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霍洛維茲)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霍洛維茲一般指本詞條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世界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美籍俄羅斯人。很早就顯露音樂天才,先後師從俄羅斯和德國的演奏大師,集俄羅斯學派與德國學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舉行旅行演出,獲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與托馬斯·比徹姆爵士指揮的紐約愛樂合作,在布希戈爾茨鋼琴上演奏出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一舉成名。之後定居美國。曾停止演奏達十二年之久,1965年,在卡內基大廳舉行重返舞台的獨奏音樂會,轟動世界樂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 外文名: Володи́мир Самiйло́вич Го́ровиць 英文:Vladimir Horowitz
  • 國籍美國
  • 民族:烏克蘭或俄羅斯族
  • 出生地烏克蘭
  • 出生日期:1903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989年11月5日
  • 職業鋼琴家
  • 畢業院校:基輔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世界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
  • 代表作品:莫扎特奏鳴曲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卡門幻想曲等
  • 性別:男
人物介紹,唱片選粹,大事記,

人物介紹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的演奏技巧輝煌而瀟灑,音樂更趨向深刻完美,表現手段更豐富。有的樂評家認為,他的鋼琴音色
如同七種基本顏色,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色調,從而表達各式各樣的思想感情。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現出樂曲的內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練的編輯,能把樂曲作者的“錯別字、漏字”等失誤加以訂正,使作品達到完美無缺。他的演奏曲目相當廣泛,尤以彈奏蕭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亞賓等名家的作品見長。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霍洛維茨的音樂演奏極其富有鮮明的個性,他的音樂是如此的獨特,以至於只要聆聽過其演奏的人,以後就可以輕易地將他的音樂與其他眾多的鋼琴演奏家區分開來;而從未領略他琴音魅力的人,是很難憑藉經驗來臆測的。我只能從一些細節來講述我所聽到了他與眾不同的特性。
霍洛維茨是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後一個巨人。很多人都會將“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維茨面前,他們才會發覺這個理解上的錯誤是多么的想當然。他的演奏會讓你豁然明了:原來浪漫的本質是“激情”。霍洛維茨的激情與他的音樂渾然天成。這和很多鋼琴演奏者用形體的誇張動作表現出的激動有著雲泥之別。尤其是在大師的晚年,演奏時的動作幅度已經很小。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人的遲緩,這時的霍洛維茨已經步入舉重若輕,舉輕如重的化境中去了。不要忘了,他在年輕的時候,經常在演出中彈斷琴弦,調音師時常面對被他彈的幾乎散了架的斯坦威鋼琴無可奈何。
1931年照片1931年照片
霍洛維茨的琴音是靈動剔透的,但是同時,他有著使他獲得“雷神”稱號的左手。霍洛維茨一生自始至終都在強調左手的重要性。他不僅不認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屬,甚至稱呼左手是鋼琴演奏中的指揮。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獨特擊鍵讓他演奏的音樂豐滿而又極富衝擊力,具有很強的音響性。
