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檢查是針對吸收不良綜合徵做出的相關檢查。吸收不良綜合徵是由於疾病、藥物、營養產物等引起腸內消化、黏膜吸收或營養物質轉運障礙而引起,其診斷不僅需要詳細的病史詢問,也需要吸收不良的相關檢查。通過吸收不良檢查可以確診吸收不良綜合徵,明確吸收不良的部位或病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吸收不良檢查
- 檢查項目:體格檢查、腸功能檢查等
檢查項目
吸收不良綜合徵的患者體格檢查可有貧血、水腫、營養不良等體徵,通過測定患者生長發育各項指標可幫助明確診斷。
(二)各營養物質吸收不良的檢測
1.糖吸收不良的檢測
(1)檢測糞便還原糖及pH:糖吸收不良時,未吸收的糖進入結腸,通過結腸內細菌酵解,產生酸性代謝產物,故糞便pH<5.6。
(2)呼氣試驗:氫呼氣試驗及14CO2或13CO2呼氣試驗。口服14C或13C標記的試驗糖,吸收後糖氧化放出CO2,若糖吸收不良,則呼氣中CO2濃度降低。14C有放射性不宜用於嬰幼兒。
(3)腸雙糖酶測定:通過小腸活檢取小腸黏膜測定雙糖酶活性,是惟一直接測定雙糖酶的方法。原發者僅有雙糖酶缺乏,繼發者常伴腸黏膜損害。
(1)乳糖耐量試驗: 12小時空腹後於清晨採血,後將乳糖50g溶於500ml溫水中口服,每30分鐘採血1次測血糖,共2小時。口服乳糖後血糖曲線低平者提示乳糖酶缺乏,並可同時有乳糖不耐受的症狀。
2.脂肪吸收不良的檢測
(1)糞脂肪定性檢測:通過糞蘇丹Ⅲ染色鏡檢測定,若於低倍鏡下觀察到橘紅色小圓球即為陽性,提示可能存在脂肪瀉,並可根據脂肪滴的數量來估算脂肪瀉的嚴重程度。
(2)糞脂肪定量檢測:此法為脂肪吸收試驗的“金標準”。受試者每日進食含80~100g脂肪的高脂飲食並持續5天,收集後3天的糞便,用卡紅作指示劑,KOH或NaOH將糞便皂化,加HCl後加入石油醚提取脂肪酸,用NaOH滴定,確定糞脂肪的排泄量。若24h糞脂肪平均量90%為正常,若糞脂肪量>6g或吸收率<90%提示脂肪吸收不良。
3.蛋白質吸收不良的檢測
(1)蛋白平衡試驗:受試者連續3天進食含有一定量蛋白質的試驗餐,分別留取其後72小時的全部糞便,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其含氮量以推算糞便中蛋白質的排出量和蛋白質吸收率。若排出量>2.5g/d則為異常。提示蛋白質吸收不良。
(2)51Cr-白蛋白測定:靜脈注射51Cr標記的白蛋白925kBq(25μCi),收集受試者96小時不含尿液的糞便,測定51Cr排泄率,若≥0.9%則為異常。
(三)檢查腸功能
1.D-木糖試驗
為測定小腸黏膜吸收能力的試驗,用於小腸吸收不良與胰腺功能不全所致吸收不良的鑑別。受試者禁食一夜,晨起空腹排盡尿液,口服D-木糖(25g/水500mL)後,收集5小時尿液測定D-木糖排出量。排出量<4.5g為試驗陽性,提示小腸吸收不良。測定1小時和3小時血糖水平可提升敏感性。
2.維生素B12吸收試驗
用於評估小腸吸收不良。受試者檢查前收集少量尿液作為本底,檢查前禁食,服用放射性核素57Co或58Co標記的維生素B12後仍需至少禁食2小時,同時或稍後肌注非標記性維生素B12,收集隨後24小時尿液。若異常則需增加口服內因子或抗生素或胰酶並重複。未口服內因子時,尿中標記性維生素B12應超過口服總量的5%。若排出率<5%,則可先增加口服內因子重複該試驗,惡性貧血者排出率可恢復正常。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者,不論是否加服內因子,試驗皆異常,加用胰酶後可糾正。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患者在經過抗生素治療後排出率可恢復正常。
3.腸道X線檢查
可發現腸道形態改變或功能改變,如腸腔擴大、狹窄、瘺管或盲腸腸袢、腸壁或腸黏膜增厚,呈羽毛狀、雪片狀改變,腸管僵直,腸旋轉不良,腸排空時間延長或縮短。氣鋇雙重造影或低張造影可顯示較細微的黏膜病變。
4.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
十二指腸引流液常規、培養、生化及某些酶類測定對藍氏賈第鞭毛蟲感染、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有確診意義。
5.腸黏膜活檢
小腸鏡下取腸黏膜組織進行光鏡和電鏡檢查,對麥膠性腸病、腸淋巴管擴張症可確診,對慢性腸炎或炎症性腸病可了解病變程度或療效。亦可採用胃鏡下取十二指腸黏膜代替空腸黏膜。
6.小腸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小腸病變,確定病因。
7.腸滲透性試驗
是一種安全、敏感的非侵入性判斷腸黏膜形態和功能的試驗。受試者口服受試藥物或分子探針,測定其在尿液中的回收量及相應比值了解腸黏膜滲透性。小分子探針吸收降低反映腸黏膜表面積減少,大分子探針吸收增加提示腸黏膜損傷。可作為麥膠性腸病的篩選試驗,敏感性高,可判斷炎症性腸病的病變程度和活動性。
(四)胰腺功能測定
1.Lundh試驗
口服試劑300ml(含6%脂肪,5%蛋白質,15%葡萄糖),用苯甲醯精氨酸作為基質,測定十二指腸液內胰蛋白酶活性,胰源性者明顯降低。
2.促胰液試驗
插管至十二指腸遠端,靜脈注射促胰液素,測定十二指腸液中HCO-和胰酶含量,若二者均降低,表示胰腺功能不良。
3.N-苯甲醯-L酪胺醯-對氨基苯甲酸試驗(BT-PABA試驗)
此試驗為間接檢測胰腺外分泌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又稱胰功能肽試驗、胰糜檢測試驗。受試者禁食一夜,晨起排盡尿液,取BT-PABA500mg,用溫開水300mL頓服,後每小時飲水100mL至試驗結束,收集服藥後6小時內全部尿液,測定排出PABA含量,結果以排出PABA占口服PABA百分比表示。正常值為59%~87%。減低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4.糞便糜蛋白酶測定
胰腺分泌的糜蛋白酶經過腸道時較少被破壞,故糞便中糜蛋白酶的含量可較好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小兒正常值為6.6±3.9mg/(kg·72h),此值明顯降低提示胰源性疾病、胰腺囊性纖維化。
5.汗氯測定
適用於疑診胰腺囊性纖維性化者,汗氯>60mmol/L有診斷價值。
注意事項
2.對酶類的檢測應注意檢測前幾日即禁用相關的功能抑制劑。
3.部分試驗具有侵入性或造成患者不適,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4.應結合病史、患者症狀有側重的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