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蟲病

吸血蟲病

血吸蟲病的宿主釘螺一般生活在草灘、池塘、溝渠等野外多水區域。人們如果接觸了野外不明水域的水,血吸蟲的幼蟲尾蚴就容易進入人體,造成感染。同時,受感染者的大便中會帶有毛蚴。如果在野外隨意排泄,毛蚴通過水進入釘螺體內,就會造成大規模擴散的惡性循環。

吸血蟲簡介,血吸蟲病的流行區,血吸蟲分類,血吸蟲如何感染人體,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血吸蟲如何使人發病,如何預防血吸蟲病,

吸血蟲簡介

血吸蟲病是丙類傳染病。

血吸蟲病的流行區

目前我國共有7個省份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包括安徽、江蘇、江西、四川、湖南、湖北、雲南。全國現有血吸蟲病人近80萬,其中每年出現的急性病例有一、兩千例。

血吸蟲分類

血吸蟲的學名是裂體吸蟲,寄生人體的重要蟲種有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氏血吸蟲及湄公血吸蟲。
我國僅有日本血吸蟲,其雌雄異體。雄蟲粗短,平均體長16mm,呈乳白色。雌蟲細長,前端纖細,平均體長20mm,蟲體後部因腸管內充滿被消化的血紅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蟲常處於雄蟲的抱雌溝內,呈合抱狀態,兩者合抱寄生於人及儲存宿主牛、羊、豬、鼠、兔等哺乳動物的肝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系統中。兩性成蟲體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結節或棘狀突起,口與腹吸盤位於蟲體前端,蟲體借吸盤吸附於靜脈內壁,通過口與腹吸盤的一吸一離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腸黏膜下層的靜脈末梢,在該處交配產卵,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卵內含有毛蚴。 毛蚴分泌溶組織物質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導致周圍組織炎症、壞死,並刺激腸蠕動加強,引起腹內壓、血管內壓變化,部分蟲卵隨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混於糞中排出宿主體外,與水接觸後在25℃~30℃的條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於水中,遇中間宿主釘螺時,即主動侵入螺體,經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發育和增殖,最後陸續形成許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體,常浮於水面。尾蚴為血吸蟲的感染階段,當人畜接觸疫水時,尾蚴以口、腹吸盤附著皮膚,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類物質溶解皮膚組織,並迅速脫尾侵入皮膚轉變為童蟲。童蟲經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靜脈,隨血流經右心、肺、左心進入體循環,其中部分到腸系膜靜脈,隨血流移行到肝內門靜脈系統分支,發育為成蟲後再逆行到腸系膜靜脈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后,雌蟲開始產卵,一條雌蟲每日產卵1000個左右,5周后宿主糞便中可出現蟲卵。血吸蟲在人體內可存活長達30年或40年。

血吸蟲如何感染人體

血吸蟲感染人體需具備三個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傳染源

血吸蟲是人畜互通寄生蟲。其儲存宿主種類較多,主要有牛、豬、犬、羊、馬、貓及鼠類等30多種動物。病人及患病耕牛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受感染的羊、豬、犬、馬、鼠類等。在一些長時間無人畜活動的地區,血吸蟲在野生動物之間通過釘螺傳播,形成原發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動的居民點或生產地區,由釘螺傳播所構成的疫源地屬次發性疫源地。

傳播途徑

(2)傳染源的糞便進入有釘螺存在的疫水,宿主因接觸疫水而傳播。①糞便入水:糞便污染水源的方式視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家畜管理飼養方法不同而異。河邊洗刷馬桶、隨地大便、施用新鮮糞便及耕牛放牧等尤易污染水源。②釘螺存在:釘螺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故僅限於有釘螺的地區,才有可能有血吸蟲流行。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於長江兩岸,及其以南的十二個省、自治區和上海市,且以長江中下游地區較為嚴重。經過多年的防治,本病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釘螺的感染率與水源污染程度密切相關,採用哨兵螺方法可測定水源污染情況。分布於我國的釘螺稱湖北釘螺,有七個亞種。釘螺屬軟體動物,水陸兩棲,多孳生於水分充足、有機物豐富、雜草叢生、潮濕蔭蔽的灌溉溝或河邊淺灘;通常生活在水線上下,冬季隨氣溫下降深入地面下數厘米蟄伏越冬。釘螺可在地面,但活動範圍有限,速度緩慢。然而,釘螺可附著於水面各種漂浮物體上,如湖草、蘆葦、船隻等擴散到遠處,使原有孳生範圍擴大或形成新的孳生地。③接觸疫水:在流行區,居民因各種生活和生產活動接觸疫水而感染,如常因捕魚、打草積肥、游泳、洗物、洗腳等接觸疫水,也可因赤足在含尾蚴的地面上行走,尾蚴從皮膚侵入。尾蚴侵入數量與水源污染程度、皮膚暴露面積、接觸疫水時間和次數成正比。除皮膚外,尾蚴也可在飲用生水時從口腔黏膜侵入體內。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居民的感染率與當地釘螺受染率成正比。患者以漁民、農民為多,尤以15~30歲的青壯年因反覆接觸疫水而感染率較高。男多於女,夏秋季感染者最為多見。兒童與非流行區人群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產生一定的抵抗力,對再感染的耐受力並不完全,因而重複感染經常發生。

