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姓

合姓

源於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微子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約在遠古時代的公元前8000~前6390年:東、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6391~前6210年,出現了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等“九紀社會”。還有一個源於突厥族,出自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姓
  • 讀音:hé,亦可讀作hā
  • 源於:子姓
  • 歷史名人:合光文
  • 注音:ㄒㄧㄚˊ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合[合、閤,讀音作hé(ㄏㄜˊ),亦可讀作hā(ㄏㄚ)、gé(ㄍㄜˊ)、xiá(ㄒㄧㄚˊ)]
合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微子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在遠古時代的公元前8000~前6390年:東、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6391~前6210年,出現了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等“九紀社會”。傳至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帝嚳次妃有娀氏,生契(商朝祖)為堯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後來周武王封其子武庚於邶。武庚後來反叛,周公即古公亶父征而滅之,然後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於宋邑,建宋國,為周之賓。傳三十二世而齊、魏、楚共滅之,三分其地後有了合氏。其支於戴國者,滅於鄭國,後有戴氏、甾氏、菑氏。子段分於褚為,褚氏、石氏、褚師氏。其合氏就是宋微子的後裔,分封在合邑,就是後來的廬郡合邑,在今安徽省合肥市東鄉一帶,族人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合氏。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合邑”是諸侯國對一種城鄉共合的居住群體的稱呼。
該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hé(ㄏㄜˊ)。
關於合氏,有一個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今北京故宮的御花園內有十幾棵連理樹,多由松、柏培育而成。在天一門內有一棵園裡最著名的連理樹,該樹由兩棵柏樹主幹連結一起,長得十分粗壯繁茂。國內外遊客都喜歡在該樹下拍照留影,以求愛情甜蜜,生活美滿。
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宋康王偃(宋國第三十五任國君,原名戴偃,公元前239~前286年在位),暴虐無仁、荒淫無道,時人稱“桀宋”。宋康王奪了自己的臣下封丘舍人韓憑之妻合息露,強行霸占合氏為妃,為了將韓平支開,他還強迫韓平去築青陵台。青陵台築成後,宋康王又找了個由頭殺害了韓平。合息露聞訊後,痛不欲生。在參加韓平的葬禮時,她毅然跳入韓平的墓中撞棺而亡。殘暴的宋康王出於惡妒,令人把韓平、合息露屍首分別築埋於青陵台的左右兩側,不將他們合葬一起。不料奇景出現,第二年於韓平、合氏的墳頭上,慢慢長出兩棵參天大樹,樹幹中部聚合在一起,緊緊扭抱連結著,此後常有百鳥嘻於枝頭歡躍、鳴囀。於是,後人便稱此種合抱樹為“連理樹”,比喻夫妻之間堅貞不屈的純潔愛情。連理樹,在人們的愛情詩歌中多有借喻。例如,南朝樂府《子夜歌》里就有“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的詠唱。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也有“在天願作比翼鳥,於地喜為連理枝“的千古名句。