霍洛維茨有著一雙柔軟的手,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個手指擊鍵的同時,將小指完全彎曲收起來。如果你用慢鏡頭來觀看他的演奏,十個手指的收展、輪動顯現出的優美姿態,會讓你聯想到飛鳥展動的羽翼。這雙天賦的手加上鋼鐵般有力的肘腕,將音樂中的柔與剛,寧靜與激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霍洛維茨採用了一種完全個人化的平行觸鍵手型去演奏鋼琴,同鋼琴教科書上要求手心虛空,指尖觸鍵不一樣的是,他將手掌平鋪在鍵盤上,用每個手指的指肚去觸鍵,每一個音不是擊打出來的,幾乎是就是用手指去按出來的。獨特的手法可以產生出異乎尋常的柔美音色。(相似的,阿勞古爾德的演奏手型都是比較平的。)為了追求音色的變化,霍洛維茨對手指接觸琴鍵的部位也非常的考究。越是靠近琴鍵的根部觸鍵,琴音越輕,音色越柔;越是接近琴鍵的末端觸鍵,琴音越響,音色的彈跳性就越強。甚至有時在演奏延長音的過程中,他的手指會從琴鍵的一端滑向另外一端,以追求延長音音色的細微變化。在不同的琴鍵位置演奏,結合演奏時手指的力度和速度變化,使得霍洛維茨的鋼琴音色像彩虹一樣瑰麗多變,並且富有層次。霍洛維茨使用音色表現音樂的手段更加豐富。有的樂評家認為,他就如同一個畫家,用七彩調製出不同的色調,從而表達各種各種的音樂情思。然而讓霍洛維茨的琴聲臻於完美之境地的,是他對鋼琴踏板的絕妙使用。論對鋼琴踏板的重視和理解之深,在20世紀的鋼琴演奏家之中,霍洛維茨絕對是無人可比的大師。他一生中僅有的一部學術著作,就是關於鋼琴踏板的使用。大師本人也講過:作為一個鋼琴演奏家,他的成就不在手上,而是在經常為人忽視的足底。
霍洛維茨的演奏技巧輝煌灑脫,很多演奏上難度艱深的作品,在他演奏起來都是那么的瀟灑自在,像《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這樣難度很大的作品,他的演奏都有一種攀險峰如履平川的輕鬆自如。讓聽者但覺音樂之動人而不虞其他。
霍洛維茨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演奏技巧,他可以說是有錄音以來最具備完美技巧的鋼琴大師。對他來說,鋼琴演奏似乎就不存在“技術上的難度”。如果你看過大師在1968年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卡門主題變奏曲》的情景,你會被他在鍵盤上電光火石般的神奇演奏驚得目瞪口呆。這部作品(《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BIIET’S CARMEN》)是大師為自己創作的一部極具演奏難度的炫技作品。霍洛維茨在彈奏這部作品時,已然將鋼琴演奏變化成為一種高度激烈的競技運動:此起彼伏的大跨度跳躍擊鍵,密如驟雨的琶音,左手與右手你追我趕的對抗。這時的大師已經完全成為一個鍵盤上的魔術師,給予欣賞者帶來的是一個驚嘆又一個驚嘆。這部變奏曲的難度之大,以至於很少有鋼琴家願意去觸碰。只有多年以後,才由天才鋼琴少年ARCADI VOLODOS才在他的同名鋼琴專輯唱片中嘗試演奏。
但是霍洛維茨不只是一個技術唯上的鋼琴演奏家。如果那樣,霍洛維茨也不能成其為霍洛維茨了。他認為演奏者都應當用發自內心的感情去詮釋作品。大師說:“一個演奏者應當是作品的再創者,(一個完美的演奏家)應當具備三個條件:訓練有素、充滿想像力的大腦,一顆自由慷慨的心和對樂器自如的控制能力。沒有幾個音樂家能夠和諧地具備以上三個素質。這是一種很高的藝術境地,也是我畢生為之努力的目標。”
1936年,霍洛維茨以健康不佳為理由,首次離開舞台,宣布退隱,大師時年只有32歲。在退隱的寧靜生活里,他專注於對音樂的思索和探尋。三年後復出。霍洛維茨已經由一個火爆的技術演奏家變成一個自省的成熟藝術家了。在以後的歲月里,大師又出於同一目的,分別於1953年、1970年二次退隱,最長一次隱退的時間達12年之久。每一次的退隱生活都使霍洛維茨在音樂上獲得質的突破。正是憑藉這樣一種淡泊名利的勇氣、對音樂從不懈怡的執著追求,使得大師最終步入完美。
身為一個鋼琴家,霍洛維茨首先是個淵博的音樂家。他曾公開宣稱最大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作曲家。儘管除了上文提及的《卡門主題變奏曲》以外,大師鮮有自己的作品問世。但是作為安東·魯賓斯坦的傳承者和偉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快婿,霍洛維茨有著同儕難以比擬的綜合音樂素養。霍洛維茨對很多音樂作品都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的演奏能夠充分地展現出作品的神韻,而又不是盲目的恪守原作。難能可貴的是,他如同一位高明的編輯,能敏銳地發現作品中的瑕疵並加以修正,使作品變得完美無缺。霍洛維茨演奏的斯卡拉蒂的奏鳴曲,有著脫離塵俗的超然氣質。沒有霍洛維茨的演奏,這些動人作品不知道還要在樂譜架上沉睡多久。他演奏的克萊門蒂的作品一氣呵成,極富戲劇性的音樂表情。奏演蕭邦作品鋼琴音色纖細優美,充份體現了蕭邦文靜沉思的詩人氣質。
