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維吾爾

和田的維吾爾

《和田的維吾爾人》是權鵬飛寫作的短文,。朗讀人是楊波

本文介紹了能歌善舞維吾爾族勤勞質樸、豁達開朗的性格特徵及許多饒有興趣的風俗,介紹了維吾爾族以及他們的食物,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維吾爾的人美景美,表達了作者對維吾爾族的讚嘆以及維吾爾族人對生活的熱愛與熱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田的維吾爾人
  • 作品出處: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已刪除) 
  • 作者權鵬飛 
  • 篇數:9課(已刪除) 
  • 朗讀人楊波 
  • ISRC:CN-M01-13-00159 
課文內容,作者介紹,文章解讀,中心主旨,詞句解析,句子理解,詞語理解,相關資料,

課文內容

六年前的一個夜晚,我感受到了和田維吾爾人特有的豪氣樂觀。那是個停電的晚上,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我縮在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忽聞一陣馬車飛奔、銅鈴丁冬,車上一個漢子嘶(sī)著沙啞的嗓子在迎風引吭[háng]。馬車遠去,風中的歌聲仍在夜空中渺(miǎo)渺迴蕩……雖然我聽不懂他在唱些什麼,但在這樣的夜裡竟能聽到如此熱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驚奇進而肅然起敬了。
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令人驚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能想像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náng)里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也是在土饢坑里烤成的!維吾爾牧人還喜歡吃沙土灰里燒出的“庫乃其”。他們先在沙土裡挖一個坑,撿來一些乾胡楊在沙坑裡燃起一堆火,火滅之後,就把包肉的麵餅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據說,吃了這種“庫乃其”,一天不吃飯也渾身有勁兒。
有些維吾爾老鄉喜歡把洗過的衣服直接攤鋪在沙灘上晾曬。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穿了這種帶有大地和太陽氣味的衣服,也許會更有精氣神吧。
和田地處大漠邊緣,那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扼殺維吾爾人愛美的天性。他們天生愛花。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裡,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梁頂、牆壁的掛毯上。巴扎①的鬧市里,那一頂頂鮮亮的繡花“都帕”②,那一團團飄然而過的“艾得來斯”③,猶如天幕上一朵朵鮮艷的彩雲,又似花園裡一片片隨風搖曳(yè)的花兒,真是美不勝收。
維吾爾族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視。密密的眼帘深邃(suì)的眼睛,嫵(wǔ)媚的笑容,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里。那裡的小伙子,熱情俊朗,浪漫風趣。維吾爾族的姑娘小伙不但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沒有歌舞,維吾爾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種歌舞從來不受人員、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不論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想跳就跳。
和田維吾爾人聚餐形式花樣繁多,規格不限,有時男孩子割禮,女孩子扎耳朵眼,親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慶賀。聚餐的目的不在於吃,而在於載歌載舞
豁達(huò)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注釋:
巴扎:維吾爾語,集貿市場的意思。
②都帕:訂婚時戴的帽子。
③艾得來斯:新疆出產的一種綢,以色彩鮮艷著稱。
4庫乃其:包肉的麵食
5土饢坑:指土堡似的土坑
6巴朗子:指男孩子

