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中文名字:吳倩
身高:165cm
籍貫:上海
英國Tunbridge Wells國際青年藝術家獎
掌握語言:中文,英語、法語、俄語、德語
興趣愛好:電影,十六、十七世紀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喜愛的運動:滑翔、滑水、過山車、笨豬跳、射擊
“我堅信一個好人應該有純潔的心靈,我相信我的琴聲會傳達出
我的信念 。”
演藝經歷 吳倩的名字在英國古典音樂圈中已經家喻戶曉,不尋常的人生,造就出非凡的奇蹟,吳倩憑藉著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一名鋼琴少女終於走上
英國皇室 御用鋼琴家的位置。 2007年12月,吳倩受到英國皇室的熱情邀請,為
英國女皇 伊麗沙白二世親自演奏,得到
皇室家族 的大加讚賞。
2008年,吳倩再次受到皇室邀請到
聖詹姆斯宮 (St James Palace)為
安德魯王子 表演
舒伯特 的名曲《鱒魚》(Trout)和吳倩自己改編的中國樂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被英國安德魯王子稱讚為“天使一般的古典精靈。”
2009年4月,吳倩正式推出個人首張古典大碟,專輯一經推出受到古典音樂各界的熱烈討論和盛情讚譽,被《國際鋼琴》譽為迄今為止最好的華裔天才女鋼琴家之一和本年度最受矚目的古典專輯。同時《泰晤士》《晚間標準》《觀察家》《鋼琴周刊》等各大英國主流媒體和專業媒體均異口同聲的給予了張專輯很高的評價, 對吳倩下一步的發展和成就表示了極高的的期待。
中國驕傲 17歲與美國鋼琴大師Leon Fleisher同台演奏,同年入選Park Lane音樂秀節目, 之後在西方各大知名的國際音樂節上嶄露頭角。 18歲在英國各大城市舉辦了巡迴演出, 在包括Harrogate, Norfolk, Norwich和倫敦
蕭邦 音樂節等音樂節擔任表演嘉賓,並在舉世聞名的Wigmore Halls舉行了獨奏音樂會。
20歲應香港文化書邀請在
香港大會堂 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23歲受到英國皇室邀請為英國女皇
伊莉莎白二世 親自演奏,英國《獨立報》將吳倩評為“2007年年輕明星”。
24歲與國際著名鋼琴家
朗朗 一同作為
中國古典音樂 形象大使參加“歐羅巴利亞”藝術節,在四個城市舉行的專場巡演引起轟動。同年,吳倩再次受英國皇室邀請為
英國王室 安德魯王子表演。
吳倩大事記 1984年,吳倩出生在中國上海的一個文化世家1990年,6歲的吳倩進入
上海音樂學院 附小和附中學習鋼琴。
1995年,11歲的吳倩以一首
莫扎特 小奏鳴曲征服了英國鋼琴大師特魯普教授(Malcolm Troup), 並為她申請到英國著名的耶胡迪·梅紐因學校 (Yehudi Menuhin School)全額獎學金。
1997年9月,13歲的吳倩隻身赴英,在梅紐因學校學習,鋼琴教師是Irina Zaritskaya。
1998年6月(14歲),在
吉爾福德 市政廳與吉爾福德交響樂團共同演奏
弗蘭克 交響變奏曲。
1999年11月(15歲),在英國著名的
伊莉莎白 皇后大廳演奏莫扎特降E大調第14鋼琴協奏曲。
2000年,16歲的吳倩在英國Tunbridge Wells舉辦的不分年齡組,包括各種器樂的“國際青年藝術家比賽”中,戰勝了來自27個國家近百名其他選手,奪得金獎。是該項比賽舉辦以來年齡最小的獲獎者。
2000年7月(16歲),吳倩在
瑞士 格施塔德 (Gstaad)舉行的Menuhin Festival中表演獨奏。
2000年11月(16歲),作為馬丁音樂基金會頒發的悉尼派瑞獎獲獎者與英國
愛樂樂團 在倫敦
聖約翰 史密斯 廣場合奏,共同演繹聖桑(Saint-Saens)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2000年(16歲),吳倩贏得英國Tunbridge Wells國際青年藝術家獎,也因此有了她在
英國音樂 聖殿Purcell Room的第一個獨奏會。
