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平崛起的東方龍

中國:和平崛起的東方龍

《中國:和平崛起的東方龍》內容簡介:《金磚四國之路》的主要撰稿人是兩個青年學者,他們喜好歷史,也關注現實,他們願意把當代世界和中國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置放在一個歷史大背景中來考察,並希望他們的解讀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當然,“金磚四國”研究不僅對中國學術界,對西方乃至世界學術界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中國:和平崛起的東方龍》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嘗試,作者願與讀者分享心得,並接受同行的批評和指正。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和平崛起的東方龍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179頁
  • 開本:16
  • 品牌:長春出版社
  • 作者:王文奇 劉德斌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4510492, 97875445104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和平崛起的東方龍》:曾經,這裡是華蓋雲集的帝國;曾經,這裡遍燃了狼煙烽火。時代的驚雷,讓仁人志士覺醒,古老的神州需要新生的變革。制度創新是一劑良藥,能夠治癒頑疾,讓中國的面貌由滿懷惆悵轉為生機勃勃;開放胸懷是一種進取的氣魄,能夠走出固步自封的狹隘,讓中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揚帆高歌。循著歷史的長河,我們且駕一葉扁舟,細細觀感中華崛起的百年滄桑路,從中品評前人功過,也從中汲取智慧去指導未來的拼搏。千年帝國俱往矣,看今朝,擊水中流,誰顯英雄本色?