作者介紹

權鵬飛,男,陝西白水縣人,出生於1963年,畢業於太原理工大學。《新疆日報》通訊員,從事文學創作十五年來,發表新聞、文學、攝影作品500餘篇幅。曾獲新疆第八屆、第九屆“新疆新聞獎”。
2006年初,編輯出版的旅遊畫冊《尼雅似夢·民豐如歌》在首屆新疆外宣品評比中獲三等獎。 系列散文《和田的維吾爾》被認為是最具實力的一篇佳作。該篇散文先後收錄於《2000當代散文精品》、被烏魯木齊市電視台拍成了電視散文、2008年正式入選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課本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新疆自建國以來僅有兩位作家的作品入選過國家語文課本,一個是解放初進疆的已故軍旅老作家權寬浮,另一個就是權鵬飛,老少“權氏作家”入選全國課本現象被譽為“二權映月”。此外,權鵬飛創作的經典之作《塔克拉瑪乾最後的“駱駝客”》、《沙漠“白毛男”》、《夢幻尼雅》、《一個百歲老人最後的葬禮》、《尼雅三題》、《和田三寶》、《和田三棵樹王》、《和田的維吾爾》《和田之冬》等均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現為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新疆攝影家協會會員。1989年入伍來疆,一直從事部隊新聞報導工作,1992年底榮獲個人三等功。1993年轉業到和田地區,歷任民豐縣電視台新聞記者、民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民豐縣廣播電視局局長、和田地區旅遊局業務科科長。2003年加入新疆作家協會,成為新疆作家協會會員。
權鵬飛語錄
在十幾年采寫發表的幾百篇新聞報導中,最讓我滿意的便是采寫謝新民和他的19名維吾爾族學生的長篇通訊《點燃希望之火》。人教版 六年級下學期第9課(37-39頁)的 《和田的維吾爾》也很好。 當時的謝新民是一個高中畢業的民辦教師,他自願去了民豐縣最偏遠的崑崙山深處的葉亦克鄉。1997年5月第16個民族團結教育月,人們從鄉鎮上報的事跡簡介中第一次知道了謝新民。出於記者的敏感,我對謝新民做了進一步採訪,很快第一篇通訊成稿了。發稿的前一天,當時的和田地委宣傳部部長楊光耀來民豐檢查工作,他在看了我的稿件後,當即要求:第一稿先不發,由我和報社、電視台的記者組成一個宣傳班子,集中力量打造民族團結典型謝新民的形象。

文章解讀

和田是新疆維吾爾人最為集中的一個地區。提起和田,我們可能知道那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產玉石的地方;提起維吾爾族,我們眼前會浮現載歌載舞的情景。除了這些,課文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饒有趣味的維吾爾族風俗。
課文首先講“我”在和田的一次經歷,親身感受到維吾爾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飛奔的馬車上“一個漢子嘶著沙啞的嗓子在迎風引吭”。作者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惡劣的天氣,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表達出“我”的驚奇。第2、3自然段詳細介紹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令人驚嘆,“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裡烤熟的”,“饢,也是在土饢坑裡烤成的”,連牧人最喜歡吃的“庫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維吾爾老鄉還“喜歡把洗過的衣服直接攤鋪在沙漠上晾曬”。課文用列舉法說明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字裡行間透出作者的敬佩和驚嘆。第4自然段寫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扼殺維吾爾人愛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寫維吾爾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里”,“歌舞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動的比喻和準確的描述,說明了維吾爾人漂亮俊朗、浪漫風趣的特點。第6自然段寫維吾爾人喜歡聚餐,目的不在於吃而在於載歌載舞。最後一個自然段與第一自然段前後照應,總結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生動形象是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作者生動、準確、感情充沛地對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及民族風俗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的特點及民族風俗,汲取傳統民俗文化中的精神營養;二是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中心主旨

本文主要稱讚了維吾爾人的樂觀,豪氣,愛美,能歌善舞,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這種性格的讚美與歌頌。

詞句解析

句子理解

那是個停電的晚上,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我縮在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及環境描寫,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地處大漠邊緣的和田惡劣的自然環境,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並用“我縮在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的神態、動作描寫,與下文維吾爾漢子在沙塵暴中駕車飛奔迎風引吭的形象進行對比,凸現維吾爾人的性格特徵。
誰能想像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裡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饢,也是在土饢坑裡烤成的!
作者用兩個感嘆的句式來表達和田維吾爾熱愛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饢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饢坑。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敬佩和驚嘆。
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方法,進一步說明和田維吾爾人對土地的熱愛。作者不但非常精練、形象地寫出了大小、顏色、形態等維吾爾民族服飾的特點,而且把這些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生動形象的寫出來讓原本“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他們天性愛花。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裡,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梁頂、牆壁的掛毯上。
這個句子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讚美維吾爾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依然愛花、愛美的天性。沙土裡種著花(實寫),門框邊、屋樑頂雕刻著花(虛寫),牆壁的掛毯上繡著花(虛寫),有維吾爾人的地方,就有盛開的花。
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這句話與課文第一句話遙相呼應,用一個表示條件關係的句子(縱使……也……),進一步說明了和田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

