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社會背景,同性戀去病化,同性家庭的研究,組成方式,同性婚姻,收養,輔助生殖,親職教育,我國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勞動與就業,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全面性教育中相關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同性家庭,全面性教育中與同性家庭相關的常見疑問,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國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典型案例,案情簡介,法院判決,相關文藝作品,《摩登家庭》【美國】,《我們一家人》(2019)【中國/美國】,相關節日,國際不再恐同日,
概念 狹義上,同性家庭是指同性戀伴侶或同性戀伴侶與其子女組成的家庭。例如,同性戀伴侶通過同性婚姻或同居組成家庭,或者同性戀伴侶通過收養或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等方式獲得子女從而組成家庭。廣義上,同性家庭包括任何同性戀個體或伴侶間自我認同為“家庭成員”而組成的社交網路,例如,無浪漫關係的同性戀者通過同居或領養等方式,互相認同為“家庭成員”而組成家庭。
近年來,“同性家庭”的概念不斷進行外延,從而衍生出“彩虹家庭”的概念。彩虹家庭是指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父母及其子女的家庭,例如兩女伴侶、兩男伴侶及父母超過兩位的家庭。2019年新當選為芬蘭總理的桑娜·米蕾拉·馬林(Sanna Mirella Marin)就成長於一個同性家庭。
同性家庭概念的誕生,不但對於促進性別平等、反抗父權制度及去除性別刻板印象具有重要意義,更能夠促進社會公眾對於現代婚姻制度與家庭制度的反思與檢討。
社會背景 同性戀去病化 1990年,第43屆世界衛生大會批准了《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的第十次修訂,不再將同性戀列為精神疾病。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th Revision),ICD-11刪除了所有與性傾向相關的診斷編碼。
2001年4月20日,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等制定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將“自我和諧型同性戀”從中刪除,這標誌著同性戀在中國的去病理化。
2018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通知,要求“2019年3月1日起,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當全面使用ICD-11中文版進行疾病分類和編碼。”這也就是說,“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我國官方衛生部門的認可。
同性家庭的研究 自同性戀去病化及同性婚姻或同性伴侶關係在世界眾多國家得到法律承認後,同性家庭已成為社會政治議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同性家庭的話題在有關傳統家庭概念的消亡、新型家庭組成方式與現代家庭關係中責任與義務的重新調整等辯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於同性家庭的探討,主要包括從歷史、社會及政治因素等方面探究同性家庭的成因、從理論上探究同性家庭的社會及政治影響以及研究同性家庭的含義、組成結構及社會實踐等。
研究數據顯示,同性家庭在社會上的占比越來越高,在同性家庭中成長的子女數量也呈攀升趨勢。根據2010美國社群調查針對家庭及人口的數據顯示,六分之一(16%)的同性伴侶會通過生育或領養等方式組成家庭,男同性戀伴侶組成有下一代家庭的機率(10%)為女同性戀伴侶組成機率(22%)的一半。另外,根據美國學者蓋瑞·蓋茨(Gary Gates)調查研究表明,在美國,18歲以下的總計200到370萬未成年人中,約有20萬未成年人被同性伴侶撫養長大,其中很大一部分為單親同性戀家長。
組成方式 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組成方式主要通過婚姻締結。在同性婚姻合法化或同性伴侶關係能夠得到確認及保護的國家或地區,同性戀群體可以通過婚姻或伴侶關係締結民事關係,進而組成家庭。對於希望養育下一代的同性戀群體,可以通過收養、代孕、人工授精或原有撫養關係繼承等方式組成家庭。
當然,社會意義層面上的家庭並非僅僅局限於此。未婚同性戀群體收養子女所組成的家庭或離異同性戀群體與子女所組成的家庭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都可以被認為是同性家庭。
同性婚姻 同性戀者可以通過民事結合、同居或註冊伴侶關係以及締結婚姻等方式組成同性家庭。根據各國或地區針對同性戀者結合方式的規定,對於伴侶間的權利與義務的法律規定不一定相同,例如對於家庭(收養以及子女的監護權等)、財產(共同財產的認定、稅務、繼承以及遺產等)以及社會性權利(醫療保險等)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在我國,同性婚姻尚未實現合法化,同性伴侶無法通過婚姻的方式締結同性家庭。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十三條(意定監護)之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同性伴侶間可以通過意定監護公證,以及預囑、遺囑、醫療救護委託書等一系列公證來確立受保護的法律關係。
收養 各國對於同性伴侶能否收養子女的政策規定不一。至2020年4月,全球共28個主權國家已將同性伴侶聯合收養合法化。這些國家,根據合法化的時間先後排列,包括(以最後司法管轄區合法化計算):荷蘭(2001)、南非(2002)、瑞典(2003)、西班牙(2005)、比利時(2006)、冰島(2006)、以色列(2008)、挪威(2009)、烏拉圭(2009)、阿根廷(2010)、巴西(2010)、丹麥(2010)、加拿大(2011)、法國(2013)、紐西蘭(2013)、英國(2013)、安道爾(2014)、馬爾他(2014)、愛爾蘭(2015)、哥倫比亞(2015)、盧森堡(2015)、奧地利(2016)、美國(2016)、葡萄牙(2016)、德國(2017)、芬蘭(2017)、澳大利亞(2018)、哥斯大黎加(2020)。