2001年1月(17歲),與美國鋼琴大師Leon Fleisher同台演奏;同年入選Park Lane音樂秀節目,繼續在Prince Room音樂大廳演奏了包括Ligeti Etudes和Elliot Carter的作品,以及當代作曲家Malcolm Singer的作品《Toccata》的全球首演, BBC Radio 3(英國最大的古典音樂頻道)進行了現場轉播,《
泰晤士報 》、《每日電訊》、《衛報》、《獨立報》等各大報刊好評如潮。
2002年,吳倩在英國各大城市舉辦了巡迴演出。
2002年,吳倩陸續參加了眾多的慈善音樂會,分別在倫敦皇家音樂廳、德國
漢諾瓦 、荷蘭
阿姆斯特丹 、漢堡的斯坦威音樂廳以及紐約進行慈善表演。日本NHK電視台在紐約對她進行專訪並製作了為時50分鐘的專題片,在美國及亞洲播放。
2002年,吳倩獲全額獎學金,進入倫敦
皇家音樂學院 ,師從Christopher Elton教授。在而後的學習中,每年都獲得學校獎勵。
2002年,吳倩作為倫敦蕭邦音樂節擔任表演嘉賓。
2003年,吳倩在倫敦舉世聞名的
威格莫爾 音樂廳開辦了慈善獨奏會,之後又受邀在德國科不倫茨國際音樂節以及
耶魯 國際音樂節分別擔任表演嘉賓,為非洲無家可歸的孤童籌集善款,演出結束後更被邀請再次赴德演出。
2003年,吳倩受邀在坦
布里奇 韋爾斯 “國際青年藝術家比賽”中擔任表演嘉賓,並與坦布里奇管弦交響樂團共同演奏了,富有俄國史詩式浪漫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曲&帕格尼尼狂想曲》。
2004年開始,吳倩每年應邀在倫敦威格莫爾音樂廳舉辦一場獨奏音樂會,並在漢諾瓦、
海牙 、漢堡、阿姆斯特丹、紐約等地演出。
2004年,吳倩再次受邀參加德國科不倫茨國際音樂節,擔任表演嘉賓。
2004年11月12日,吳倩受邀出席了極具聲譽的倫敦Messiaen音樂節,同鋼琴大師Pierre-Andre Valade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室內交響樂團一同合奏了名曲《Un Vitrail Et Des Oiseaux》,贏得全場持久的熱烈掌聲與歡呼讚揚。
2004年12月,吳倩應香港文化署邀請,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2005年,吳倩獲得了馬丁基金會及博愛斯基金會獎學金。
2005年,吳倩分別在著名的
曼徹斯特 布里
瓦特 音樂廳和倫敦波瑟爾音樂廳了個人音樂會。
2005年9月22日,吳倩在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倫敦威格莫音樂廳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表演曲目包括了舒伯特的F小調鋼琴奏鳴曲、揚納切克和
舒曼 克萊斯萊利亞納的Op16鋼琴協奏曲。
2006年,吳倩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並獲
榮譽學士學位 。繼而,皇家音樂學院繼續為吳倩提供全額獎學金,支持她在該校攻讀碩士學位。
2006年11月22日,吳倩再次在威格莫爾音樂廳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並再次引起轟動。在近1個半小時的演奏中,吳倩以嫻熟的技巧和充沛的激情演奏了
普羅科菲耶夫 的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鋼琴奏鳴曲、幻想曲以及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茲的作品。全場600多名觀眾對她的精彩演出報以熱烈掌聲。 2007年,吳倩獲皇家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學位。
2007年,英國《獨立報》將吳倩評為“2007年年輕明星”。BBC電視台對吳倩進行了採訪, 並在BBC4和BBC World等頻道的新聞節目中多次播放。
2007年12月,吳倩受到英國皇室的熱情邀請,和她所帶領的知名三重奏組合一起為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親自演奏,得到皇室家族的大加讚賞。
