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浪(中國著名音樂藝術家)

羅浪(中國著名音樂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浪,1920年7月28日出生,原名羅南傳,福建德化人。是當代出色的革命音樂家和指揮家,新中國軍樂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演奏國歌第一人。

羅浪歷任中央軍委軍樂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軍樂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軍樂學校校長,中央廣播樂團團長,八一電影製片廠軍教室主任、顧問等。 曾為《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等經典樂曲改編和配曲。創造的《哀樂》是他影響最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去世舉行葬禮時,都使用了這首曲子。並且60多年來,全國眾多殯儀館至今一直在使用《哀樂》為葬禮配樂。

2015年7月11日6點35分,因病救治無效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浪
  • 別名:藍川、高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德化雷峰潘祠村
  • 出生日期:1920年7月28日
  • 逝世日期:2015年7月11日
  • 職業:作曲家,音樂家,指揮家
  • 畢業院校: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新中國軍樂事業的主要奠基人
  • 代表作品:《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哀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人物生平,任免信息,主要作品,人物榮譽,

人物生平

1920年7月28日,羅浪出生於風光秀麗的德化雷峰潘祠村蓋雲岐。他的故鄉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主峰群之一、“三山聳秀”海拔1713米的小戴雲峰東南。羅浪的曾祖父、祖父皆為村塾教師。父羅信爾為愛國歸僑知識分子,早年畢業於德化縣立師範講習所,先後於福建南安、永春、德化與馬來亞柔佛、麻坡、文律、馬六甲、森美蘭等地任國小、中學教師,馬來亞拾錦吟社社長,新加坡《南洋商報》新聞記者、援英抗日後援會常委。
羅浪
羅浪幼年曾隨父南渡馬來亞,少年時期回國求學。他秉賦聰敏,活潑灑放,富於感情,嗜好音樂,喜愛文藝。曾先後就讀於德化縣明倫國小、德化縣立培風初級中學、省立永春中學(今永春一中)。
1936年永春中學國中畢業,復南渡馬來亞隨父謀生。未幾又歸國,人上海暨南大學附中高中部。當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鐵蹄踐踏祖國廣大地區,到處燒殺奸淫擄掠,抗日烽火席捲中華大地。其後,日本帝國主義者又大舉南侵東南亞,羅浪的母親鄭金鳳和兩個8歲以下的小妹,後來皆於馬來亞慘死在法西斯日軍的槍彈屠刀之下。
1938年秋,羅浪毅然奔赴延安,進入延安陝北公學。旋又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受業於冼星海呂驥向隅李煥之等音樂名家門下,特別是音樂指揮受其教誨尤深。
1941年“狼牙五壯士”的事跡傳開後,羅浪與魏巍合作譜寫了組歌《狼牙山五壯士之歌》,在同年於易縣召開的追悼三位犧牲烈士的大會上,曾選用其中哀悼的一段作為典禮樂曲。領受任務後,大家一致決定搞個有中國韻味的追悼樂曲。於是,由羅浪執筆將那支採得的嗩吶曲進行改編,譜成樂隊譜,並指揮樂隊在祭奠儀式上如期演奏。
1945年,羅浪等三人皆為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所屬的抗敵劇社音樂隊骨幹成員,羅浪本人擔任指揮兼作曲。這一時期,音樂隊來了個綽號“喇叭轉”的民間嗩吶藝人,此人為保定人氏。在“喇叭轉”演奏的曲目中,有一支婉轉淒切的曲子,據他本人說是專用於紅白喜事。羅浪等人頗感興趣,便記下了此曲樂譜。後來羅浪了解到,在華北一帶流行的戲曲,如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中,均有此調,其中多出於名劇《黛玉葬花》。,至今每天全國各大殯儀館內,約200萬逝者家屬免費使用。根據音樂著作權使用規定,各殯儀館使用《哀樂》應支付每次一元人民幣的著作權費,但羅浪拒收著作權費。他生前曾說過:“《哀樂》是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誰也不能把名字掛在這樣的作品上。我們要做的是從民間發現這樣的作品,記譜、編曲和推廣。我也用不著收什麼音樂使用費。”
1949年9月,新中國即將誕生,為了慶祝開國盛典,時任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的羅浪受命組建聯合軍樂團。大典用曲的選定非同尋常,時任閱兵指揮部主任的楊成武指示羅浪將擬選曲目報告上送。幾天后,羅浪興奮地得知,他所呈送的典禮曲目幾乎被全部圈定。其中有一支特別的樂曲,便是1945年催生於張家口,後又幾經藝術加工而成的《哀樂》。
1949年9月30日下午5時,新中國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閉幕,隨後在天安門前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這是《哀樂》首次在國家典禮儀式上被採用,自此一直沿用至今。開國大典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向全國轉播大典實況,但《哀樂》卻未能完整傳送。1953年3月5日,史達林逝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發布訃告之前,首次完整地將《哀樂》播放全國。那天,羅浪回祖籍福建探親,途經福州,突然從廣播裡聽到這再熟悉不過的旋律,心頭泛起一種難以言表的激動。
羅老生前接受採訪時也提到,自己音樂生涯中最難忘的當屬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他指揮200多人的聯合軍樂團,第一次把中華民族最雄壯的旋律——《義勇軍進行曲》播入億萬人民的心田。羅老說:“當一個個方隊踏著我們演奏的旋律走過時,那種激動而自豪的心情,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那一天讓我終生難忘!”
羅老最新的作品《獻花曲》曾在紀念汶川地震的儀式上採用。