除這些國家外,一些地方司法管轄區或附屬領土將同性伴侶聯合收養事宜也進行了合法化,例如英國的皇家屬地、墨西哥的部分州(墨西哥城、金塔納羅奧州及科阿韋拉州等)。
在我國,對於收養制度而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第一千零九十八條之規定,收養人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無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二)有撫養、教育和保護被收養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四)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五)年滿三十周歲。因而,單從法條來看並未禁止同性戀群體收養兒童。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二條之規定,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
台灣地區於2019年5月24日通過並生效《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該法第20條明定同性婚姻可收養繼親子女,並準用民法關於收養之規定。但同性婚姻之收養僅允許繼親收養,並無明文允許收養不具血緣關係的子女。
輔助生殖 同性伴侶也可以通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獲得下一代從而組成家庭。這一類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Transfer,IVF-ET)及其衍生技術兩大類。
親職教育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同性家庭的家長與異性戀家長在子女親職教育的能力上同樣適格,且子女在生理與心理健康上與在異性家庭中成長的兒童並無差別,目前,主流科學刊物和主要科學學會的聲明中,沒有能夠推翻此項證明的決定性研究。另外,紐約大學教授朱迪斯·史黛西(Judith Stacey)指出,家長雙方的性別對於兒童的幸福成長而言並無決定性關係。2010年,在美國的派瑞訴施瓦辛格州政府(Perry v. Schwarzenegger)案件中,法官判決指出,在同性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兒童與被異性戀父母撫養的兒童同樣健康、成功且能夠融入社會。該結論已經被發展心理學理論所廣泛接受與認同。
另外,現有的數據並不能夠證明兒童在同性家庭背景下成長會提高其成為性少數者(如同性戀者)的機率。事實上,一項研究表明,在男性同性戀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兒子超過90%均為異性戀。此外,同性家庭中的兒童更能夠打破
性別偏見 和
性別刻板印象 。不少學者也強調,兒童的
性傾向 與
性別認同 並不能作為用於判定家長教育是否適格的因素。
此外,研究顯示,在同性家庭中成長的兒童更容易受到來自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的消極影響,包括人身傷害、騷擾與
校園欺凌 等。因而,由於生活在同性家庭而遭受恐同欺凌會對年輕人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並且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容易導致年輕人出現壓力過大、焦慮與自尊心受挫的問題。因此,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友善的學校及工作環境尤為重要。
我國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確立了憲法是我國根本法的地位,指出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並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因此,憲法關於公民(包括性少數公民)享有平等權益的規定也應當在各地方、各領域貫徹。在憲法中與性少數相關的內容有: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十三條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第一千零九十三條
下列未成年人,可以被收養:
(一)喪失父母的孤兒;
(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
(三)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
第一千零九十八條
收養人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無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
(二)有撫養、教育和保護被收養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
(四)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
(五)年滿三十周歲。
第一千一百零二條
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
第一千一百零五條
收養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收養關係自登記之日起成立。
收養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的,辦理登記的民政部門應當在登記前予以公告。
收養關係當事人願意簽訂收養協定的,可以簽訂收養協定。
收養關係當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辦理收養公證的,應當辦理收養公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依法進行收養評估。
勞動與就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巨觀調控。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15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第三十七條
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就業、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第四十條