詞語理解

饢(náng):一種烤製成的麵餅,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當作主食。
豪氣:英雄氣概。
扼殺:壓制、摧殘,使不能存在和發展。
俊朗:相貌英俊,性格開朗。
豁達:性情開朗,度量大。
縱使:即使。
深邃:邃,深。本課形容維吾爾姑娘眼睛的明亮、深沉、透徹。
抽象畫:與自然物象極少或完全沒有相近之處的繪畫。
渺渺迴蕩渺渺,因距離遠而模糊不清。意思是因為距離遠所以事物模糊不清而聲音來回飄蕩,慢慢遠去。 美不勝收:不勝,不能盡,不能完。形容好的東西太多來 不及欣賞。
載歌載舞:邊唱歌,邊跳舞。形容盡情歡樂。
搖曳:搖擺不停。
嫵媚: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可愛,柔媚的風格。

相關資料

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人口有1000多萬(截止2010年),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接近或超過苗族,居前四五位。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最為集中。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主要是一個農業民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根據新疆的地理環境,發展了綠洲灌溉型農業。維吾爾族的先民開墾了綠洲,修渠引水,並發明了“坎兒井”這一獨特的地下引水系統。小麥是維吾爾族農家普遍種植的農作物。新疆的自然條件利於種植棉花,維吾爾族先民在1 000多年前就開始植棉。種植瓜果是維吾爾族的特長,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櫻桃、無花果等。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吾爾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吾爾族待客和做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吃飯時,要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那樣會被認為不禮貌。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紐扣,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已經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棱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維吾爾族姑娘以長發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
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築具有明顯的乾旱地區建築特點。房頂多穹窿頂或平頂,牆壁較厚,拱形門窗,視窗少而且小,天窗較大,用來採光。屋內砌土炕,供起居坐臥,又有火牆、爐灶,以取暖、做飯。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門忌向西開,房前屋後種植果樹、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涼棚。有些住房還有較寬的前廊
維吾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路遇尊長、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傾,以示問候。老年人吃飯或到他人家裡做客,要雙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儀式“都瓦”。有時互相見面時也做“都瓦”。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舞蹈的民眾性很強,以輕巧、優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轉、多變的藝術特點而著稱。“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有時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時,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場景。舞蹈者情緒熱烈,觀眾拍手、吶喊助威。在農村、鄉鎮,每逢節日、婚禮、歡送賓客等喜慶場合,都要唱歌跳舞。
新疆和田地區
和田位於新疆最南端,古稱于闐,意思為“產玉石的地方”,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
和田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有豐厚的佛文化遺產。許多著名高僧,如,晉時法顯、唐時玄奘都曾涉足和田。而濃郁、獨特的民俗風情,更使人耳目一新,飽覽異域風采。
和田地勢南高北低,南依崑崙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瑪乾沙漠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源於崑崙山,在沙漠深處交匯成和田河,最後北流入塔里木河。和田河是縱穿塔克拉瑪乾沙漠的捷徑,是沙漠探險旅遊的理想線路。
和田自古以來就以“稼穡殷盛,花果繁茂”著稱,並以產玉、絲、地毯名揚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鄉”“絲綢之鄉”“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鄉”。它宜農宜牧,是一片富饒的寶地。如今,和田的歌舞仍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裡有世界第二大沙漠的勝景,兩千年歷史的絲綢古蹟,以及人與大自然搏鬥創造的沙漠綠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