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1.和諧會計是理想和多元的
會計。會計人的和諧發展以多元會計為前提條件,多元會計事實上是利益多樣化的會計。處於不同
利益群體的會計人一經形成,就必然要求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為其提供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特別是要讓基層會計人都有機會表達其願望與訴求,有關部門也應採用
系統工程方法,從
制度供給、行業規範、考試培訓、環境改善、人才培育等方面,充分體現會計人的利益需要,協調各種利益矛盾,使會計人與會計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2.和諧會計是秩序和法治的會計。維護會計工作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沒有對法律規範的充分尊重就沒有井然有序的
會計活動。以
科學發展觀來看,會計活動的健康有序不能再建立在“傳統的穩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現代的穩定”之上。前者是一種靜態的穩定,後者是一種動態的穩定,並通過持續不斷的調整來維持新的平衡。
3.和諧會計是公平和誠信的會計。會計的公平不僅包括政治利益、
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而且還意味著會計人權利的平等、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會計的和諧還在於會計領域確立一種普遍的認同,會計人與會計人之間維繫相互信任的紐帶。
4.和諧會計是可持續發展的會計。也就是說要改變財務管理“
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片面發展觀,重視籌“智”,而非單純的籌“資”,著力突出人力資本和知識要素的貢獻;改變那種單純追求業務收入的局面,落實人本思想;改變多多益善的資源擁有和控制意識,要講求資源的高效率。
內容
和諧會計建設的內容即和諧會計的內容。和諧會計的內容可以從不同方面來反映:
1.會計人際關係和諧。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會計人員在個人交往中不講誠信,將損害人際的和諧,輕者將影響從事會計職業,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會計人員之間和諧,這是互助關係,以公平正義為尺度實現其和諧;會計人員與領導之間和諧,這是領導與被領導關係,以民主集中制為要求實現其和諧;會計人員與其他人員和諧,這是合作關係,以相互溝通和相互協調為內容實現其和諧;會計人員與社會和諧,這是
協調關係,處理會計人員與社會人員的關係,以堅持公平正義、注重社會公平和體現社會關愛的原則實現其和諧。
2.會計環境和諧。包括會計與經濟和諧,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與政治和諧,確定會計工作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思想路線,在會計工作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營造濃郁的民主氛圍。會計與社會和諧,會計加強與社會各方溝通,向社會各方提供
會計信息,建立與社會各方的友好關係;會計與文化和諧,營造
會計文化,誠實守信,服務人民,勤儉節約,節流開源,反對浪費;會計與法律和諧,建立與健全會計法規體系,依法開展會計工作。
影響因素
(一)會計信息不夠真實、可靠
目前,世界各國在會計規範的制定上均體現了真實性的理念。出資將資本或資金投入企業,資本的趨利性使得資源自然流向效益較高的企業,而經營不好的企業必然在
資本市場上遭到冷遇,甚至淘汰。不難看出,投資於哪家企業由企業外部出資者決定,而會計信息所反映的
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投資者的決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真實的信息使社會資源配置合理,失真的信息必然導致
經濟結構的混亂,最終會危及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當社會資源注入企業之後,經營者應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爭取較好的
經濟效益,而會計則將企業的大量經濟數據轉化為有用的會計信息,以供經營者決策參考。
會計信息失真,不但對本企業經營決策產生影響,還會進一步影響企業的
資金籌措。會計信息的失真造成相關
利益主體對會計信息的不信任,對構建和諧會計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權利資源的平等分配是實現利益均衡的重要前提。從
產權理論的角度來看,會計本質上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體。在執行會計制度時應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態度,從而為
會計契約各方提供共同需要的會計信息。從會計角度出發,公平、公正主要體現為會計信息的公允性,也稱會計中立,是指
財務報告的供給者在執行會計制度時應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嚴格按照
會計制度進行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從而為會計契約各方提供共同需要的會計信息。在我國,由於相關法律的缺失和滯後,
投資者尤其是社會公眾投資者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中小投資者利益屢屢被踐踏、侵害而無法得到保護和相應賠償;
董事會和經理在
公司治理中的透明度和誠實度普遍較差;大股東憑藉其“
一股獨大”的控股地位,侵占公司財產和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這又對和諧會計的構建造成威脅。
(三)會計誠信意識不足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培育以誠實、責任和信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但是,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信用缺失,每年因市場缺乏誠信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元,不但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對社會穩定造成的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
會計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誠信在會計上的反映。會計誠信要求會計執行者履行誠實、勤勉的義務,按照會計制度契約的規定和經濟業務的實質選擇最恰當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偏不倚地反映
企業契約履行的行為。在現實中,往往由於
制度環境的軟約束與契約方的
機會主義行為使得會計誠信契約出現履約障礙,導致會計制度遭到破壞、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從而引起契約各方的利益失衡,這樣就進一步加劇了企業內部的
利益衝突,造成會計的不和諧。
構建途徑
(一)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建設以人為諧本的會計
會從和諧會計的內涵可以看出,和諧會計本計質上是要把關注的目光從片面追求物質的增長和財富的積累逐漸轉移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來。人的本性是和諧會計的基本特徵之一,
人本會計是和諧會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和諧會計要保障會計人的基本權利,維護會計人的合法權益,切實改善會計人的從業、執業環境;要體現人文關懷,最終達到會計人生存狀況和發展預期的和諧。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政治思想水平。要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方向,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要有對國家、對歷史負責的使命感。我國的
會計市場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使命和職責,它的發育、發展和完善程度,直接關係到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與維護,關係到正在進行的政治、
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會計從業人員對此應有一種高度的危機感和歷史責任感,保證會計信息的高度真實性。