學校、幼稚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稚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學校、幼稚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稚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第三十三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婦女未婚、結婚、離婚、喪偶等為由,侵害婦女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各項權益。
因結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戶的,男方和子女享有與所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等的權益。
第四十四條
國家保護婦女的婚姻自主權。禁止干涉婦女的結婚、離婚自由。
第五十二條
婦女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有經濟困難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婦女,當地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五十三條
婦女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婦女組織投訴,婦女組織應當維護被侵害婦女的合法權益,有權要求並協助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查處。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應當依法查處,並予以答覆。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侵害婦女的合法權益,其他法律、法規規定行政處罰的,從其規定;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 同性家庭作為性與性別多元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中可以從心理健康建設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角度進行切入。儘管聯合國提出的全面性教育中有包含同性家庭的話題,但是目前在我國相關的教育政策和課程中沒有被明確包括。雖然如此,在進一步推進全面性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參照聯合國的相關政策與檔案外,還可以從我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尋找相關的可以用來進行性別表達教育的理論基礎。
《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四(國中階段)
基本內容
水平五(高中階段)
基本內容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心理健康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水平四:7~9年級
三:身體健康
學習目標3: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識。
達到該目標時,學生將能夠:遵循青春期的身心變化規律,基本掌握保健知識和方法。如知道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青春期常見生理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方法;了解異性交往的原則,學會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預防網路成癮等。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全面性教育中相關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性別身份、性別表達等發麵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性別平等和性別多元相關知識的了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和社會性別有關的歧視、偏見,培養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進一步創造更友好的社會。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一個主題“家庭”與第四個主題“長期承諾與子女養育”,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1:家庭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家庭類型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不同的家庭類型(例如雙親家庭、單親家庭、以兒童為戶主的家庭、以監護人為戶主的家庭、大家庭、核心家庭和非傳統家庭)(知識);
► 表達對不同類型家庭的尊重(態度)
► 闡述對不同類型的家庭表達尊重的方法(技能)。
要點:家庭成員有著不同的需求,扮演著不同的家庭角色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家庭成員的不同需求和家庭角色(知識);
► 感恩家庭成員用各種方式照顧彼此,即使有時他們並不願意或沒有能力這樣做(態度);
► 在家庭中溝通自身的需求和扮演的家庭角色(技能)。
要點:家庭成員對培養兒童價值觀至關重要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價值觀的含義(知識);
► 列出自己及家庭成員認為重要的價值觀(知識);
► 認識到家庭成員的價值觀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態度);
► 表達個人的價值觀(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家庭成員可以通過他們的角色和責任促進社會性別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不同家庭成員的角色、權利和責任(知識);
