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偉(建築材料與土木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中偉(建築材料與土木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中偉(1918.7.20-2000.2.4),江蘇張家港人,建築材料與土木工程專家。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學士學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入美國丹佛材料研究所進修,1951年研製成功混凝土引氣劑,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當選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吳中偉長期從事水泥、混凝土、的科學和工程研究。創建了中國第一所砼研究室,研製成功中國最早的砼外加劑即引氣劑,在中國最早提出鹼-集料反應等問題,研製成功矽酸鹽自應力水泥與自應力砼,並研究鋼絲網水泥,開發水泥船、管、桿等水泥製品代鋼代木,研究開發膨脹砼並首創膨脹砼後澆縫,保證了砼建築的整體性,首次提出砼中心質假說,為砼的組成結構和技術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中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蘇州張家港市金港鎮(原屬江陰)
  • 出生日期:1918年7月20日
  • 逝世日期:2000年2月4日
  • 職業:水泥混凝土學家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
  • 主要成就:提出混凝土補償收縮模式
  • 代表作品:《膨脹混凝土》《補償收縮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學研究,著作,人才培養,社會任職,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民國七年(1918年)七月二十日,吳中偉出生於張家港市南沙鎮七房莊一書香之家。父親吳瑞禎畢業於上海美術學校,後回鄉執教。吳中偉出生後剛滿百日,就舉家遷居江陰新橋外祖母家。吳中偉先後就讀於新橋國小、無錫試驗國小、梁豐國中。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蘇州高中,同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綦江導淮委員會工作,期間參與研究石灰燒粘土水泥,開中國無熟料水泥研製套用之先河。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吳中偉赴美國深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學成歸國,在南京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任副教授,率先提出“混凝土科學技術”概念,組織起第一支混凝土科研隊伍,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混凝土研究室。
1949年8月,吳中偉赴北京參加華北窯業公司研究所(中國建材研究院前身)籌建工作。
1950年起,吳中偉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推介科學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指導現場質量控制與冬季施工技術。
1951年,與王季周合作研製當時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劑-引氣劑,成功套用於塘沽新港、治淮工程等,提高了工程耐久性。
1953年,首先提出大壩混凝土工程鹼一集料反應問題,同時協助長江科學院建立研究試驗隊伍以為三峽工程做準備。
1954年以後,吳中偉先後擔任建築材料工業部水泥研究院混凝土室主任、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他在任職期間,推進建材部領導提出的用水泥製品代鋼代木的方針,組織研究隊伍,大力研製與開發一系列水泥製品。同年,評級時被評為一級工程師,但吳中偉再三謙讓,後改評二級。
1956年,被評為一級工程師。
1959年,吳中偉首次發表“混凝土中心質假說”,開創了通過亞微觀、微觀方法研究混凝土組分、結構對性能影響之先河。
1974年,吳中偉重返建材科學院。
1978年,吳中偉兼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9-1991年,任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技術顧問等。為解決混凝土的抗裂防滲問題,指導與推進膨脹混凝土的研究,吳中偉提出混凝土的補償收縮模式,結合工程實際進行推廣。
1980年後,分別在建材科研院、清華大學武漢工業大學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並擔任國際性雜誌《水泥與混凝土研究》編委。
1982年至198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評審組成員,兼任武漢建材學院副院長、該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984年,任建材科研院技術顧問、教授級高工。
1992年,吳中偉在國內首先提出研究推廣高性能混凝土建議。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環保型膠凝材料”與“綠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針對中國水泥工業現狀提出產業結構改革建議,大量利用工業廢渣,使水泥與混凝土逐漸成為環境友好型的大宗建築材料。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始,擔任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峽大壩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壞研究”、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重點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等技術顧問。
1998年,評為資深院士
1997年11月,吳中偉確診患有癌症
2000年2月,因癌症轉移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2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吳中偉開拓了新中國混凝土科研事業,率先提出“混凝土科學”的概念,組織起第一支混凝土科研隊伍,開展了中國最早的混凝土科研工作,創造性的提出防止引起混凝土結構破壞的鹼―集料反應的措施;他指導膨脹混凝土機理及套用的研究,為解決中國混凝土工程的抗裂、防滲問題做出重大貢獻;他開拓了中國水泥深加工全面研究,他倡導開發綠色高性能混凝土。
吳中偉通過對混凝土有關名詞述語的確定和混凝土技術的介紹推廣,開創了中國早期的混凝土科技工作。判明塘沽新港發生30噸大塊混凝土崩塌事故系海水作用下凍融循環所致,提出以引氣混凝土解決的正確方案,並於解放後得以成功實施。
1951年,他與王季周合作,研製成功了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劑-松香熱聚引氣劑(商品名“長城牌引氣劑”)。相繼成功套用於佛子嶺水庫等重要工程建設。1953年,首次在國內提出大壩混凝土工程鹼—集料反應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葉起,領導科研隊伍開展混凝土與水泥製品的研製開發與推廣工作,產品包括鋼絲網水泥船,水泥壓力輸水管,預應力混凝土電桿,石棉水泥管、板、瓦,混凝土空心砌塊,預應力混凝土樁、農房構件等,節約、代用了大量的鋼材、木材,滿足了建設需要。其中自應力混凝土輸水管、水泥農船等產量已居世界之首。
20世紀50年代後期發表的“混凝土中心質假說”及其後進一步發展的“水泥基複合材料中心質假說”,是20世紀中國混凝土科技從無到有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20世紀90年代,他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中國首先提出研究推廣高性能混凝土建議,提出“環保型膠凝材料”與“‘綠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

著作

著有《膨脹混凝土》、《補償收縮混凝土》、《怎樣做好混凝土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冷天混凝土施工法》《寸陰集》。

人才培養

吳中偉集科技和教育於一身,不遺餘力,言傳身教,培養碩士、博士生26 名。學生有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王棟民

社會任職

吳中偉歷任建築工程部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副院長,中國建築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四屆常務理事。
1962年起,任中國建築材料研究院總工程師兼《矽酸鹽學報》主編。
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0年,被聘為國際刊物Cement﹠Concrete Research編委。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99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獎

人物評價

吳中偉不僅是中國建材總院的光榮與驕傲,也是建材集團、建材行業的光榮與驕傲。(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對中國水泥混凝土做出傑出貢獻的戰略科學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徐德龍
吳中偉同志在中國水泥混凝土領域所起的突出作用,與錢學森在中國航天領域、錢三強在中國核能領域的作用是極相類似的,如果沒有吳中偉同志的積極奉獻,中國水泥混凝土與製品事業的發展也不可能如此之迅速。(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
吳中偉為混凝土科技事業奮鬥拼搏的風雨歷程,吳中偉淡泊名利、求真務實,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崇高風範和平等待人、誨人不倦的高尚情操。(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顏碧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