霍洛維茨晚年彈奏的舒曼童年即景》(KINDERSZEN OP.15)是極受歡迎的演奏版本。他將這些分解和弦上的簡單旋律彈的極富濃郁的懷舊氣息,這種懷舊的色彩,正是一個老者對童年美好時光的追憶。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們總會不由得忘形於音樂,讓思緒翱翔於時空之外。1987年5月大師在維也納演奏這部作品時,鋼琴弱音的處理真是美妙地不可思議。
在同其他鋼琴演奏家的比對中,越發能夠體會到霍洛維茨在演奏時,對作品精神本質主動性的創造再現。霍洛維茨在彈奏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SONATA NO.11,K331. 3RD MOVEMENT)時充分表現了對音樂內在節奏的控制力。他在1966年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奏版本,曲長四分零七秒,比布倫德爾此曲的演奏版本足足長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與布倫德爾急沖沖的、行軍式的彈奏相比起來,霍洛維茨彈地從容、流暢、緊湊,跳動的活潑節奏帶有法國宮廷舞曲的優雅。
霍洛維茨的音樂是一種個性化的音樂。他天性具有浪漫的激情。他總是能在一部作品中攫取到最符合他性情的東西,並將之發揚光大。而往往正是這一部分閃爍的靈光,使他的聽眾如痴如醉。同霍洛維茨張揚性情的演奏相比,李赫特所謂精準和堅硬的彈奏變得是多么的僵硬和刻板。霍洛維茨在演奏時,經常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聽眾們喜愛這些美妙的創造,但是他經常不被樂評界理解。在20世紀的古典音樂大師中間,他可能是受到詰難最多的鋼琴家了。他大量精彩的演奏沒有被保守的古典音樂專家們認可。然而,霍洛維茨有兩部音樂作品的詮釋,是無可爭議的經典之作: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Concerto No.3 in D Minor,Op.30),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鋼琴作品之一。在霍洛維茨指下的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流淌出的既有千里冰川,漫漫林莽的壯麗;又有溪流蜿蜒,百花初綻的秀美。琴聲中飽含著他對故鄉的摯愛,也瀰漫著去國難返的悲傷。第一樂章開始不久,鋼琴沉穩引入的那幾個小節,分明是大師低低的呢喃:“啊,這是我的祖國。”
與作曲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流亡經歷,使得霍洛維茨對這部作品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領悟;他憑藉高超的演奏能力,遊刃有餘地演奏這部令多數演奏者望而卻步的作品,特別是大師對節奏的把握,讓整部作品從容展開,分外動人。同樣身為偉大鋼琴演奏家的作者拉赫瑪尼諾夫,在聽過他的演奏後,也由衷地稱讚霍洛維茨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是最完美的。
每次聆聽霍洛維茨演奏的這部作品,都會不由得感嘆:只有在這樣一個幅員廣闊、風光多姿的國度,才有可能誕生這種時而厚重、時而輕靈;時而雄壯、時而雋永;時而激越、時而舒緩的動人樂章來。尤其是樂曲中波瀾壯闊的宏偉氣魄,是其他出生於歐洲的音樂家無法具備的。即便是最具力量的貝多芬,他的氣勢也只是個人同命運的抗爭。霍洛維茨演奏拉赫馬尼洛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時所展現出來雄渾的氣魄,正是俄國這樣一個龐大國家底蘊的真實體現。
霍洛維茨一生中多次公開演奏這部作品,並先後同艾貝爾·科茨(ALBERT COATES)、萊納奧曼迪等指揮大師合作灌錄唱片。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大師同奧曼迪指揮的紐約交響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的現場錄音了,即便是這個錄音,唱片公司也出過多個版本。音響效果最佳的,要數這張HP版的CD唱片。
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B-Flat Minor,Op.23)是霍洛維茨成名之作。他對此曲令人震驚的演奏讓他在20幾歲就在世界樂壇獲得了極大的聲譽。霍洛維茨的演奏氣勢磅礴、輝煌壯麗,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性。這支曲目讓大師可以充分地展示其堅強有力的擊鍵。他在公演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過程中,曾有過數次擊斷琴弦的記錄。1928年霍洛維茨首次在美國公演此曲,由於他在(布希戈爾茨BushGerts)鋼琴上彈出的驚人音響,讓當時樂隊的指揮感到難以置信,一再要求看查他的手掌,好知道這手掌上是否具有神奇的魔力。