► 列舉家庭成員通過他們的家庭角色和責任支持社會性別平等的方式(知識);
► 認識到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夠促進社會性別平等(態度);
► 對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角色和責任表示支持(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愛、協作、社會性別平等、相互關心和尊重對於健康的家庭功能和家庭關係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健康的家庭功能具有哪些特點(知識);
► 理解為什麼這些特點有助於保障健康的家庭功能(態度);
► 評估自身對保障健康的家庭功能有什麼貢獻(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人們在決定是否、為何以及何時生養孩子等方面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闡述影響人們決定是否生養孩子的不同原因(知識);
► 認識到每個人都可以養育子女,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態度),以及是否感染愛滋病病毒;
► 了解有些人想成為父母,有些人不想;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成為父母;有些人成為了父母卻並非出於自願(態度);
► 批判性地評估哪些因素會影響自己關於是否、為何以及何時生養孩子的想法(技能)。
主題4:長期承諾與子女養育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家庭結構和婚姻概念有許多種類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家庭”和“婚姻”的概念(知識);
► 列舉不同的婚姻方式,例如,自由婚姻或包辦婚姻(知識);
► 回憶一些婚姻關係會因分居、離婚或者死亡而結束(知識);
► 認同儘管人們在家庭結構和婚姻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但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文化和社會性別角色影響子女養育
學習者將能夠:
► 討論文化和社會性別角色如何影響子女養育(知識);
► 反思自己對於什麼是稱職的父母所持有的價值觀和信念(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成為父母,並且親子關係包含多種不同的責任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父母需要承擔的責任(知識);
► 比較成年人成為父母的不同方式(例如意願和非意願懷孕、領養、寄養、藉助輔助生育技術以及代孕)(知識);
► 明確表示每個人都應該能決定自己是否要成為父母以及何時成為父母,包括但不限於殘障人士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態度)。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父母/監護人有責任滿足兒童的多種需求
學習者將能夠:
► 對兒童的生理、情感、經濟、健康和教育需求,以及父母的相關責任進行分類(知識)
► 闡明家庭關係中的困難如何影響兒童的福祉(知識);
► 認識到健康的家庭關係對子女養育的重要性(態度);
► 就自身的生理、情感、經濟和教育需求與父母/監護人進行溝通(技能)。
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同性家庭 成年人在兒童性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應當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和明確的自我保護意識、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情況;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使孩子具有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要讓孩子能夠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及校園欺凌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和校園欺凌。因此,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教育兒童青少年對於同性家庭的認知:第一,如果孩子成長在同性家庭中,家長應當首先教育孩子關於同性戀的正確認知,並逐漸讓孩子接受自己有“兩個媽媽”或者“兩個爸爸”的家庭情況,例如可以對孩子說:“一個家庭是因為人們相愛而組成的,與性別無關。而孩子是家長愛情的結晶,並不會因為缺少某一特定性別的家長而缺少愛或教育”;第二,在面對來自成長在同性家庭中的孩子時,老師家長應當教育自己的子女以尊重、平等、友善及友好的態度與他們相處,讓孩子們意識到來自同性家庭的孩子與其他人並沒有不同。
全面性教育中與同性家庭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同性親職教育下的子女是否存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良影響?
答:不會。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在同性親職教育下的子女與在異性親職教育下的子女沒有差別,不會受到不良影響。
常見疑問2:同性親職教育下的子女是否會被家長影響從而“變成”同性戀?
答:不會。現有的數據並不能夠證明兒童在同性家庭背景下成長會提高其成為性少數群體的機率。
常見疑問3:在我國,同性戀者是否可以收養孩子?
答: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沒有明令禁止同性戀者收養行為的條款。但是因為我國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所以同性戀伴侶雙方在法律上仍然被認定是無配偶者。同性戀者或同性戀伴侶若進行收養,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二條,即男性同性戀者收養女性或者女性同性戀者收養男性的,雙方之間必須相差四十周歲以上。
常見疑問4:如何為同性家庭中教育的子女創建安全的校園環境?