2008年,吳倩再次受到皇家邀請到聖詹姆斯宮(St James Palace)為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表演舒伯特的名曲《鱒魚》(Trout)和吳倩自己改編的中國樂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在場的中英觀眾都很喜歡。
2008年1月1日,吳倩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文化藝術節,為年輕的鋼琴愛好者和習琴之人現場表演,交流心得傳授琴技,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一致肯定。
2008年2月4日,吳倩再次登上威格莫爾音樂廳的舞台。
2008年2月5日,吳倩受邀參加了在倫敦Logan Hall舉行的2008全英學聯
春節聯歡晚會 ,演奏了激動人心的《春節序曲》。同台演出的還有英國皇家歌劇院人男高音的
薛皓垠 ;著名琵琶及古琴演奏家,任教於
倫敦亞非學院 ,英國中樂團團長的程玉博士;超過30人之眾的全英最大的中國大學生管弦樂隊——
劍橋 華樂團等眾多旅英學子。
2008年6月2日,吳倩在再一次登上威格莫爾音樂廳的舞台,表演了鋼琴二重奏。
2008年7月13日,吳倩參加了在St. Gabrial's教堂舉行的倫敦蕭邦音樂節。
2008年年末,在英國華人成就最高榮譽“伯樂獎”頒獎盛典中,吳倩應邀參加並擔任表演嘉賓,她的非凡彈奏深深地打動了一同出席盛典的英國安德魯王子,稱讚她是“天使一般的古典精靈”,並期待日後繼續欣賞她的精彩表演。
2009年年初,吳倩與獲得LEONARD BERNSTEIN獎的SITKOVETSKY鋼琴三人組在英國,德國和荷蘭進行巡迴演出。
2009年4月16日,吳倩正式推出個人首張古典大碟,一經推出受到古典音樂各界的熱烈討論和盛情讚譽,被《國際鋼琴》譽為迄今為止最好的華裔天才女鋼琴家之一和本年度最受矚目的古典專輯。同時《泰晤士》《晚間標準》《觀察家》《鋼琴周刊》等各大英國主流媒體和專業媒體均異口同聲的給與了這張專輯很高的評價, 對吳倩下一步的發展和成就都表示出了極高的期待。
2009年5月8日到5月10日,吳倩作為表演嘉賓和藝術總監參加了在CHANNEL ISLAND OF JERSEY舉辦的LIBERATION音樂節。
2009年6月,專門向公眾介紹青年音樂家的機構“鍵盤慈善信託”(Keyboard Charitable Trust)為吳倩在倫敦舉辦了個人獨奏會。她對巴赫、
法朗克 及
謝德林 曲目的演繹當中,“溫暖、投入而且圓潤的音色”吸引住了英國人的目光。
2009年10月28日-31日,吳倩受中國國家文化部、中國對外演出公司邀請,作為中國的古典音樂形象大使參加了在
比利時 舉行的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並與不利是愛樂樂團合作,分別在奧伊彭、
布魯塞爾 、荷蘭
哈瑟爾特 、
根特 四個城市舉行了專場演出。
2010年的第一期《國際鋼琴季刊》稱讚吳倩是“近年旅居英國的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年輕天才”。 2010年1月,在PLG年度青年音樂家系列音樂會上,吳倩再次受到英國媒體的關注與肯定。這一系列音樂會演出的皆為20世紀作品,包括11首世界首演的作品。吳倩是33名音樂家中最年輕的1位。
2010年5月13日,吳倩再次參加了英國澤西音樂節,成為音樂節上最後歡迎的音樂家。這次音樂節上吳倩不僅擔任了表演嘉賓,更參與了邀請和曲目安排的工作,她還特意安排了一些與二戰有關的曲目。
媒體評價 “(吳倩)首張個人古典大碟展現了作為一名鋼琴藝術家非凡的成熟度,毫無造作的自然大氣,將舒曼的KREISLERIANA賦予了無與倫比的精確度與感染力….清澈流暢的Petrarch奏鳴曲以及蕩漾著濃濃吉普賽光芒的NO12匈牙利狂想曲..(吳倩)總是讓人喜出望外.” ----The Times, May09
“一位才華橫溢的天才華裔女鋼琴家?一個字,YES! 多幾個字?YES,而且簡直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之一!”
“如果說這是一個天造地設的搭配,那麼吳倩彈奏時所表現的果敢無畏同她高深嫺熟的技巧無疑是完美搭檔.”
