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
孟子所處的
春秋時代,
七國爭雄,互相攻伐,戰事連連。不是“中國內戰”,而是“世界大戰”。各國的發展主題,就是開疆擴土,富國強兵。
孟子拜謁魏國梁惠王,惠王問:“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麼高見可以利吾國?”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義而已。”
孟子以“仁義”概括儒家的核心價值,對梁惠王所關心的“利”曉之以理:連年的戰爭,對普通百姓能有什麼好處呢?無非是賦稅更重,死人更多。所以,應該反對戰爭。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不嗜殺人者能定天下”。
孟子勸君王施行“仁義之政”: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
不飢不寒,
養生喪死無憾,然後好好辦一些學校,教以孝悌之義,使百姓懂得尊老敬長。如果能這樣,天下的知識分子都想到貴國來發揮聰明才智,農民都想來貴國耕田種地,商家都想來貴國做生意,各國痛恨本國君王的人都想到貴國來尋求正義。仁者無敵,自然而然就令天下歸服了。這是孟子超越流俗的遠見卓識。用今天的話說:
和平崛起!
時代決定出路
當今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點也決定了中國的抉擇只能是走和平崛起的發展之路。為此,中國需要而且能夠與國際社會形成一種良性互動。中國在迅猛崛起的過程中和崛起後都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
和平崛起
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新就新在它將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超越後起大國傳統的崛起之路,不是通過軍事擴張、掠奪資源、爭霸或稱霸,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內需,
改革創新,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在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更不是相背離的歷史進程中,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獨立自主地建設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促進國際社會互利
共贏和共同發展,爭取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總目標。正因如此,中國對內尋求和諧,對外尋求和平。中國需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會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胡錦濤主席2005年9月在
聯合國大會上指出:“新的世紀為人類社會發展展現了光明前景。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重要歷史時期,只有世界所有國家緊密團結起來,才能真正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中國將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
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的外交工作的目標是要積極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以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並與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國際戰略
建立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
新型大國關係。中國作為後起的大國要和平崛起必須妥善處理大國關係,以減少阻力,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大國之間的關係已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要致力於建立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主要特徵的,具有建設性的新型大國關係。這是推動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促進大國關係良性互動的有效手段。
穩定周邊
實行穩定周邊的戰略:睦鄰、親鄰、富鄰。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處在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之一。為了實現和平的崛起,中國努力實行綜合立體的穩定周邊的戰略, 即以中國的和平崛起為前提,以經濟安全為主題,兼顧政治、軍事、文化、環境、信息等多種安全因素,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維護中國周邊的安全和穩定,營造安全可靠、經濟繁榮、長期穩定的周邊和平環境,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奉行
睦鄰、親鄰、富鄰的政策,同時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如何消除一些周邊國家的對
中國崛起的擔憂,妥善處理有較大爭議的邊界爭端問題,如
中印邊界問題,特別是
南沙問題,創造有利的周邊環境。
區域合作
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發展中國參與和主導的
區域經濟合作,要採取積極有效的具體措施加速實現東亞
自由貿易區的戰略構想。這是實行穩鄰、睦鄰,親鄰,謀求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發展國家
要使廣大
開發中國家在中國和平崛起中受益。開發中國家歷來是中國在國際事物中可以依靠的力量,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中,加強同開發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仍然是中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國同開發中國家在國際重大問題上互相支持的政治優勢。
今後,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同亞、非、拉開發中國家的團結與全面合作,這包括在國際事務中注重與開發中國家磋商協調,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在解決地區性的衝突與矛盾中,採取積極、穩妥、推動和平解決的方針。在經濟貿易方面,應繼續向一些開發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並按照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形式多樣、講求實效的原則探索新的合作途徑。中國在重大場合既要為
開發中國家說話,又要堅持決不當頭的戰略方針。
總之,要使開發中國家從
中國崛起中,從與中國的合作和相互支持中得到好處,為中國的和平崛起爭取一個長期有利的國際環境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以
多邊外交為重要舞台,發揮
負責任大國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國際政治生活的多元化,多邊外交日趨活躍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這是人類進步的表現。主權國家通過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在廣泛的領域展開國際合作,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有利於促進
國際關係民主化。因此,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進程中應十分重視開展多邊外交活動,積極發展多邊外交關係。
今後,中國應以聯合國為主要舞台,以亞太,特別是
東亞地區為重點,積極參與
多邊外交活動,在
聯合國大會、
亞歐會議、
亞太經合組織、中國――
東協首腦非正式會晤、東亞領導人會晤等多邊外交場合和國際及區域性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維護中國的主權和正當權益,並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做出應有的貢獻。
世界格局
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必然會對世界未來的格局和走向產生較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在總體上是有利於國際社會和人類發展和進步事業的。
首先,中國的和平崛起會使世界局勢更加穩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為當今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是負責任的大國,在
國際秩序的建設與變革中是積極參與者和建設者,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堅定力量。
其次,在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
中國文明煥發青春,並與其他文明共存與交匯,必將有助於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長補短,必將促進世界文明和諧時代的早日到來。
第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已經而且必將繼續給國際社會帶來更多的機遇,更大的合作空間,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體和利害共同體,從而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繁榮,有利於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
第四,中國的和平崛起將為國際社會提供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即不是通過傳統的軍事擴張、爭霸或稱霸,而是通過和平的方式,漸進的方式,在與經濟全球化緊密相連的進程中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既向整個國際社會實行全方位的開放,又堅持獨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擴大
內需,挖掘潛力,走有中國特色的富民強國的現代化之路。這對國際社會將具有巨大的啟迪意義。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人類五分之一人口將擺脫貧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從而對國際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命題提出