第二個淵源

源於突厥族,出自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早在宋、元時期,突厥民族中有合魯溫部落,在史籍《補元史·氏族表》中,曾有對其氏族中的合魯溫·滿速兒有記載,其時他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官吏。突厥一族在大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發動西征戰略的後期,被成吉思汗的孫子孛兒只斤·旭烈兀徹底征服,其族諸部落被編入蒙古軍旅,後在元朝初期遷落新疆、雲南、中原內地等。其中的合魯溫部後逐漸融入蒙古族、回族、漢族與彝族,其族人中有取原部族名稱首音為諧音漢字單姓者,稱合氏,多居於陝西、雲南地區。該支合氏族人後有人成為元朝皇帝之師,後來皇帝在“合”字外面加了“門”部首,表示只給皇帝一個人上課,足不出戶,以顯矜貴,再賜讀音為xiá(ㄒㄧㄚˊ),以表吉祥,從此分衍出一支閤氏。
該支源出突厥合魯溫部的合氏族人有兩個姓氏讀音,即多數人的姓氏讀音為hé(ㄏㄜˊ),分衍出一支閤氏讀音為xiá(ㄒㄧㄚˊ)。到1955年文字改革之後,“閤”字也被簡化為“合”字,因此族人逐漸皆寫為合氏,但姓氏讀音確依然分為兩種,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明朝時期哈拉王族,屬於以帝王改姓賜姓為氏。哈氏為“回族十三姓”之一,起源於中亞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間(公元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爾沙率領族人五千來華,抵汴京開封,從此絕大部分人定居中原。據史籍《續雲南通志考》記載:“哈散,贍思丁次子。流於河西,其曾孫政舉,始易哈為合。”
賽典赤·贍思丁(公元1201~1279年),先知穆罕默德(別庵伯爾,即領袖,西域穆斯林對回教教主之尊稱)的後裔,是整個元朝時期(公元1271~1368年)享有極高盛譽的平章政事(中書宰相)。“賽典赤”的漢義,就是“貴族”。賽典赤·贍思丁在晚年授爵雍國公,又奉命行省雲南諸路。他積極為雲南地區帶來了和平與安寧,創建了雲南行省,改善了民族關係,發展了經濟文化,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雲南期間,賽典赤·贍思丁治理了滇池水系,造福後代,雲南各族人民至今還在懷念他。賽典赤·贍思丁還在昆明建清真寺十餘所,將伊斯蘭教傳入滇、黔地區。在賽典赤·贍思丁去世後,被元世祖忽必烈在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追封為“鹹陽王”,號“阿札勒”(極榮耀者),國內外的穆斯林皆尊稱他為“鹹陽王巴巴”。哈散,就是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第二子哈散,在元朝時期為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宣慰使都元帥。平安路,就是今青海省東部的平安縣,是唐蕃古道和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驛站,自古便是商賈雲集、市井繁華,為元朝時期西部地區的重要蕃鎮之一。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曾想以哈散為相,哈散以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勛舊,故力辭。元仁宗乃以伯答沙為右丞相,仍任命哈散為左丞相。
史籍《元史》記載:“仁宗即位,浮屠妙總統有寵,敕中書官其弟五品,思明執不可。帝大怒,召見切責之,對曰:‘選法,天下公器。徑路一開,來者雜遝。故寧違旨獲戾,不忍隳祖宗成憲,使四方得窺陛下淺深也。’帝心然其言,而業已許之,曰:‘卿可姑與之,後勿為例。’乃為萬億庫提舉,不與散官。久之,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構讒間,出為工部尚書。帝問左右曰:‘張士瞻居工部,得無怏怏乎?’對曰:‘勤政如初。’帝嘉嘆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嶺北戍士多貧者,歲凶,相挺為變,思明威惠並行,邊境乃安。因疏和林運糧不便事十一條,帝勞以端硯、上尊。會左丞相哈散辭職,帝不允,其請益堅,帝詰之曰:‘朕任卿未專邪?’曰:‘非。’曰:‘近臣有撓政者邪?’曰:‘無有也。’‘然則何為而辭?’對曰:‘臣自揆才薄,恐誤陛下國事,若必欲任臣,願薦一人為助。’帝問:‘為誰?朕能從汝。’哈散再拜謝曰;‘臣願得張思明。’即日拜思明中書參知政事。比召至,車駕幸上都,見於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負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復起汝。’未幾,升左丞。”從上史述中可見,哈散為人正直恭謙,他所推舉的張思明,後來在元朝整治體制中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由於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到哈散的曾孫時代,元順帝孛兒只斤·妥帖睦爾贊其家族忠誠,易其哈氏為合氏,其子孫後代中有繼為合氏者,但讀音仍作hā(ㄏㄚ)。
又據《合氏宗譜》記載:“吾族為元朝鹹陽王賽(贍)思丁裔……公歿,葬於省垣南城外斡耳朵……哈政(舉)公、王去孫,落籍河西縣之下回村,為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甲子科舉人,建坊村前,為該縣鼎甲之始,授四川綏定府達縣正堂,上(明英宗朱祁鎮)以其忠臣無二心,應無二口之意,以御筆塗去口旁,由此遵姓合。”其姓氏字雖改為“合”,讀音仍作hā(ㄏㄚ)。到了清朝時期,乾隆大帝也稱讚該家族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
該支“哈改合”的回族合氏,姓氏讀音仍然讀作hā(ㄏㄚ)。

第四個淵源

源於國名,出自漢朝時期西域古子合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子合,亦稱朱駒波、朱居、朱俱波、遮句迦、遮居盤、遮居迦、朱俱盤、斫句迦、沮渠等,是西漢時期西域的一個古國名。在史籍《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西夜國王,號子合王。”子合國的地理位置,在史籍《後漢·西域傳》中有記載:“子合國,去疏勒千里。”,就是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噶爾地區以西、帕米爾高原與小帕米爾的東部,即葉爾羌城(莎車)的東南部,都城叫作呼犍谷。據史籍《大唐西域記》、《歷代三寶紀》等的記載:“子合國形勢堅固,編戶殷盛,人民性情躁暴,禮義輕薄,學藝淺近,然淳信三寶,好樂福利;國王尤重大乘,試練入其境之諸國名僧,凡小乘學者即遣不留。王宮及東南二十餘里處之山中,藏有《大集》、《華嚴》等佛典,國法相傳,防護守視。”
在漢、唐時期,子合國的子合王皆有派使者進貢、經商,其後有留居中原者,以其國名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合氏、朱氏、沮渠氏、句氏等。該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子合王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gé(ㄍㄜˊ)。