“…對於一些藝術家來說,憑藉直覺的表現手法可以具有毀滅性的悲劇.然而倩卻仰賴著如此這般的敏銳直覺出色地完成一切,很簡單,一切是無懈可擊的恰到好處與完滿.” ----GuyDammann<International Piano>
MAY-JUNE 2009
“…出自這樣一位富含藝術感的中國鋼琴家吳倩之手,完美的演繹出舒曼內心深處的自我掙扎和黯淡的心路歷程…(她)彈奏的李斯特NO.12匈牙利狂想曲更是具有驚心的美感….真是令人無比欣喜的體驗.”
----The Observer, 19.04.09
“有些今天是家喻戶曉的事..好像吳倩成為當今的焦點女鋼琴家,絕對是命中注定的明日之星..” “(她)完全打量了Malcolm歌手的Franco’s Gone一曲蘊含的唐突辭藻,用心去營造了一個寧靜又傳神的獨白.她統合了濃郁深刻的色彩在Elliot Carter的也幻想中,轉而又彈奏了愈加讓人興奮到無法呼吸的Hallgrimson的Victory Boogie Woogie. ----Rick Jones <Evening Standard>
“吳倩是我之前聽過的非常令人愉悅的演奏家.一直以來都對她準確的藝術表達方式,高超的鋼琴造詣和對音樂的忘我投入而深深打動.” ----Diarmuid Dunne <The Classical Source>
“她(吳倩)對鋼琴鍵的駕馭能力具有一種令人無法置信的超能力,看似毫不費力的精巧演繹,讓她可以輕鬆面對諸如Shostakovich, Prokofiev, Shchedrin, Ligeti等各位大師級現代作曲家提出的各種挑戰.” ----Robert Hardcastle <SUCXPWET What’s On>
“倩的彈奏可以將樂曲作品中蘊含的高不可攀的技巧詮釋得輕巧自然,好似將Carter作品中的詩情畫意猶如雷射刺射一般的精準無誤的傳達出來…這當中所折射出的個人情感,對音樂的驚人理解力都是倩作為不可多得的鋼琴藝術家的驚人的藝術成熟度.” ----The Guardian
“是英國近年來湧現的最奪目耀眼的青年鋼琴家之一.” ----Piano Quarterly
吳倩專訪 畫家的眼睛
畫家的眼睛,總能在畫布上看到符合他們情懷的視覺形象,音樂家的耳朵,總能聽到萬物所發出的喃喃細語。與其說是看和聽,不如說是憑心靈領受到神秘的喻示,再通過他們的作品向人們轉述,這就是藝術家們天分和靈感的來源。音樂和繪畫以不同的形式,相通的意念,相同的結構,讓藝術家們,把從生活中的體驗,分別以旋律,節奏 和音,和線條,色彩,明暗來調配,組合成讓人們可體會到的,產生共鳴的作品,用樂句的意象撩起人心中的圖畫,用色彩的光影傳達人心中的音響。
因為吳倩總是忙於到處去演奏,這次終於可以去皇家音樂學院採訪她,心情欣悅。當我準時趕到時,大堂近門口處坐著個長 女孩,身邊有一大袋東西,眼睛掃著進來的人,她就是吳倩。我走上前跟她打招呼,她眼睛一亮,笑容很甜美。然後拿起大袋東西(看來一會訪問完了,還有排練。)帶我到學院的餐廳,找了個較安靜的角落,我們開始在這音樂學府談起了音樂和人生。
6歲學鋼琴已經算晚了一點
戴莉 (以下簡稱戴):“每個人都從一出生就接受了不同的天賦,有最適合做某事的長處。你小時候自己選擇了學
鋼琴 ,音樂也選擇了你,你的音樂路是平坦的,亦步亦趨的進入音樂的殿堂嗎?”