圖書目錄

金磚四國:“他者崛起”的意義(總序)
序言:大國的復興之路
第一章 帝國的惆悵與變革
一 夷狄超過天朝的反差
二 變還是不變
三 辛亥革命:革故鼎新
第二章 幾度劫波
一 軍閥造就的亂局
二 仁人志士的求索
三 為新生而抗爭
第三章 新生路上有坎坷
一 新中國成立
二 內部的躍進與外部的突圍
三 十年倉皇
第四章 開放胸懷迎曙光
一 小個子的大時代
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三 在開放中挺起脊樑
第五章 崛起之路
一 政治體制的完善
二 經濟的騰飛
三 積極融入全球
第六章 放假長空
一 時代的契機
二 經濟全球化中的挑戰
結語:突破“金磚四國”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1840年的夏天,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然而,在廣東,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6月,英國由48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遠征軍從印度侵入了中國的廣東海面,開始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於是一場讓整個世界銘記的鴉片戰爭爆發了。
中國,作為東亞一個最為龐大和輝煌的帝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在這兩千多年裡,它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沒有人敢質疑也沒有人能夠質疑它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在這一刻,這個龐大的帝國卻在為數不多的艦隊前戰慄了。
此刻,沒有人敢回望四百年多年前大明王朝時,鄭和的那七次叱吒風雲的遠航。那是1405年的初冬,剛剛奪得帝位不久的燕王朱棣成了大明朝呼風喚雨的最高主宰。在這位帝王的支持下,鄭和借著東北季風,在蘇州的劉家港揚帆起航了,要把帝國和皇帝的恩澤播向四方。唐朝大詩人李白的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此刻拿來為鄭和的遠航作註腳似乎再恰當不過了。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大約為長151米,寬61米,各類人員總數更是多達兩萬七於多人。這樣的規模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鄭和的遠航從1405年開始到1433年截止,前後共進行了7次,在這7次遠航中,一個名叫馬歡的人不僅跟隨鄭和在海上漂泊,而且以他的筆記錄了沿途的人和事,多年以後成書,書名叫做《瀛涯勝覽》。在書中,作者寫出了作為一個帝國臣民的自豪。
然而,當鴉片戰爭來臨,清王朝的士兵在英軍的炮火前或是英勇倒下或是畏縮不前時,歷史的反差一時讓人難以接受。但是,這種反差何以會發生呢?
我們還得從鄭和說起。1433年,已經62歲的鄭和還在大海上航行,這是他的第七次航行也是最後一次。太多的顛簸勞頓已經讓這位老人不堪重負,他病倒了,這一倒便再也沒有站起來。他病逝在古里,也就是今天印度的卡利卡特。也許這位在海上漂泊多年的老人已經與大海結下了不解的情緣,也許他原本還夢想著再有一次“直掛雲帆濟滄海”,然而這個夢他卻無法實現,甚至此後幾百年間的中國人都無法實現了。因為,帝國施行了嚴厲的海禁。
海禁政策,原本白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就成了大明帝國的基本國策,總體而言就是限制民眾與外國通商。到了明成祖朱棣時,這項政策實際上已經廢止。但是鄭和下西洋之後,海禁政策再度得到推行,且執行嚴厲。即便王朝更迭,滿族人人主中原,海禁政策也一直被延續下來,雖時松時緊,但是一直在嚴重製約著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海外貿易與經濟聯繫。
帝國原本出於自身安全考慮,在有著遼闊海岸線的帝國邊緣人為地豎起了一道堅固的柵欄,柵欄里的士大夫們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吟風弄月、高枕無憂,卻萬萬沒有想到,這道柵欄也隔斷了他們的胸襟和視野。在帝國自我禁錮的同時,歐洲的蕞爾小邦——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始鼓勵那些有膽識的人們揚帆起航了。
葡萄牙和西班牙沒有中國強大,也沒有中國富庶,恰恰是因為沒有中國富庶,他們才更加渴望財富。同時,他們也崇尚科學,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崇尚托勒密地心說的同時,競也接受了地球是圓的這種近乎瘋狂的假設。正是有了這兩個一個屬於謬誤、一個屬於科學的觀念,以及指南針等工具的套用、造船技術的改進,加上那種並不光彩的對於財富的貪婪,使得“大航海時代”開啟了。
先是迪亞士於1488年率領船隊到達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接著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儘管哥倫布終其一生一直認為自己到達的是印度,但是並無損於地理大發現在人類歷史中至關重要的地位;1497年,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繞過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了印度西海岸;1519年至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以實踐證明了地球的確是圓的,雖然麥哲倫在航行中因參與了菲律賓一個島嶼上的爭端而不光彩地被殺,但是今天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依然能夠讓他的名字為世人銘記。
當時,西歐人的這些舉動並沒有引起中國人的注意,而即便真的有人知道了西歐人的這些舉動,想必他們也會一笑置之,因為這些所謂的航海無論規模還是氣勢都無法與鄭和下西洋相提並論。但是,恰恰是這些和鄭和下西洋比較起來微不足道的航行卻被刻在了世界歷史中,甚至在21世紀的今天,站在中華大地上的我們這些中國人,在回首整個世界歷史時,也不得不說出“大航海時代”或是“地理大發現”這些很西方的辭彙。
大海向歐洲人敞開了胸懷,原本難以逾越的天塹成了通向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通途,歐洲人開始通過大海完成他們的攫取與崛起之路。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接著是英國、法國、荷蘭,他們帶著暴力也帶著病菌,開始慢慢襲向世界上的每一塊豐腴之地。中美洲的阿茲特克文明和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很快在歐洲人的槍炮下被無情毀滅了,而同樣古老的中華文明卻對這一切渾然不覺。
就在列強在世界各地瘋狂掠奪資產、洗劫財富,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在中華大地上古老的王朝更迭仍在繼續上演。明王朝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中風雨飄搖,在山海關外對中原沃土虎視眈眈的滿族人則在時時刻刻盯著中原大地上的每一個時機。終於,蒼天不負苦心人,吳三桂的歸順,讓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浩浩蕩蕩開進了中原、開進了紫禁城。從此,滿族人代替漢族人坐上了皇位,但是仍舊仿照歷代王朝的制度,除了每個男人的腦袋後面都要留上一根辮子之外,讀的書依然是四書五經,走人仕途也依然要靠科舉。
雍正皇帝更是在其刊刻的《大義覺迷錄》里這樣說道:
若夫本朝,自關外創業以來,存仁義之心,行仁義之政,即古昔之賢君令主,亦罕能與我朝倫比。且自入中國,已八十餘年。敷猷布教,禮樂昌明。政事文學之盛,燦然備舉,而猶得謂為異類禽獸乎?
如此,滿族人和漢族人的統治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坐江山的人換了。但民眾關心的依然是自己的男耕女織、秋收冬藏。帝國在經歷了改朝換代的陣痛後,似乎一切如故。
時間平平淡淡劃到了道光朝。道光皇帝似乎天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倒霉蛋,他1820年繼承了皇位,在即位的頭20年裡,他幾乎沒有享受到什麼太平盛世的好日子,那些年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水災、旱災不斷,與這些災難伴隨而生的暴動也不斷。而自1839年開始,一直讓道光皇帝困厄不已的卻是一種艷麗之花結出的果實,這就是鴉片。鴉片走私貿易到了道光朝已經成為中國的大患,上至朝臣,下至黎民,吸食鴉片者大有人在。一方面大量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出國門,一方面人民的體質也在飽受摧殘。在馬克思的《鴉片貿易史》中曾引述了英國人蒙哥馬利·馬丁的這樣一段話:
同鴉片貿易比起來,奴隸貿易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摧殘非洲人的肉體。因為我們的直接利益要求保護他們的生命,我們沒有敗壞他們的品德,沒有腐蝕他們的思想,沒有扼殺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人的精神世界後,還摧殘了他們的肉體。

