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津(南宋官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津(1133—1196),字仲登,宋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宋龍圖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臨海郡公吳芾長子。幼嗜學強記,博通群書,年十五以詞賦魁鄉校。初以郊恩授官,後登孝宗乾道五年(1169)鄭僑榜進士。知麗水縣,勤於政事,善決獄,嚴於治盜。除知廣德軍,減商算,抑酒價,訪水利,頗有民望。官終知興化軍

基本介紹

  • 全名:吳津
  • :仲登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日期:1133年
  • 逝世日期:1196年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吳津,吳橋(今田市鎮吳橋村)人。宋紹興癸丑年,吳芾家雙喜臨門:一喜本人登進士第,二喜家室喜得貴子,取名吳津。吳津生來穎異,鐘愛讀書,過目難忘,年少即能夠通讀四書五經,吟詩作賦。吳津少年得志,15歲參加州府考試,榮登榜首,一舉成名。適逢皇帝出京城,登泰山為國祭祀愉悅之餘,詔告天下州縣,凡在屆定期榜之外品學兼優者,可授補額地方衙吏。因此吳津15歲就獲得當官資格,並授予地方小吏。《康熙仙居縣誌》記載:“津幼嗜學強記,博通群書,年十五以詞賦魁鄉校,初以郊恩授官。”
乾道五年(1169年)吳津考取進士。吳津入仕之初,從宣教郎做起。吳津為官勤政愛民,廉潔奉公,頗有政績。不久就被朝廷委派任“處州麗水縣添官”。吳津在麗水任內“決訟如流(案件及時解決),庭無留牘。嚴以治盜,民以奠(安)居”。
吳津心懷百姓,躬身愛民,美名風傳。因而吳津很快得到破格升遷,擢為紹興府通判,適逢朱熹在紹興當提舉官。朱熹在紹興期間與吳津情同手足。當時朱熹的官位雖居於吳津之後,但朱熹的影響力在朝廷上下都如雷貫耳。為此,朱熹專門上表奏乞請,向朝廷舉薦吳津。
乾道年間,新科狀元趙汝愚曾經一度時期遭受排擠,於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初夏癸巳月,適逢當年仙居大旱,兼職仙居縣尉。期間有機會接觸朱熹、吳芾、吳津。之後,趙汝愚一路攀升,入為吏部郎兼太子侍講,官至吏部尚書,後任右相,與留正同心輔政。趙汝愚是朱熹當家理政的知己。有朱熹的竭力舉薦,吳津很順當得以提拔,擢為安徽廣德知軍。吳津在安徽廣德做官期間,遇上百年一見的旱災。吳津親歷鄉間,遍訪鄉賢,舉旗抗災,足跡遍布田頭巷尾。面對災情,吳津火急向朝廷報請,得以減輕當地稅負。當時廣德一帶州縣糧價迅速攀高,超出居民承受極限。吳津馳援江浙,調運糧餉,終於平抑了糧食市場。在安徽廣德期間,吳津興修水利,建立慈善機構,穩定糧食市場,業績空前,聲聞江南。離任之日,廣德城鄉百姓蜂擁堵道,挽留吳津。吳津以淚洗面,依依惜別。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專門前來仙居西湖,拜訪吳芾。翌年,吳芾去世。朱熹悲痛欲絕,作輓詩以悼念,親自撰寫《神道碑》。因為朱熹的舉薦,朝廷對吳津的任用念念不忘。不久,就讓吳津到江蘇興化府攝篆主政。很可惜,吳津還未赴任,就因病倏然去世,享年64歲。當年朱熹遭到彈劾,還居建陽。聞訊吳津去世“甚為悲切”。
吳津詩文平淡,援筆即成,蔚有父風。有集十五卷藏於家。

軼事典故

朱熹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時,吳津任紹興通判,成為朱熹的得力幫手。吳津小朱熹二歲,《光緒仙居縣誌》說,朱熹對吳津十分信任,賑災之事都放手交給他去做,對他提出的意見建議都全盤採納,事後還向朝廷保舉他。參知政事樓鑰是吳津兒子的親家,他在吳津去世後為他寫的墓志銘《朝請大夫吳公並碩人姚氏墓志銘》里也說:“待制朱文公為提舉官,任以荒政,躬走阡陌,有所措畫,俱從其言,以文學淵源、政事詳練薦之。”吳津勤勤懇懇,日夜奔波在阡陌之間,生怕工作不到位。這時嵊縣申請到賑災米一萬石,由指使(低級武官名稱)密克勤具體經辦,朱熹到現場核查救災糧發放情況,吳津親自去“較量斛斗”,檢定量具的標準,發現每斛少米一升五合,且糧中混有泥糠。朱熹大為震驚,立即起草公文《奏紹興府指使密克勤偷盜官米狀》上報朝廷,吳津立即換用嵊縣標準的斛斗發放賑災糧,同時嚴令追回被剋扣的糧食,並對涉案者拘管,再作懲罰。此事可見朱熹、吳津對待賑災的認真態度,也可看出兩人的氣味相投。當年晚些時間朱熹巡查台州,還發現了轟動一時的台州知府唐仲友狎妓嚴蕊並為之脫籍一案,因忙於賑災,將嚴蕊一案移交紹興府審理,吳津參與查核此案,成為朱熹劾唐仲友之得力助手。但此案因唐仲友妻舅宰相王淮的包庇,只將其調任,未予以深究。

親屬成員

弟4人:吳洪、吳沃、吳泊、吳深。
吳津有四個兒子。長子吳機,朝請郎,知吉州(江西吉安縣)軍州事;次子吳朴,寧波鄞縣縣丞。三子吳栻,福建福清縣主簿;四子吳標,開化縣尉兼主簿。吳津為人達觀,移風易俗,誠心支持次子吳朴自由婚姻,只要情投意合,即便是鄉間民女,也可鴛鴦並宿,結為秦晉之好。因此次子吳朴在寧波鄞縣擔任縣丞期間,做了四明山姓史人家的上門女婿。吳朴的女兒嫁給南宋著名大臣、文學家樓鑰的兒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