吳倩 (以下簡稱吳):“在中國小孩子一般3-4歲就開始學鋼琴 ,我6歲學琴時,我的啟蒙老師說晚了一點,但當我學了一段時間,老師說我進步很大,很有天賦。9歲時我考取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的公費生,全上海只有6個名額,師承姚事真教授。並贏得兒童鋼琴 比賽的第一名。”
18 歲時還不是一個藝術家,只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演奏者
吳:“我11歲的時候,有一次比賽沒得任何獎項,在這之前,我從來都是第一,所以當時很失落。18歲時在Wigmore音樂廳,開了我第一次的獨奏音樂會,有一個音樂評論家說:‘她還不是一個藝術家,只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演奏者。’外國人對華人音樂家的印象就是技術好而對樂曲表達不夠。我當時很傷心,我就在以後多注重表達,對樂曲的理解,用心體會。現在的評論越來越好,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戴:“有評論家把你和‘
鋼琴 巨人’
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ein)作比較:‘甚至顯得比魯賓斯坦更具陽剛的氣魄。’那這個陽剛,我們可不可以理解成是率性的,奔放飽滿的,自由揮灑的,充滿著力度和動感的呢?”
吳: “魯賓斯坦是我最崇拜的音樂家,
霍洛維茨 是比較炫技的,魯賓斯坦有一種大氣派,旋律的處理,想得很廣闊。這種大氣派不是很大的動作,誇張的表情,而是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手指上。是一種內在的力量。這是我所追求的。”
戴:“魯賓斯坦被評為即興的演奏家,這個即興是表示他的演繹風格較為隨心所欲嗎?會隨意添加或改變原作嗎?是否率性而為更能釋放激情呢?”
吳:“是要有一點即興,但不能太過分,要尊重作曲家,只是加上自己獨立的東西和不同的感受,只有演奏者自己靈魂深處的震動,才能感動觀眾。”
繪畫和音樂的關係
戴:“聽說你對美術和音樂之間的聯繫,很有心得,可以談談音樂和繪畫之間的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嗎?好像音畫和音詩,用意象,情景撩起人心中的圖畫。”
吳:“我正在寫一篇論文就是論述畫和音樂的關係,很多時音樂家看到風景而作曲,為了心中的畫面尋找理想的音色,而畫家聽到音樂而畫畫,為心中的音響尋找合適的線條。有些著名音樂家,像
斯克里亞賓 (Alexander Scriabin) 等,相信12個音符是有色彩的。”
戴:“你有學過繪畫嗎?”
吳:“這在學彈琴之前,4歲時學過畫畫,後來學琴,覺得鋼琴 更有趣。”
就是簡單的音階do re mi,內心的表達也不容易。
戴:“你的天賦是:你有特別靈巧的手?還是有特別靈敏的感覺呢?換言之,你覺得是一定要有過硬的技術,才能隨心所欲的表達你心中的感受?還是首先有了音樂性這個紅花,才能考慮用技術性這個綠葉去烘托,正像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的糾纏不清。”
吳:“感覺是最重要的,技術可以練。當你太年輕時,會因為閱歷不夠,所以理解不夠深,但當你有了一定的年紀,心靈又沒有少年人的純淨。所以感覺是很難拿捏,很重要的。”
戴:“所有中國的鋼琴 家都在談論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 第二協奏曲,那是需要很高技巧,和很難表現的樂曲嗎?”
吳:“拉赫曼尼諾夫是浪漫主義的作曲家,我覺得很難分甚 是難和不難,就是簡單的音階12345,內心的表達也不容易。
柴可夫斯基 的更難,莫扎特的作品看似容易,實際很難理解。”
戴:“這就是為甚 所有老的音樂家都喜歡莫扎特的作品,魯賓斯坦和霍
洛維奇 在晚年的時候都酷愛莫扎特。當有一定的經歷之後,會重新認識,理解和糾正以前的誤解。”
像有一點“鹽”的味道
戴:“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特色是,充滿了不協和與悲劇性。隱藏在音符底下的騷動,不安,強烈的觸動人心,就是在樂曲的光明尾巴之後,也揮之不去。你有同感嗎?”
