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森

呂大森(1881年—1930年),字槐庭,號懷天,土家族,湖北建始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97年考中秀才,同年入湖北武備學堂,後傾向革命,與宋教仁胡瑛等人在湖北武昌創建科學補習所,策劃回響華興會組織的長沙起義,起義失敗後在施南成立天錫會,後又返回建始組織起義,失敗後逃到宣恩;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他策動施南管帶反正;1913年參加討袁,被捕入獄,袁世凱病死後方獲釋,後長期居住在鄉,1927年去安慶養病;1930年到杭州投靠張難先,由於受到冷落,激憤之餘欲自盡,後染病,1930年11月在杭州病逝,安葬於西湖寶俶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大森
  • 外文名:lvdasen
  • 別名:字槐廷,號懷天
  • 國籍:中國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地:湖北省建始縣
  • 出生日期:1881年
  • 逝世日期:1930年
  • 畢業院校:湖北武備學堂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轉戰湘鄂,壯志未酬,憂憤辭世,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呂大森(1881—1930),湖北建始人,曾考取秀才,後入湖北武備學堂,投身革命。
1903年4月,湖北革命黨人和愛國學生為回響上海“拒俄大會”通電,發起抗俄運動,呂大森痛斥朝廷腐敗,抗俄無能,他組織成立群樂印刷社,翻印出版《警世鐘》、《猛回頭》等革命書籍;次年4月,與劉靜庵等人又在武昌倡辦科學補習所,以此反清救國;不久,黃興陳天華等人以華興會名義,邀胡瑛赴湘會商兩省革命組織合併,以備舉行長沙起義;呂大森毅然退學,與胡瑛於同年6月赴長沙,在黃興家商定湘鄂兩省革命組織合併為華興公司,推黃為總理,呂為川省及施南分部總理,胡為湖北分部總理,決定起義。
返鄂後,呂大森為策應起義,便和康建堂回到施南,以運動會黨,後因起義失敗,武昌科學補習所被查處,他在恩施轉入地下,但他經與劉靜庵聯繫,在恩施成立起天錫會,組織武裝起義,卻又被細作探知,他帶領這支武裝,後在梭布埡與官軍激戰,因寡不敵眾而敗,為躲避通緝,隱蔽宣恩
武昌起義後,呂大森策動駐軍各營回響,終於迫使以李汝魁為首的施南駐軍及施鶴七屬易幟反正。次年南北議和,胡被解職,他又流居上海,鼓動並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江蘇都督程德全將他逮捕入獄,直到袁氏死後才被釋放。
1919年他回到建始,靖國軍卻以他有通北京政府之嫌,也把他打入牢獄,後經取保才獲釋;在家居喪兩年後,他又於1922年去武昌投身革命,卻因參與驅逐王占元活動再度被捕入獄,後獲釋。
因感投身革命,屢遭挫折,自此憂憤成疾;後來張難先任浙江省主席,呂大森為展抱負,急忙赴杭州相投,可仍鬱郁不得志,1930年冬病逝於杭州。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呂大森(1881—1930),字槐廷,號懷天,土家族,湖北建始人,辛亥革命志士。
呂大森自幼聰明伶俐,具有出奇的記憶力,4歲入貓兒坪私塾,併兼學拳腳,性情豪放,頗有膽識,喜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對歷史上的英傑甚為傾慕,曾作“松風淋雨朝磨劍,竹月當窗夜讀書”的聯句以自勉。一次,塾師出聯“欲栽大樹柱日月”,他便以“願做鴻鵠弄風雨”相對。
他12歲時考中童生,16歲時中秀才,繼入湖北武備學堂讀書。在該校受民主思潮影響,開始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
1903年4月,沙俄拒不執行從東北撤兵條約,反而增派軍隊,向清政府提出侵占我國東北等七項無理要求。武漢革命人士和愛國學生在上海“拒俄大會”通電影響下發起拒俄運動,聚集在武漢曾公祠舉行拒俄大會。
呂大森與同學朱和中作為學生代表先後上台演說,揭露沙俄野心,痛斥清廷失策,陳詞激昂,轟動一時。呂大森自此嶄露頭角,常出入於花園山反清革命機關,致力於革命活動。
不久,呂大森與朱和中等又共創樂群印刷社,翻印《警世鐘》、《猛回頭》等進步書籍,大張旗鼓地宣傳反清革命思想。