2.加強會計從業人員道德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品質。
《會計法》第5條規定:“會計人員辦理會計事項應當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範可以促進會計人員的自我完善,因此,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至關重要。會計人員要培養高尚的品格,不僅需要認真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提高對現代會計的認識,而且要將會計道德原則和規範轉化為內心的信念,自覺調整個人行為。
3.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監督,增強法制觀念。
一是從健全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對會計人員的監督可以通過嚴格的職務分工以及有效的內部審計制度來實現。二是
財政、
稅務、
審計等政府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外部監督。三是健全社會監督體系,建立註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此外,會計從業人員還應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強化法制觀念,自覺接受監督,帶頭維護會計法規的嚴肅性。
4.進一步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專業資格確認制度,完善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應該在堅持專業資格“考評”結合制度的基礎上,相應提高資格考試的入門條件,重視學歷因素在“考評”中的作用,提倡會計人員終身教育。
(二)建設法治有序的會計
法治不僅是國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化
會計管理、維護財經秩序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無論是在國家政治事務治理層面,還是經濟管理、
財務核算方面,
制度安排、規則程式、合作參與、責任分擔、利益共享都離不開法治,只有將法治的指導思想和運作機制引入會計管理的過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會計領域弄虛作假給
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弊端,從而提高經濟結構的協調性和社會發展的合理性。《會計法》是規範經濟秩序、做好會計工作的法律準則。要以《會計法》為準繩,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形成“會計監督體系化、會計主體一元化、會計打假強硬化、會計責任具體化、會計隊伍複合化、會計準則國際化”,營造遵紀守法的法治氛圍,從根本上保證經濟發展環境和財經秩序得到最佳化,為構建和諧會計提供法律保證。
(三)建設誠實守信的會計
首先,要求會計人員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和較好的專業技術素質,敢于堅持原則,自覺抵制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其次,要完善
會計準則及制度,對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加以嚴格規範,儘量減少會計準則可供選擇的程式和方法,堵塞企業及個人鑽政策空子的可能性,為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提供制度保證。
再次,要建立嚴格的
內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外部約束機制。一方面從源頭對信息的產生過程進行有效監督,通過嚴格核算程式、強化內部稽查、規範資產處置和收支審批,為提供真實信息奠定良好會計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快體制改革,運用準人、退出機制,發揮
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作用,在全社會營造誠信至上、作假可恥的氛圍,為構建和諧會計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
最後,要進一步加大對會計造假行為的依法懲處力度,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章必循,違章必究,嚴厲打擊一切弄虛作假行為。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會計,是構建和諧
社會及和諧會計的重要內容任何一個國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都需要堅持公正原則。只有在相對的公正得到實現的前提下,經濟才能發展,社會才能和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會計的公平公正原則是最容易得到社會經濟合作體系認同的原則,用會計公正的理念來解釋會計目標、會計準則、
會計核算原則及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程式確定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因為會計是否公正不僅僅是針對客觀事實或經濟事項而言的,而是針對處理人與人的制度和方式而言的。無論是將會計公正作為會計的一種價值理念,還是將會計公正作為一種現實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個人和社會以及個人和個人的利益關係。
當然,會計公正並非必然帶來或導致經濟和社會公正,但是會計不公正,肯定會帶來或導致經濟不公正和社會不公正。正因為會計信息所具有的經濟後果性,會計不公正必然導致經濟乃至社會不公正的嚴重後果,所以各國無一不是將會計的公正、公允或允當原則納人其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之中。
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在這個階段充滿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調整、衝撞,特別是經濟利益所引起的矛盾包括會計信息不公正引起的矛盾相當突出,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不安定因素也日益凸顯。這個階段處理好各種矛盾特別是由經濟利益所引起的矛盾,國家就可能比較順利地進入更高發展階段。如果不注重社會不公正引起的矛盾,社會陷入徘徊、停滯狀態。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會計理論和實踐,實現會計過程和結果的公正進而達到經濟公正和社會公正,應成為建設和諧會計的重要內容和工作。
(五)樹立並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會計
構建和諧會計也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尊重會計的發展規律,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要改變傳統的“利潤最大化”“
股東權益最大化”的片面發展觀,突出人力資本和知識要素的貢獻,把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發展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理念表現在
企業價值不是賬面資產的總價值,而是企業全部財產的市場價值,它反映了企業潛在或預期獲利能力。同時通過突出人的作用,不斷運用知識要素為企業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企業價值最大化不僅考慮了
資金時間價值和
投資風險價值以及資產保值增值的問題,而且克服了片面性和短期行為的發生,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合理配製和
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實現。從根本上說這種轉變的貢獻就是使企業注重長遠的生存與發展。
2.要改變會計執業機構單純追求業務收入和高利潤的現象,切實落實“培養人、教育人、發展人”的人本思想。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人的價值,形成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這種方式才是會計執業機構生存、發展、獲利的最佳選擇。
3.可持續發展需要“
綠色核算”。
綠色會計(環境會計)核算將提供關於環境的利用、損失浪費、污染、補償修復等方面的信息,從而促使企業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和
環境效益,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