吳:“我的啟蒙老師姚事真教授曾在俄國留學,我在
梅紐因 音樂學院的老師也是俄國人,曾經得過蕭邦
鋼琴 比賽獎,現在已經過世了,我也去過俄國,在那裡,我看到人們臉上有壓抑感,我覺得俄國作曲家的曲子總帶有一絲悲哀感,懷舊感,就是幸福的曲子,歡樂的曲子,這種感覺也無處不在,像有一點“鹽”的味道。”
只有自己先感動,才能感動觀眾
戴:“蕭邦連練習曲也寫得精美絕倫,他的樂曲美麗動人,‘像藏在花叢中的槍枝’(舒曼),樂曲背後卻是一聲聲撕裂靈魂的呼喚。我覺得這對演奏者要求極高,怎樣讓聽眾聽得出來,怎樣攪動聽眾靈魂的最深處?”
吳:“蕭邦因為他本人是
鋼琴 家,他的曲子技巧再難,但彈起來順手,舒服,有的作曲家的作品會有一點彆扭。想起我第一次失戀的時候,很傷心,吃不下睡不著,當我要到德國去演出,我彈的是
貝多芬 的《月光奏鳴曲》,我當時心裡很感觸,一直在流淚,觀眾很敏感,他們沒有看到我流淚,但他們也都在流淚。所以我希望在演出前自己先感動,人在發抖,激動。只有自己先感動,才能感動觀眾。”
戴:“那你演出前會緊張嗎?”
吳:“9歲時第一次比賽,很緊張,從此就沒緊張了,我一坐在琴凳上,就進入了作品的世界裡,沒想太多。”
印象派作品是注重和音的不同改變
戴:“阿爾貝尼斯Isaac Albeniz 的樂曲是濃厚的西班牙舞曲風,還是早期的印象主義的風格,在我的印象里,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的樂曲就是沒有旋律的代名詞,所有音符都是突兀的,之間沒有聯繫的,興之所至的,只是作曲家零星的捕捉著靈感,是這樣嗎?”
吳:“印象派作品是注重和音的不同改變,和印象派的畫一樣,和音組在一起,糅合在一起,有種朦朦朧朧的感覺,很敏感的,隱藏的感覺。”
認真,負責的對待每一個音樂會
戴:“談談你最難忘的獨奏會,和最夢寐以求的演奏。即是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你要表達的理想美。”
吳:“我當然最希望能夠在 Royal Albert Hall 開獨奏會啦,不過我會認真負責的對待每一個音樂會,無論是多小的演出。這是一個音樂家應該有的品格。”
所有派別的音樂都是美好的
戴:“魯賓斯坦最有名的一段話,道盡了他的感慨:‘對德國人來說,我是俄國人,對俄國人來說,我是德國人,對基督教來說,我是猶太教徒,對古典樂派來說,我是
華格納 風,對華格納曲風的人來說,我是保守曲風,我不是水裡的魚,也不是地面上的禽 ,我是一個未完成的男人。’那你是否也有:對英國人來說
我是中國人 ,對中國人來說我受西方教育和影響,演奏西洋的東西呢?”
吳:“我13歲來英國,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音樂是無國界的,圈子更豐富更大。所有派別的音樂都是美好的,都是人的感覺。每次我回到中國,都欣喜地發現,中國的音樂事業發展得很快,而且更全面。但是英國很尊重人才,我想音樂家也是屬於世界的。”
戴:“你在東西方都有影響,你怎樣可做到這些呢?東西方都以最大的空間,去鼓勵,發掘有才華的藝術家,給他們創造了映襯他們才華的背景,你覺得哪裡才是你可以縱情馳騁的大舞台?”
吳:“中國和整個亞洲的市場都很大,我希望能夠在中國發展。近期中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音樂家。”
真正的藝術家人品要高尚
戴:“你並不想被定位成“技術高超的鋼琴 家”,而是希望被公認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可以具體談一下,“真正藝術家”的含義嗎?”
吳:“我還年輕,我還在繼續找自己的東西,真正的藝術家人品要高尚,音樂要自然體現。還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戴:“你是音樂家但也是年輕人,你的生活除了音樂,還有什麼愛好?你和其他年輕人的生活有甚 不同嗎?”