答:研究顯示,在同性家庭中成長的兒童更容易受到來自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的消極影響。因此,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友善的學校及工作環境尤為重要。教育當局可以利用相關的政策去預防和干預欺凌和暴力,以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為員工提供培訓和支持,以及為學生提供支持,從而使校園環境更加安全。學校內部開展消除性別刻板印象的工作可能的步驟包括:
一、找出學校在預防校園欺凌方面具有的優勢和存在的機會,與學校的員工、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明確各方的責任和應遵循的規則。
二、旗幟鮮明地表達學校不接受恐同欺凌的立場,並且培訓和規範師生及管理人員在語言方面應該遵守的規則。
三、建立報告和處理欺凌問題的保密機制,為受欺凌者、欺凌者以及旁觀的學生提供幫助,並確保學校師生知道到哪裡去尋求幫助。
四、找出校園中可能出現不安全行為的環節,考慮如何讓課堂以外的區域,如教學樓的走廊和校園邊界區域、運動場地等,以及課間休息時段,變得更加安全。開發監控校園所有角落的系統,從而確保校內所有的地方都受到安全監控。
五、在人力和財力資源允許的情況下,聘用受過培訓的員工並與外界服務提供者建立聯繫,從而為學生提供校園諮詢和輔導服務,或者考慮在學校員工和學生之間提供調解服務,以及建立同伴支持機制等。利用民間組織的專長。尋找適當的支持團體,例如在反暴力和倡導人權、兒童保護以及在支持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方面開展工作的民間組織。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稚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有關同性家庭的性教育涉及“性別平等”與“家庭”兩個知識點。我國各部委發布的教育檔案中未明確提及同性家庭的概念,但與之相關的性別平等與家庭的概念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
幼稚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內容。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幼兒階段關於家庭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認識多元的家庭類型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我愛我家》一冊中涉及獨生子女家庭相關的教育內容。
《我愛我家》一冊主要幫助幼兒了解家庭有不同的類型,理解不同的家庭類型都可以很快樂,尊重不同家庭類型的家庭成員。同時幼兒也將能夠理解家庭成員關係,說出家庭地址、家庭成員的聯繫方式,並與家人相互關心、共同協作。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國小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國小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不再單純局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首次明確談及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
在五年級上冊讀本“家庭與朋友”單元“消除歧視”主題中,性傾向歧視和性別、地域、年齡、健康狀況、性傾向歧視一起被列為生活中常見的歧視現象。此外,該主題下還闡述了歧視的危害和應對歧視的方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兒童能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歧視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偏見程度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自己遇到歧視事件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六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性傾向”主題舉了兩對同性伴侶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幫助兒童了解“不同性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權利”、“公平對待不同性傾向者”這兩個知識點。
國小關於家庭的性教育不單純局限於家庭類型和家庭成員的關係,而是逐漸開始闡述家庭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和支持作用、如何承擔家庭角色以及如何與家庭內所有成員平等相處。以劉文利主編的讀本為例,幾乎在每個年級中都有相關的內容。
在“家庭與朋友”單元中,“家庭”這一主題下包含“能夠通過列舉不同類型的家庭結構來定義家庭概念”和“能夠描述不同家庭成員的家庭角色、權利與責任”兩個學習目標,細化之後的要點如“世界各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家庭”“性別不平等現象會對家庭成員的角色和責任產生影響”“家庭在培養兒童的價值觀方面至關重要”“家庭可以促進角色和責任方面的性別平等”“家庭內部交流,特別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有助於建立更好的關係”“家庭幫助子女樹立價值觀並影響他們的個性”“疾病和健康會影響家庭的結構、能力、角色和責任”等。這裡更強調父母對於兒童的重要引導作用——幫助兒童的價值觀樹立,影響兒童的個性,疾病和角色對於家庭的影響。