第五個淵源

源於突厥族,出自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書記載:“南詔王合羅鳳之後,有合氏。”合羅鳳,本稱閤羅鳳,後字訛稱閣羅鳳、或覺樂鳳,是唐朝時期著名的南詔王。
閤羅鳳,公元712~779年,南詔第五代王,公元748~779年在位。閤羅鳳的父親,就是著名的皮邏閣,他在大唐王朝的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皮邏閣逝世,閤羅鳳繼位,襲封。還在皮邏閣執政時期,閤羅鳳已參與削平六詔的活動,即位後,繼續發展勢力,接著消滅了東方的東爨、西爨,控制了整個滇東地區。閤羅鳳初臣服於唐朝,曾協助唐朝抗擊吐蕃。後因唐朝的雲南太守張虔陀無禮於閤羅鳳,又胡亂徵求財物,因此,忍無可忍的閤羅鳳於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發兵攻陷姚州城(今雲南楚雄姚安),殺了貪官張虔陀。隨後,唐朝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發兵征討閤羅鳳,又為其所敗。閤羅鳳怕唐朝繼續征討,遂轉而依附吐蕃,吐蕃王朝晉封閤羅氏為贊普锺,號東帝。當時,唐朝國舅爺楊國忠為宰相,又徵兵全國,大舉討伐,結果仍然為閤羅鳳所敗。不久,“安史之亂”爆發,閤羅鳳趁機擴大領土,控制區域囊括了今雲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貴州西北部。隨後,閤羅鳳建立制度,修築道路,設定城邑,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在位期間,使南詔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強大的奴隸主政權,以漢文教貴族子弟,吸收漢族先進文化。由於南詔與中原王朝已有百年臣屬關係,閤羅鳳幾度試圖與唐王朝和好。唐代宗李豫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閤羅鳳在都城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豎立了著名的“南詔德化碑”,表明叛唐出於不得已,願與唐世代友好。
在閤羅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閤氏,1955年文字改革之後,“閤”字被簡化為“合”字,因此族人逐漸皆寫為合氏,但姓氏讀音因“閤”一直被字訛為“閣”而讀作gé(ㄍㄜˊ),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合都尉、合門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宋朝時期,官制中有閤都尉、閤門使,皆為主管門禁之官,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閤氏,1955年文字改革之後,“閤”字被簡化為“合”字,時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突厥族合答斤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合答斤氏,亦稱合底忻氏、和爾欽氏、哈塔斤氏,先祖為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蘭豁阿的第三子不忽合答吉,不忽合答吉組成的部落就稱合答斤部,族人以部為氏,世居揚什木(今遼寧彰武)。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還分衍為兩支,一支仍稱合答斤氏,滿語為Hercin Hala,另一支則稱罕古拉錦氏,滿語為Hangulag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合答斤氏後多冠漢姓為合氏、哈氏、和氏、井氏等。

得姓始祖

微子啟、子合王、合羅鳳(閤羅鳳、閣羅鳳)、哈散。

遷徙分布

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七十五位,以廬郡為郡望。
今湖北省的隨州市、河南省的桐柏縣、湖北省的鐘祥縣、台灣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合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廬 郡:即廬州、合肥,是古廬子國,又巢伯國。春秋時期,舒國及群舒諸國多在廬郡,漢朝以後曾是三國、東晉時期的古戰場,居江淮之間,巢湖北口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置為廬州,後改為廬江郡。唐朝時期復稱廬州。元朝時期立為淮西總管府,後改廬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於該郡,不久又改為廬州府。清朝時期屬安徽省廬州府,轄廬江、巢湖等地。民國初期廢黜府制,治所改為今合肥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合肥市為省會城市,成為安徽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對於廬郡之地,合肥縣誌《八景說》一文中稱讚:“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畫苑>云:‘春山艷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欲臥。’唯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昔人標此一端,以概三時也。豈雨後晴嵐,霜余老色,反不敵堆鹽眩海也哉!慧滿禪師說法時,淵濟龍神來看天女雨花,師識之,與之硯汁以潤此一方民。楊行密在淮南時,披荊剪草作行宮於此,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楊吳之宮闕何存?唯有雪色不隨世代遷改。年年一來,使滕六捉筆,白描淡寫,為山頭一?老發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稱勝矣。”

堂號

廬州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河西合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雲南省通海縣檔案館。

歷史名人

合光文:(公元1950~今),湖北隨州人。著名地方農村幹部。1977~1997年任沙窩村四組組長。1997年3月任沙窩村村主任至今。自任村主任以來,能認真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帶領民眾“開發三荒”,創辦企業,科學種養,發展生產,勤勞致富,特別是任村主任以後,工作任勞任怨,為民眾辦實事,1997年組織大戰15天栽植意楊1000畝,為發展集體經濟增強了後勁。在村級財務管理上能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檔案辦事,堅持民主理財,定期公布賬目,精打細算,為減輕農民負擔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受領導的好評和民眾的信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