吳:“我喜歡看電影,看書,還喜歡玩電腦 Game。”
音樂怪傑
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對女性和黃種人鋼琴手有偏見,他曾認為女孩子無論怎樣有才華,一旦結婚生子,一切努力都會白費。至於黃種人,他認為雖然有過人的技巧,但沒有西方文化的薰陶,始終難成大器。但是當他指導過中國學生後,他的偏見動搖了,後來他說:“我很喜歡中國人,因為他們既有天分,又肯下功夫。”
執著,聰慧,靈性,既有天分,又肯下功夫,這就是青年華人女鋼琴家- 吳倩給我的印象。
吳倩專輯 華裔鋼琴家吳倩首張個人古典大碟即將發行
曾為
英國女王 及王室安德魯王子親自彈奏的華裔天才女鋼琴家吳倩將於4月15日晚19點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舉行個人首張古典大碟的新專輯發布會,正式宣告了這位華裔天才女鋼琴家鋼琴事業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6歲起在上海音樂學院習琴,13歲開始在英國曼紐因音樂學院師從鋼琴系教授的吳倩曾被英國及歐洲各大古典樂評論家譽為 “琴壇新星”, 十年磨一劍, 吳倩首張個人專輯終於浮出水面, 此次個人處女大碟由英國DAL SEGNO唱片公司榮譽出品,其中囊括了世界頂級鋼琴大家的代表作品: 舒曼的KREISLERIANA;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12號和PETRARCH奏鳴曲104號, 同時還特別收錄了倫敦年輕作曲家ALEXANDER PRIOR的SVYATOGOR’S QUEST VARIATIONS, 同時也是一首秉承了吳倩鋼琴造詣中濃濃的俄國鋼琴特色的作品.
被英國《獨立報》讚譽為“2007年古典音樂新星”的華裔女鋼琴家吳倩生於1984年中國上海的一個文化世家,6歲起開始在培育過無數音樂天才的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和附中
學習鋼琴。尚在孩童時期,吳倩就嶄露出她過人的音樂天賦和鋼琴才能。在13歲時,她的一首莫札特小奏鳴曲征服了英國鋼琴大師特魯普教授(Malcolm Troup), 並為她申請到英國著名的曼紐因音樂學院 (Menuhin School)全額獎學金,將她帶到英國深造。在曼紐因音樂學院就讀的五年時間裏,吳倩先後跟隨名師
伊麗娜 扎裏茨卡婭(Irina Zaritskaya)、阿那爾多科恩(Arnaldo Cohen)學琴, 同時她還參加了眾多大師級音樂班,獲得許多世界一流鋼琴家如
貝拉 大衛多維奇(Bella Davidovich)、莫雷佩拉亞(Murray Perahia)和
安德拉 斯希福(Andras Schiff)的賜教指點,期間更頻頻獲得多個比賽的獎項和眾多藝術獎學金諸如Boise基金獎學金,馬丁獎學金和Tillett獎學金等等。之後吳倩又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師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克裏斯托福艾頓(Christopher Elton)繼續深造鋼琴藝術,並於2008年順利獲得該學院的碩士學位。同年,吳倩更收到英國皇室的熱情邀請,和她所帶領的知名三重奏組合一起為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親自演奏,得到皇室家族的大加讚賞。然而這才只是這位天才鋼琴少女獨在異國的音樂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藝術經歷的一部分。
從15歲開始,吳倩就在許多世界著名音樂廳表演: 15歲,在英國著名的
伊莉莎白 皇后大廳演奏莫札特降E大調第14鋼琴協奏曲; 15歲,在瑞士格施塔德(Gstaad)舉行的Menuhin Festival中表演獨奏;16歲,作為馬丁音樂基金會頒發的悉尼派瑞獎獲獎者與英國愛樂樂團在倫敦聖約翰史密斯廣場合奏,共同演繹聖桑(Saint-Saens)的第二鋼琴協奏曲;16歲,吳倩贏得英國Tunbridge Wells國際青年藝術家獎,也因此有了她在英國音樂聖殿Purcell Room的第一個獨奏會;17歲,與美國鋼琴大師Leon Fleisher同台演奏;同年入選Park Lane音樂秀節目,繼續在Prince Room音樂大廳演奏了包括Ligeti Etudes和Elliot Carter的作品,以及當代作曲家Malcolm Singer的作品《Toccata》的全球首演,這些演出受到了英國當地多家主流媒體熱情洋溢的好評,並在BBC Radio 3(英國最大的古典音樂頻道)現場轉播。在之後的時間裏,吳倩的音樂事業進一步擴大,除了開展了歐洲範圍內的世界巡演之外,還在西方各大知名的國際音樂節上嶄露頭角。