一年級“熱愛家庭”主題中,通過“家庭有關愛”“家庭有信任”“家庭有規矩”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家庭成員相互關愛;能夠理解家庭成員相互信任;能夠養成守規矩的好習慣。
二年級“家庭是愛的港灣”主題中,通過“家庭有不同類型”“每個家庭成員都重要”“家庭成員共享幸福,分擔憂愁”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家庭類型,如大家庭、小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領養家庭,無論哪種家庭,每個人都可以在家庭里享受愛和幸福;能夠懂得爸爸媽媽有養育孩子的責任,孩子在家庭里需要得到關愛和保護,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為家庭盡責任,做貢獻;能夠理解幸福的家庭也會有憂愁和爭吵,要靠每個家庭成員的努力去排解,幸福才能常駐和持久。
四年級“家庭成員的角色和責任”主題中,通過“家庭成員的角色”“家庭成員的責任”“疾病對家庭的影響”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每個人都要在家庭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家庭的幸福做貢獻。家庭中的男性女性儘管角色不同,但都是平等的;能夠理解每位家庭成員都對家庭負有責任,無論生活是順利,還是困難,或是有親人生病、故去,都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心和相互照顧,這是家庭中最基本的責任;能夠懂得疾病會給家庭帶來不利影響,但只要家庭成員正確認識和積極面對,就有可能戰勝疾病。
可以看出,“家庭”具體內容更多是從兒童權利視角出發,強調兒童需要認識到家庭不同角色的平等(父親和母親是平等的,大人和兒童是平等的,家庭暴力、性暴力都是不合理的行為,甚至是違法犯罪行為)以及自身的權利——那就是在遇到問題時向父母求助,父母是自己獲得支持的第一資源,父母有責任向子女提供任何方面的支持,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均有權利享受平等的家庭關愛,以及有權利參與家庭決策等。這樣的視角突破了把兒童當成知識的載體,而是價值觀的主體,讓兒童真正認識到尊重、平等的含義,認識到不同家庭成員的角色以及自己的家庭角色和責任,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家庭互動中來。
國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國中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在國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了解性傾向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國中生將認識到對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傾向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國中學生也會學習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國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傾向,尊重他人的性傾向,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國中階段關於家庭的性教育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講解“家庭”這一話題,並且由此延伸到對於家庭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討論。另一方面,收養家庭被作為典型案例,放在“家庭關係”“污名與歧視”“養育子女的權利與責任”這三個話題中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國中生會對家庭成員的協作、社會性別平等、基於差異的污名和歧視、婚姻和長期承諾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愛、關心與尊重的能力。
典型案例 我國首例同性伴侶撫養權糾紛案
案情簡介 經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本案的事實為:原告小提(化名)與阿美(化名)原系同性伴侶關係,雙方戀愛期間,阿美於2019年12月在廈門一家醫院生育女兒丫丫(化名),丫丫出生醫學證明上載明母親為阿美,未記載父親信息。根據小提與阿美之間的微信聊天內容可以確定,丫丫的孕育方式系雙方在戀愛期間經過協商並達成一致意見後決定,小提亦無證據證明其與阿美存在代孕協定。經過法院調查,原被告雙方均確認形成丫丫胚胎的卵子是小提的,精子是購買的;丫丫系雙方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將上述卵子和精子結合後由阿美孕育分娩。而且丫丫自出生至2020年2月26日由雙方共同照顧,之後由阿美帶離住處,並與阿美共同生活至今。基於以上雙方承認事實,法院並沒有對丫丫進行與小提的親子鑑定。
