂,用於即將舉行的劉志丹同志追悼會上。於是,以“人民藝術家”馬可(1918-1976,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現代作曲家,代表作品為民眾歌曲《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以及在延安時由他領導創作的歌劇《白毛女》等)同志為主的延安音樂工作者們迅速蒐集素材,很快便達成一致。創作組最後結合了兩首陝北民歌《繡荷包》與《珍珠倒捲簾》的主旋律,稍加修改,並將速度降為“極慢”,成為一首淒楚動人的管樂曲,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哀樂”。可見,本曲最先追思的故人,無疑就是劉志丹同志了。
馬可(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民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殯儀用曲。而這一說法是目前國內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

說法二

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普遍使用的喪葬儀式上的《哀樂》,是劉熾等人改編自陝北民樂嗩吶吹奏的《風風嶺》演化而來,樂曲1949年9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閱,被正式批准為典禮用樂曲。
劉熾(1921-1998):來自民間的鼓樂作曲家。提起影片《上甘嶺》立刻會讓人想起那首遼闊的《我的祖國》,提起《英雄兒女》也不禁要唱起《烽煙滾滾唱英雄》,比起這些激昂的歌曲,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肯定會讓曾經青春韶華的觀眾怦然心動,“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而為這些歌曲譜曲的就是劉熾。
陝北人性格直爽,大喜大悲無不表現於形!喜樂莫過於《大擺隊》,哀樂動容者非《粉紅蓮》莫屬。今天我們在正式場合所用哀樂也是源於陝北的民間音樂。1942年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隨河防將士訪問團到米脂採風,聽到嗩吶藝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紅蓮》蜜意悲壯,特別動人。劉熾等人遵照這首嗩吶曲作了改編,由多種民樂演奏,在成吉思汗安陵儀式和迎送劉志丹靈櫬儀式上作為哀樂,這便成了《哀樂》的雛形。1956年,劉熾在影戲《上甘嶺》音樂創作中,再一次將它加工成為雙管管弦樂隊加大鑼的追悼音樂,成為了我國喪禮上通用的哀樂。

說法三

《哀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羅浪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曲調改編而成的。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獻花曲》都是他所改編和配曲,開國大典上指揮軍樂團的就是他。《哀樂》是他影響最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哀樂
羅浪說,看到死難烈士的遺體還保持著搏鬥的姿態,他覺得哀樂不僅僅是哀悼,還應該表達緬懷並牢記英雄豐功偉績的情感,所以創作時他在降E小調的基礎上,於全曲最強音處採用臨時轉大調手法,使曲調在嗚咽、悲哭之後又激昂而堅決。
《哀樂》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張家口悼念陣亡烈士的典禮上;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中央批准正式作為國家葬禮樂曲。1953年史達林逝世,《哀樂》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