2002年吳倩在英國各大城市舉辦了巡迴演出,同時分別參加了包括Harrogate, Grassington, Norfolk, Norwich和倫敦蕭邦音樂節等音樂節擔任表演嘉賓,並在Fairfield Halls、Blackheath Halls和舉世聞名的Wigmore Halls舉行了獨奏音樂會。之後不久吳倩更獲邀請出席了聲譽極高的倫敦Messiaen音樂節,同鋼琴大師Pierre-Andre Valade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室內交響樂團一同合奏了名曲‘Un Vitrail Et Des Oiseaux’,贏得全場持久的熱烈掌聲與歡呼讚揚。
在談到即將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時,吳倩描述說舒曼的KREISLERIANA是一首最讓她有親切感的作品. “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難免會讓人聯想起其他版本的演奏作品, 然而我覺得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它,我能感受得到舒曼在創作時候的兩種自我碰撞的激情”, 而在談到李斯特的作品時吳倩表示兒時一次偶然閱讀到的中國傳統詩歌給了她巨大的靈感和啟發, 同時這首作品也成為吳倩2008年在回歸WIGMORE HALL進行專場獨奏會的壓軸作品,獲得英國<獨立報>音樂評論員的極大讚譽和肯定,更形容 “如果BRAHMS本人把這些接觸作品形容為 ‘我憂傷情緒的搖籃’的話,那麼吳倩的彈奏無疑是為BRAHMS式的憂傷給予了更完美的特寫.”
在2009年接下來的行程中,吳倩將同她在曼紐因學校的同伴們組成的, 曾經獲得2009年LEONARD BERNSTEIN獎的SITKOVETSKY鋼琴三人組在英國,德國和荷蘭進行巡迴演出,吳倩興奮地說非常享受與樂團一同演出的經歷, “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受,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換大家的音樂感受,這是一件再奇妙不過的事情.” 同時,吳倩還將參加5月8號到5月10號在CHANNEL ISLAND OF JERSEY舉辦的LIBERATION音樂節, 而作為音樂節的藝術總監,吳倩表示將會同音樂慈善組織MUSIC IN ACTION一同完成音樂節的各項演出活動安排,並希望將本次音樂節辦成歷史性的傳承音樂節,把更多更好的古典音樂帶給更多的人欣賞.
與那些一味追求技巧的鋼琴家不同,吳倩非凡的精湛彈奏技巧可以說只是她獨樹一幟的鋼琴藝術的基礎。“我希望像我最崇拜的鋼琴家阿圖爾 · 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那樣,把音樂裏的詩情畫意描繪出來,”她說,“我希望我的音樂能讓人們忘記那些表面的形式化的技巧,我要我的音樂是可以歌唱的,是可以傳達一切的。”研修碩士學位時吳倩就一直在鑽研音樂與美學之間的聯繫,並嘗試將兩者和諧自然的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倩式”演奏風格,正如英國衛報這樣評論到,“倩的演奏完美的傳遞了樂曲中蘊涵的難度技巧,又深刻地讓人感受到樂段飽含的情愫和句章的清晰感。她的鋼琴彈奏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成熟感和深情度”。而英國《獨立報》古典音樂評論家Michael Church在2006年聽完吳倩的演奏會後更熱情讚譽道,“她彈奏的阿爾貝尼斯(Albeniz)色彩飽滿,她表現的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v)威嚴壯麗,她演繹的舒曼(Schumann)極具輕柔恬靜的抒情格調。如果蒙上眼睛,我會猜那是出自一位西方男鋼琴家之手。”其他各大古典音樂專業雜誌、電視台包括英國國家電視台BBC4和BBC TV World也均對吳倩的鋼琴表演作了專題報導和採訪。而對於這些,吳倩的回應很簡單,她不想只是被定義為技巧高超的鋼琴家,而是希望被公認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吳倩首張個人古典大碟專輯發布會具體安排:
時間-4月15日周三晚 19點
地點- David Josefowitz Recital Hall
Royal Academy of Music,
Marylebone Road
London NW1 5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