後記

時光潛度,秋景臨窗。自構思《金磚四國之路》至今,已經時過經年。這四國是否會成為未來國際格局轉變的推動者,這四國的發展道路是否代表了有別於西方的通途,皆耐人尋味,待人斟酌。
我們站在歷史長河的岸邊,想通過溯源而上的方式尋找金磚四國的發展脈絡。只有將這四個國家的昨天、今天盡收眼底,才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展望未來。金磚四國的歷史紛繁複雜,兩位年輕作者在世界歷史的浩淼煙波中沉浸尚淺,幸賴眾多學者既有著述,讓我們得窺四國歷史之幽微。
歷史敘事有微觀與巨觀,譬若近景與遠景,前者細觀鱗爪,後者得其大略。我們在《金磚四國之路》中考察的歷史綿延數百年,其間的浮沉榮辱、進退興亡林林總總,我們希望能夠尋找到奠定四國發展之路的各自主線,圍繞主線闡釋四國的歷史進程,因此難免掛一漏萬,或因作者視野局限,尚有無邊風景未人眼中,誠請批評指正。
在《中國:和平崛起的東方龍》中,我們發現中國近百年由沒落帝國走向復興強國的主要原因在於制度的不斷創新和融人全球化的開放胸懷、堅定腳步。制度創新使中國能夠由暮氣沉沉走向生機盎然,融入全球化使中國能夠固步自封走向取長補短。
在該書的寫作過程中,當代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年輕教師王秋彬貢獻了自己的意見,吉林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楊龍對書稿進行了校對,在此表示感謝。
通過撰寫《金磚四國之路》,我們發現,不只是歐美等發到國家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鑑,開發中國家的崛起之路同樣值得關注。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不是單一的,在全球化時代,或許數年之後我們見到的的確是異彩紛呈的現實。我們只希望《金磚四國之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開發中國家的發展,並一同致力於對開發中國家的研究。

序言

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古國,在安靜恬淡的生活中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霜,到了清朝,卻依然奉守著自孔子時代奠定的儒家思想,並且守著一種儒家文化所謂內聖外王的理念,將技藝的進步視為對心靈的傷害。但是,頗具反諷意味的是,正是在技藝方面領先的英國人以武力叩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漸陷於風雨飄搖之中。
中國在幾千年中一直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因此當殖民統治者紛至沓來的時候,中國社會的精英開始了反思。而中國要想真正走向強國之路,在全球化特色日益彰顯的時候,避免被邊緣化的命運,也只有尋到一條切合實際的發展之路,並且在這條路上闊步前行。因此,中國人開始求索、尋覓,希望找到一條救國、強國之路。我們考察今天中國何以會有較快的經濟成長的時候,也就不能不把視野投向那段求索與尋覓的時期,順著那時的歷史發展一路走來,我們才能夠深刻地去感受今天的一切。
今天中國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簡而言之,就是開放的心態與不斷的制度創新。中國的唐朝時代,曾是一個開放的時代,那時候各國的人、各種的文化雲集長安,才使唐朝的赫赫聲威和大國風采遠播四方,至今西方的華人聚居區還被稱為“唐人街”。當明王朝和清王朝以一種畫地為牢的心態去經營龐大的帝國時,因為封閉和不思進取使帝國衰落了,衰弱到徒然具有龐大的軀殼,失去了指點江山的氣魄。
當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因為冷戰的陰霾瀰漫在天空之中,作為大國的中國無法選擇一條真正的中間道路.因此開放顯得不合時宜。但是,當20世紀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卻擺脫了以往的束縛,走出了一條開放之路,融人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從此,這個大國徹底完成了新生,漸趨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弄潮兒,而不是一個被遺棄在舞台之外的看客。
制度創新,相對於開放來說,是塑造內部生機與活力的保障。制度創新,既包括政治體制上天翻地覆的變動,也包括具體的政治、經濟等多層面不斷適應時勢所做出的改變和完善。在中國頑固地保守著帝王專制制度的時候,歐洲卻從中世紀之後經歷了絕對主義國家、現代民族國家等多次變革,並以制度上的優勢使一個個彈丸小國成長為綜合國力強大的大國。歐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曾經暴露出種種弊端,但是,自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大經濟危機之後,西方各國做出的經濟政策方面的體制創新卻又使得資本主義經濟萌發了勃勃生機。
當中國推翻了封建帝制之後,也曾進行了政治體制的創新,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找到了一種適合中國發展的政治體制。而在具體的政治經濟層面,因為缺少前車之鑑,新中國犯了一系列的錯誤,但是,在1978年之後,中國很好地完成具體政策層面的體制創新後,中國的活力與能力開始展現出來,並日益受到世界的矚目。
今天,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已經融人全球市場的中國無法獨善其身,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中國對於全球市場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肯定,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也已經相應出台。中國今天能夠有這樣的氣魄和影響力,是自1978年以來融人世界和制度創新的結果。
我們只有通過回望歷史,才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的變化,感受到今天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因此我們將以“金磚四國”這個噱頭作為切人點,以多元視角,去展開一頁頁飽含滄桑的中國發展史,去發現整箇中國的發展脈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