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朴翁登臥龍山

《同朴翁登臥龍山》是南宋詩人姜夔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寫詩人與友人同游臥龍山時所見所感。全詩分高低遠近敘寫景色,有條不素,以景抒情,以情懷古。此詩首聯寫山形地貌而貼合山名;頷聯概寫遠觀及感觸;頸聯承“望遠”,寫景中寄寓歷史感慨;尾聯接“坐覺”,又銜“忘機”,表達遠離塵囂,處江湖而自得的瀟灑澹泊的情懷。全詩情與景合,心與物通,靈活自如、意到筆隨,格高調遠又饒有趣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同朴翁登臥龍山
  • 作者:姜夔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白石道人詩集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同朴翁登臥龍山
龍尾回平野,檐牙出翠微。
望山憐綠遠,坐樹覺春歸。
草合平吳路,鷗忘霸越機。
午涼松影亂,白羽對禪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朴翁:即銛(guā)朴翁,原名葛天民,字無懷。初為僧,名義銛,字朴翁。後又還俗,居杭州西湖,與姜夔有交往。臥龍山:在浙江會稽(今紹興市),亦名種山,因越國大夫文種葬乾此,故名。臥龍山有秋風亭、觀風堂諸名勝。文種是越王勾踐的謀臣,勾踐滅吳,文種出謀最多,滅吳後為越國一大功臣。范蠡勸他隱去,他不聽,終於被殺。
②龍:這裡是指臥龍山。尾:末端的意思。回:是環繞的樣子。野:是郊野。
③檐牙:房檐。翠微:指青縹色的山氣。
④憐:愛惜,指遙望遠山為翠綠山色所吸引。
⑤坐樹:坐在樹下休息。
⑥合:是合攏的意思。
⑦鷗:水鳥名。忘:這裡指忘機而言,就是與世無爭心無機謀的意思。
⑧亂:這裡是風吹松枝動的意思。
⑨白羽:是指雞鳥的白色羽毛,這裡並借指“白衣”而言。禪衣:和尚穿的袈裟,這裡指的是銛朴翁。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臥龍山的山尾環繞著平坦的郊野,亭堂的房檐從青縹色的山氣中露出來。
遙望遠山為那翠綠的山色所吸引,坐在樹下才察覺到春天都已快過去了。
越國平吳所過道路已經長滿青草,與世無爭的鷗鳥沒有獨霸為王的野心。
午間在樹下乘涼,風吹松枝亂擺,我這個“白衣”之士與銛朴翁相對而坐。

創作背景

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姜夔旅居紹興,與友人葛天民游臥龍山,觀眼前春景,思前朝舊事,心有所感,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姜夔的詩喜歡寫景,也喜歡用典和說理,但正如他在《詩說》中說的“僻事實用,熟事虛用;說理要簡切,說要圓活,說景要微妙”,他在這首登臥龍山的五律中是努力貫徹了他自己的論詩主張的。從文字表面看,這首詩只不過是一般的寫景,同時抒發了一點歷史興亡的感慨。不過,仔細一體味,特別是把八句詩分為四個層次聯繫起來品味,就會感到詩中充滿了禪理禪趣,或許也可以把它稱為詩禪。正由於如此,所以詩的意境具有一種特殊的妙趣,所寫之景的確也說得上有點“微妙”。
遊覽風景的詩,一般說來都是從寫景入手,這也是一種常規,游臥龍山自然也就從寫臥龍山的景物開始。首聯第一句是寫低處景色,第二句是寫高處景色。龍尾指臥龍山,只不過形容山勢蜿蜒,有首有尾,宛若游龍。《寶慶會稽續志》引元稹《州宅》詩序云:“州之子城,因種山之勢,盤繞回抱,若臥龍形,故取以為名。”姜詩起句就說“龍尾回平野”這是對臥龍山自然形勢的概括描寫。 “檐牙出翠微”,是寫臥龍山上的寺宇樓台和山色嵐氣,在那碧翠縹緲的山色之中,隱隱約約顯露出樓閣檐牙來,這不是近景的描寫,而是遠觀的景色,是一幅遠景的寫生畫。可以說,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是臥龍山反映到游者眼帘中所形成的整體表象。然而,這種反映僅僅是視覺的感知,到詩的頷聯,才是審美主體的一種主觀感覺。
頷聯是寫景寓情,第一句是寫遠景,第二句是寫近景。“憐綠遠”“覺春歸”,是作者嗟嘆自己前途、希望已是渺茫了。“憐”和“覺”字,都是主觀的感受,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說: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說的是詩人作家們在“神思方運”時主觀的情和意的能動作用,也可稱作移情作用。 “望山憐遠綠,坐樹覺春歸”正是詩人的一種特有的主觀審美感受,並非人人得而有之。遠山翠微可望而不可及,樹木蔥蘢意味著春天即將歸去,這時,詩人把對生命憐愛之情投向碧綠的遠山,惜春之情也在無意中油然而生。這時,詩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在“憐”與“覺”之中,忘了物忘了我,詩的意境進一步深化了。然而,在這近乎忘我忘物的審美感受中,詩人又漸漸甦醒過來,回到理性的思考之中。
頸聯也是寫景寓情,並以懷古之意點出臥龍山,是為做“扣題”。作者以鷗鳥自比,用鷗鳥忘機來表白自己與世無爭、意欲隱居的心情。用“草合平吳路”寫登山懷古。據《嘉泰會稽志》載:臥龍山舊名種山,為“越大夫種所葬處”,詩人聯想起吳越爭霸的歷史,又聯繫到他所處的南宋偏安江左的局面,難免產生一種空幻的失落感。於是他沉思了:當年越王勾踐揮師滅吳,終於報仇雪恥,成為千古美談,然而這一切都已隨著歷史的推移而泯滅了,如今只留下長滿荒草的平吳古道,和那自由自在的水鷗;至於吳越爭霸的神機妙算早已被人們遺忘了。這是歷史的沉思,裡面飽和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歷史邏輯。詩人在這裡用典,正是“熟事虛用”,所以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把詩的意境又引入了一個更深的層面。
尾聯總合點題。按照律詩的要求,最後兩句應該結尾了,姜夔曾說:“一篇全在尾句。”以“午涼松影亂,白羽對禪衣”這一結尾來說,就深得其中三味。姜白石並沒有用“辭意俱盡”的辦法來結束這首詩,而是把意境引進禪悟的境界之中,引進一種無言無意,虛靜空無的境界之中。詩人和他的朋友葛天民在松樹蔭下午休乘涼,二人對坐無言,松影任其自亂,白日任其自逝,這純粹是一種無欲無念之境,是天籟,是虛靜,是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表現的最高境界——禪悟境界。從文字看,這結尾是辭意俱未盡,卻給人以無盡的冥想和無窮的意緒;正由於這個緣故,使人進入“大徹大悟”之境,當然,這是一種藝術審美之境,並非現實人生之境,從這意義上說,的確是“不盡之中固已盡之矣。”

名家點評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以憲《宋詩三百首詳註》:全詩或摹擬狀寫,或比興寄託,情與景合,心與物通。結構或對應、或錯落,靈活自如、意到筆隨。格高調遠又饒有趣味。

作者簡介

姜夔(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後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一生未仕,往來於贛、湘、鄂、蘇、浙間,故與劉過被人視為早期江湖派代表人物。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與范成大楊萬里多有唱酬。尤以詞著稱,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長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書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