我聽過多個鋼琴家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錄音,每一個演奏都有各自的特點:阿格里奇的抒情,里赫特的精準,魯賓斯坦的靈動,克萊本音色精美。但是沒有人能夠在演奏這部協奏曲時,達到像霍洛維茨那樣氣度恢宏,使人激動不己。霍洛維茨意氣風發,風馳電掣的演奏有著橫掃一切的凌厲氣勢,聽起來十分地酣暢過癮。
遺憾的是大師在中年以後就很少再彈奏這部作品,以至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錄音都比較早。較為著名的有41年在錄音室的錄音和43年在卡內基音樂廳的現場錄音。兩次霍洛維茨都是和岳父托斯卡尼尼指揮下的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NBC樂團)合作。儘管是單聲道的錄音,我們還是可以從中聽出大師在第一樂章序曲中驚心動魄的演奏力度,在復三部曲式的第二樂章中清新、恬靜的音色表達,以及在奏鳴迴旋曲式的第三樂章里充溢的節日般快樂。托斯卡尼尼指揮的樂隊也表現出了巨大的熱情,與霍洛維茨彈奏的鋼琴部分起伏對抗、相得益彰。
特別要提及的是大師彈奏的蕭邦《即興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Op.66)。樂曲開始的一段細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無憂無慮的嬉戲笑聲;中間優美的主題部分以變奏的形式反覆出現,大師在這裡將音色控制的美妙絕倫,似乎在回憶著甜蜜青澀的愛情;緊接著開始部分的旋律又再響起,然而已沒有了最初的無憂無慮,一股不安的情緒在醞釀堆積,這一份躁動的力量最終以一串珠落玉盤般的響亮音符達到頂點,這時大師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穩響起,在一段晨鐘暮鼓般的低沉琴聲中結束全曲。
每次傾聽霍洛維茨演奏的這首樂曲,就如同聽大師追述整個人生。巧合的是:大師在最後一次錄音中演奏了這首《即興幻想曲》。似乎他冥冥中感受到了什麼。
1989年,霍洛維茨帶著他可謂空前絕後的音樂演奏天賦,在紐約的家中安然逝去。古典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一絲氣息在現實中永久的消散了。從那時起,鋼琴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唱片選粹

RCA 7992-2-RG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柴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NBC交響樂團)
RCA GK 85272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RCA交響樂團/萊納
CBS MK 42410
斯卡拉第:奏鳴曲集
CBS MYK 42534
舒曼:童年情景、托卡塔、
CBS M3K 44681
舒曼:C大調幻想曲等
DG 419 217-2
舒曼:克萊斯勒偶記
DG 419 045-2
“霍洛維茨--最後的浪漫”

大事記

1903 年10月1日出生於基輔的別爾季切夫( Berdichev, Kyiv )一個富有的電氣技師家庭。 5 歲從母親學習鋼琴,1912 年進入基輔音樂學院,師從塔爾諾夫斯基( Sergei Tarnovsky )和布盧門菲爾德( Felix Blumenfeld )學習鋼琴。 1919 年畢業。此後在烏克蘭哈爾科夫首次登台演奏,開始演出生涯。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1924 年到柏林、巴黎舉行旅行演出,獲得成功。
1928 年赴美,由比徹姆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受到熱烈歡迎。
1933 年開始與托斯卡尼尼合作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不久與托斯卡尼尼的女兒結婚, 1940 年定居美國, 1944 年加入美國籍。
他曾多次從舞台退隱, 1953-1965 年,他以神經系統受損害為由,隱居 12 年,潛心研究克萊門蒂的作品。
1965 年重返舞台,在卡內基大廳舉行獨奏音樂會,轟動樂壇。 4 年後再度退隱, 1974 年再度出山。
1980 年代曾重返蘇聯,在莫斯科舉行獨奏音樂會。
1989 年11月5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紐約家中,葬於米蘭的托斯卡尼尼家族墓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