轉戰湘鄂

1904年6月,呂大森與宋教仁、劉靜庵、朱元成、曹亞伯、胡瑛、張難先等在武昌發起成立了湖北地區最早的反清革命組織——科學補習所。該組織以補習文化、研究科學為名義,以光復漢族、反對滿清為宗旨,呂大森被推為所長,帶頭捐50銀元作為開辦經費。不久,黃興、陳天華等人在湖南密謀舉事,以“華興會”的名義邀胡瑛赴湖南參加會議。當時,武備學堂已併入武昌高等學校,呂大森毅然申請退學,與胡瑛於1904年6月秘密赴長沙。在洞庭湖舟中,呂作有“此行好借長風便,鼓起人間革命潮”的詩句。
抵長沙後,呂、胡在黃興家中,言及兩省組織合併事宜,黃興大喜;6月17日開會,便決定將湘鄂兩省的反清組織統一合併為華興會,黃興為總理,呂大森為四川及湖北施南分部總理,胡瑛為湖北分部總理,並決定在當年10月慈禧太后70壽辰時分頭起義。
呂大森返湖北後,為策應長沙起義,與康建堂回施南發展反清組織,積蓄反清力量。後因長沙起義失敗,張之洞下令搜捕補習所成員,呂大森遭通緝,活動轉入地下。局勢稍緩,呂大森與劉靜庵取得聯繫,在施南成立了反清秘密組織——天錫會,為日知會聯絡機關;不料,天錫會活動被施南府署探悉,呂大森只得潛回建始老家。
在建始,呂聯絡士紳意圖組織武裝暴動,以配合施南反正;在下壩觀朱純武家開會時,被辦案的縣衙吏肖煥然覺察告密,季廷輝等5人被縣府誘殺;呂大森帶領已掌握的武裝力量從建始縣城沿貓兒坪撤向恩施方向,在恩建交界的梭步埡據關與追兵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利;於是,呂再遭通緝,乃改名呂懷天潛於呂姓族大人多的宣恩居士街,以私塾先生的身份繼續從事反清革命活動,以待時機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共進會代表向炳昆(來鳳人)奉命回到施南,呂大森即與向炳昆一道在恩施所屬八縣運動會黨,策動駐施南的清軍各營回響起事;呂先與向炳焜等人聯名寫信給李汝魁,後又親自與李面談,曉以建立共和之大義,終於促使以李汝魁為首的施南駐軍於1911年10月28日(宣統三年農曆九月初七),宣布易幟反正,數日內,施鶴7屬縣亦全部易幟
不久,原駐施南的宜防營第一營管帶陳金瑞(自稱是明代後裔改名朱揚武),殺了李汝魁而篡奪了施南駐軍的領導權,接著又殺了革命黨人、民政使康代裕。施南反清易幟的革命黨人全部逃到外地,呂大森亦被迫東下武昌,後赴煙臺投奔山東省都督胡瑛,為其幕僚

壯志未酬

1912年,南北議和後,胡瑛被解除職務,呂大森流落上海;在上海,呂大森鼓動並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江蘇都督程德全為討好袁世凱,將呂逮捕入獄。直至袁世凱死後方才出獄。
1919年,呂大森回到建始,1920年,駐建始的靖國軍又以“通北”(北洋軍閥政府)嫌疑將他逮捕入獄,後被保釋回家守服。呂在服喪期間回顧坎坷革命路,悲憤萬分,在其母親的墓碑上寫下一首催人淚下的詩:“我於定省久母虧,幼學壯行離萱幃。題起春露秋霜事,慘將墨淚灑遺碑。”
呂大森在家居喪兩年後,1921年再次去武漢。時值湖北各界發起驅逐都督王占元運動,呂大森亦積極投身其中。驅王運動失敗,王占元大捕進步黨人,呂大森被囚於武昌獄中。
王占元被革職後,呂大森才獲自由,1927年9月,呂到安慶養病時,回首其一生的坎坷遭遇,乃作《放歌行》一詩:“畢生心志百未償,一蹶再蹶仍能起” ,以泄忿懷。他的好友張難先讀後感嘆“其悽慘悲憤之情,不忍卒讀”。

憂憤辭世

1930年,張難先出任國民政府浙江省主席,呂大森病癒後即赴浙江杭州,意欲張難先能給他安排適當位置以展抱負,不料張難先一時難有合適的職務安排。
呂俳徊於客棧中,給張賦七律一首:“滄海洪流久共經,廿年舊朋半凋零。欺人未老頭先白,憐我為君眼獨青。路太崎嶇難著足,交深爾汝竟忘形。幾回欲唱南山調,不遇知音孰肯聽?”呂大森嗟嘆世途坎坷,自己矢志革命,拋家離子,空有壯志,報國無門。
不久,在張難先的一次宴請間,他激憤中忽從客座中以頭猛撞門窗,致玻璃破碎,當場血流如注;此後,他便一病不起,於1930年(一說1931年11月) 客死杭州,時年49歲。
張難先對呂大森之死深為惋惜,親自為其辦理喪事,呂大森遺體因路途遙遠未能歸葬故里,便葬於杭州西湖寶俶塔下。

人物評價

呂大森是湖北近現代民主革命鬥爭史上較有影響人物之一,他一生推崇孫中山學說,為革命而吶喊奔勞,無奈屢受挫折,壯志難酬,最終抱病含憂而客死他鄉
張難先在悼念呂大森時言:“呂大森喜吟詠,倜儻負奇氣。人成以偉器目之,殊未料亡命幽禁,長度苦愁生活。至年未五十即齎志以歿。坎坷數十年,其主張正義之心,絲毫不稍回屈。誠子興氏謂豪傑之士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