任免信息

在開國大典現場擔任軍樂隊指揮的羅浪在開國大典現場擔任軍樂隊指揮的羅浪
1939年冬,羅浪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後任晉察冀一分區戰線劇社音樂教員和指揮。
1943年,羅浪任晉察冀抗敵劇社音樂隊隊長兼指揮。
1947年,羅浪奉命組建華北軍區軍樂隊,任隊長兼指揮。
1949年9月,羅浪率樂隊為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演奏,還受命組建聯合軍樂團,任總指揮。
1949年10月1日,羅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任軍樂隊總領隊、總指揮,首次指揮《國歌》在天安門的演奏,為他的指揮歷程寫下濃重、精彩的一筆。他在長期的指揮實踐中,又設計出一種鮮艷醒目、揮動利索的指揮旗和完善了一套簡潔規範統一的指揮旗語。同年12月奉調南下,任上海軍管會文藝處音樂室主任兼上海交響樂團軍代表。
1951年7月,羅浪調回北京組建軍委千人軍樂團,任團長。之後,又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軍樂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軍樂學校校長,訓練總監部軍事電影處處長。
1959年,羅浪調任中國廣播樂團團長。
1961年,羅浪調八一電影製片廠任軍教製片室主任,1975年任顧問。
1979年,離休。
2015年7月11日,著名音樂藝術家羅浪先生因病救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羅浪是全國文聯第一、二、三、四次會議部隊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

主要作品

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至今共有歌曲、大合唱及歌劇歌曲等200餘首,如流傳全國的《狼牙山謠》、《五壯士之歌》、《從軍曲》、《英雄贊》、《子弟兵進行曲》、《衝破黎明的黑暗》、《一分區進行曲》、《保衛一分區》、《七月小唱》、《保衛勝利果實》、《再接再厲殲滅敵人》、《李常勝捉俘虜》、《生活在晉察冀真快活》、《獻花曲》、《四十一號橋》等。這些歌曲,是當時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銳利武器,其中部分選輯於《抗日戰爭歌曲集》,1950年代已錄製成唱片。
晚年時期的羅浪晚年時期的羅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和改編了數十首軍樂曲和禮樂曲。如《東方紅》、《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軍隊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航空員進行曲》、《軍歌聯奏》、《哀樂》等。其中部分選輯於《抗日戰爭歌曲集》,1950年已錄製成唱片。其中,《哀樂》是羅浪影響最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那是他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曲調改編而成的。《哀樂》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張家口悼念陣亡烈士的典禮上;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中央批准正式作為國家葬禮樂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布訃告之前,首次完整地將《哀樂》播放全國。”自此,《哀樂》一直沿用至今。且羅浪曾為《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等樂曲改編和配曲。
話劇方面為《子弟兵與老百姓》、《戎冠秀》,等話劇配曲。電影方面為《晉察冀新聞》一、二、三號,《百萬雄師渡長江》等電影創作樂曲.指揮錄音。
領導拍攝了民兵教育片《地道戰》、《地雷戰》及《單兵教練》、《班進攻》等百餘部軍事教育片。

人物榮譽

羅浪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2002年羅浪榮獲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音樂最高榮譽獎。
羅浪是當代出色的革命音樂家和指揮家,新中國軍樂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演奏國歌第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