血吸蟲如何使人發病

自尾蚴鑽入皮膚,經童蟲移行並發育為成蟲,成蟲成熟後交配產卵,蟲卵沉積於腸道與肝臟等處組織內,血吸蟲生活史中四個發育階段均可造成人體損害,但前三者所造成的病變,或為一過性,或較輕微,均不足以對人體造成顯著損害。唯蟲卵沉積於組織內所誘發的蟲卵肉芽腫反應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
(1)尾蚴性皮炎:一般發生於感染後6~8小時,長者2~3天。尾蚴鑽入皮膚後,其頭腺所分泌的溶組織酶及其本身死亡後的崩解產物,可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水腫,伴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成為“尾蚴性皮炎”。系由速髮型和遲髮型變態反應所致。持續1~2天后,丘疹自行消退。
(2)童蟲移行所致病變:童蟲沿血流移行時,可引起經過處的臟器病變,以肺部病變較為明顯,局部可見點狀出血及白細胞浸潤,嚴重感染者可發生出血性肺炎,出現咳嗽、發熱、蕁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這與蟲體代謝產物或崩解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
(3)成蟲寄生引起的病變:實驗表明,成蟲及其代謝產物僅產生局部輕微的靜脈內膜炎、輕度貧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蟲體死亡後,雖可引起血管壁壞死和肝內門靜脈分支栓塞性脈管炎,但較輕微,不致造成嚴重損害。成熟的雌蟲產卵後,某些初次重度感染者可出現重度發熱、全身不適、蕁麻疹、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蟲病表現,它可能屬於免疫複合物型。
(4)蟲卵肉芽腫:蟲卵除可沉積於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闌尾、迴腸末端及肝臟外,尚可見於腸系膜及腹膜後淋巴結、肺臟及腦等器官內。沉積於各處的蟲卵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基本相似,後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血吸蟲病引起的腸道病變一般都在腸系膜下靜脈分布的範圍內,以結腸,尤以直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為顯著,小腸病變極少,僅見於嚴重患者。急性期表現為腸黏膜紅腫,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散在的點狀出血和表淺小潰瘍。鏡下見黏膜和黏膜下層蟲卵肉芽腫(急性期)。黏膜壞死脫落,形成淺表潰瘍,蟲卵由此落入腸腔。臨床上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糞便中可檢出蟲卵。至慢性期,輕度感染者,其腸壁結締組織輕度增生,臨床上通常無症狀。感染較重者,其病變較廣泛,受累結腸明顯增厚,腸黏膜增生呈顆粒狀,甚至形成息肉;或黏膜萎縮、黏膜皺襞消失。在增生與萎縮腸黏膜間,夾雜有污灰色的淺小潰瘍。此外,尚可見小量灰黃色急性蟲卵結節。重症慢性血吸蟲病時,結腸壁因瀰漫性纖維化而廣泛增厚,病變部位的腸系膜也見纖維增厚,兩者一起形成腫塊。
由於重複感染,雌蟲不斷產卵,蟲卵分批沉積於腸壁,病變新老不一。在纖維增厚、慢性潰瘍、息肉形成基礎上有發生癌變的可能。
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病變,為早期肝腫大,表面可見粟粒狀黃色顆粒(蟲卵結節)。晚期由於門靜脈分支周圍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肝變硬、縮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形成血吸蟲性肝硬化,門脈側支循環的建立使食管下端靜脈及胃底靜脈曲張,脾因門脈高壓而淤血腫大,可引起脾功能亢進
血吸蟲引起的異位損害以肺和腦部最多見,肺內可見粟粒狀結節及結節周圍滲出性炎症,腦部可出現不同時期的蟲卵結節和膠質細胞增生
臨床表現
l、慢性血吸蟲病 接觸疫水 l~2天后,可出現尾蚴性皮炎。一般無明顯症狀,少數有輕度的肝脾腫大。如感染較重,可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血便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
2、急性血吸蟲病 潛伏期平均為40天,多數在3周至2個月之間。主要症狀為發熱與變態反應。熱型以間歇型和弛張型為多,重者可為持續型,體溫可在40℃左右持續較長時間,可拌有神志遲鈍、昏睡譫妄、相對脈緩等毒血症症狀。熱程一般在一個月左右,重者達數月。大多數病人有肝脾腫大,有的出現腹水
3、晚期血吸蟲病 根據臨床症狀可分為4種類型,即巨脾型、腹水型、 結腸增殖型及侏儒型。

如何預防血吸蟲病

我們要預防血吸蟲病的再次發生必須做到一下幾點:
1. 不要觸有血吸蟲病的水源。
2. 積極治療病人、病畜、減少傳染源
3. 消滅釘螺。
4. 管好水源,不喝生水。
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預防血吸蟲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