法院判決 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法院一審審理後認為, 本案雖然雙方均確認丫丫系以小提的卵子與購買的精子培育成受精卵後,由阿美孕育分娩。但是,在無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能僅以雙方確認或僅因丫丫具有小提的基因,就認定其與小提存在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因此,法院判決認為,小提訴求確認其與丫丫存在親子關係,於理不合、於法無據。所以,針對小提的訴訟請求,法院均不予支持。判決還指出,因為丫丫系由阿美孕育分娩,出生醫學證明載明阿美其母親為阿美,孩子出生後亦一直由阿美照顧,現未滿周歲仍需母乳餵養,法庭判決由阿美撫養符合法律規定且有利於丫丫的健康成長。
本案法官指出,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使用輔助生殖技術的人群已不局限於不孕不育的夫妻雙方,而擴展至受自身因素和婚姻狀態等情況影響的人們。此類群體現可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實現生育意願,但若未能在法律許可的框架內實施,相應行為及後果將有可能無法受到現有法律的保護。
參考(2015)滬一中少民終字第56號案例,即便是通過代孕孕育出的孩子的撫養權確定,法官也不僅僅依據“血緣”,而是會根據擬制血親關係以及兒童最大利益原則來確定撫養權,即以“實際撫養”來確定撫養權。因此,分析此類新型撫養權糾紛案例可以知道,對於孩子撫養權的確定,法院並不單純以血緣來認定,而是會參考孩子由誰分娩、由誰實際撫養以及兒童利益最大化等因素。
相關文藝作品 《摩登家庭》【美國】 影片信息
導演:傑森·翁那
編劇:克里斯托弗·洛伊德/斯蒂文·萊維坦
主演:艾瑞克·斯通斯崔特/傑西·泰勒·弗格森/朱麗·鮑溫等
類型:喜劇/家庭
語言:英語
季數:11季
IMDb連結:tt1442437
劇情簡介
全職家庭主婦克萊爾與做地產經紀的丈夫菲爾養育著兩個青春期的女兒和一個十歲大的兒子。克萊爾年過六旬的老父傑新娶了年輕美貌的妻子格勞麗亞,加上格勞麗亞和前夫所生的十歲兒子組成了一個新三口之家。克萊爾的弟弟米切爾和他的同性愛人卡梅隆則剛從越南領養了一名女嬰,興致勃勃地想要當一對好爸爸。這三個家庭各有各的煩惱需要面對和解決,彼此之間的頻繁往來也產生了一些不愉快。當難題不斷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如何化解矛盾、維持家庭的和睦與歡樂氣氛呢?
社會影響
《摩登家庭》是一部在美國公共衛視播放的家庭題材的情景喜劇,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三個洛杉磯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其中對於同性家庭生活的刻畫彌合了現實世界中諸如少數族裔與主流社會、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裂痕,並且提高了同性家庭在主流社會中的可見度。
《我們一家人》(2019)【中國/美國】 影片信息
導演:吳皓
編劇:吳皓
類型:紀錄片/短片/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美國
語言:英語/漢語國語/四川話
片長:41分鐘
IMDb連結:tt9097148
劇情簡介
一位留學後移民美國的中國同志,他和他的同性伴侶在美國通過代孕生子創造了一個徹底的現代家庭。但現在他的難題是如何向他那非常傳統的中國父母和親戚介紹自己的伴侶和孩子。
社會影響
華人導演吳皓所拍攝的紀錄片不僅記錄了他和他的同性伴侶在美國通過代孕生子組成的家庭生活,更展現了中國式大家庭內部對於同性戀群體的接受問題。正如導演所說,“我想向觀眾展示華裔同性戀者所面臨的挑戰,他們需要面對哪些文化和代際上的差異和障礙;以及他們為了建立自己的家庭,是怎樣去和家人做不懈的溝通、去克服這些重重困難的。”
導演希望這部電影可以引發、特別是在美華人和散居在亞洲各地的同性戀群體中引發一場討論。“特別是我自己剛剛做了父親,我現在非常能體會父母對我投入了多少愛、精力和時間。”他說:“說到底,家庭的力量是強大的,只要大家能彼此包容不同。”
相關節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每年的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and Transphobia)。該節日於2004年開始設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輿論領袖者、社會運動家、公眾和媒體對同性戀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的關注。選擇5月17日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5月17日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除名的決定。
“國際不再恐同日”已得到若干國家與國際組織(如歐盟議會、聯合國等等)的承認。大多數聯合國機構也會以具體的活動來紀念該節日。
性少數組織、政府、地區城市、企業和名人會在5月17日採取以下行動:
提醒媒體注意針對性少數群體的恐懼問題;
組織活動;
要求決策者給予關注並開展遊說活動;
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建立網路並在國內外發展新的夥伴關係;
動員現有支持者並向新的客群發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