2003年11月3日,
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
鄭必堅在
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的講演,首次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這一論題。鄭必堅指出,“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反覆說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劇變動,甚至引發大戰。這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走了一條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這樣的道路,總是以失敗告終。”那么在今天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的抉擇只能是:奮力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說,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他進一步指出,“圍繞這條道路,最重要的戰略方針有三條:一是銳意推進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本內涵的經濟和
政治體制改革,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證;二是大膽借鑑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而又堅持弘揚中華文明,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統籌兼顧各種利益關係,包括
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社會環境。”
總
理談要義
2003年12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在
哈佛大學發表了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首次全面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思想。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說,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溫家寶總理明確地把中國選擇的發展道路稱作“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溫家寶總理說:“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發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點上。這就是說,我們要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和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開發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要義就在於此。”
200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再次強調,要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胡錦濤主席說,中國“要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堅持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和合作,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
高層定戰略
2004年3月7日,李肇星外長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指出,“中國和平崛起”是對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他說:“在當今時代,我們應該提倡一種新的安全觀,那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協商。……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中國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平發展,我們不使用過去殖民主義強國或者帝國主義列強那種掠奪別人、欺負別人、剝削別人的辦法,我們靠的是和平發展,我們走的路就是維護世界和平、積極參與平等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西方一些有眼光的學者也已經指出,中國的和平發展給鄰國、給全世界帶來的不是障礙、不是威脅,而是機遇。”
2004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重申了“中國和平崛起的要義是:第一,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和壯大自己。同時又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中國的崛起應把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雄厚的資金積累,以及改革帶來的機制創新。第三,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第四,中國的崛起需要很長的時間,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奮鬥。第五,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霸。”
中國高層領導人的講話,標誌著“中國和平崛起”正式成為一項帶有根本意義的國家戰略。在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上,和平崛起是中華民族的需求,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
崛起內涵
中國和平崛起是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道路新思想新戰略。
第一,所謂新道路,是指與歷史上的強國崛起所走的道路不同,中國不是依靠對外擴張、掠奪,而是依靠改革開放、獨立自主、和平發展,是世界上新型的崛起。“新道路”從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開始,直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二,中國和平崛起是在新的科學發展觀引領之下的發展。相對於“線性增長觀”、“非平衡發展觀”等
傳統發展觀而言,新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
全面、
和諧、可持續發展。第三,中國和平崛起是21世紀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戰略。這一新戰略是對中國
內政、外交,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設計。
中國和平崛起,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三個支撐點:繼續把
獨立自主、
自力更生作為中國發展的基本點;繼續堅持對外開放,把國內改革發展與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點加起來,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續開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三個堅持
獨立自主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首先是指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才能談得上國家發展。第二是指中國在和平崛起過程中決不干涉別國內政,也不允許別國干涉中國內政。第三是指新世紀中國“把發展的基點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
對外開放
堅持對外開放。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當代中國的發展不可能離開世界,對外開放是中國永遠不變的國策。中國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主張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同世界各國友好相處、求同存異、互利合作、共同發展。21世紀的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學習借鑑人類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中國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性質都決定,中國永不稱霸。不稱霸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促進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共同推動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改革和建設。中國一方面遵守
聯合國憲章,進行與世貿組織規則相一致的體制改革和
制度建設,另一方面主動參與全球事務,堅持和平、公正和正義,樹立新的安全觀,反對一切形式的
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
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在2004年3月10日召開的中央
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
十六大精神,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
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
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發展
全面發展,就是要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的要求,實行統籌兼顧,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代際永續發展。
經驗總結
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中國和平崛起理論是開放發展著的理論體系,其具體內容將在和平崛起歷史進程中不斷充實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