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社

吃社

吃社又稱“吃社飲”、“過社”、“社日”或“社節”,是侗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於貴州黎平、湖南新晃和廣西中部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吃社
  • 地理標誌: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桂中
  • 非遺級別:尚未申請
每年農曆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第五日為秋社。侗族每年春社吃“社飯,”前要喝點鹽水,並規定第二日禁用刀,只用剪刀。
二月二龍抬頭,在象州縣妙皇鄉的大梭村延續著一個“吃社”的傳統,每年的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都是妙皇鄉大梭村的“社日”,“社日”里吃社成為了妙皇鄉大梭村濃濃的“社”文化。
據了解,大梭村的社日每年有兩個,一個是二月初二鬧春耕,而另一個自然就是農曆八月初二的慶豐收了。每到社日,許多遠在鄉外的親朋好友都會不請自來,到這裡來趕社,而村民們無論跟您認識不認識,都會非常熱情的邀請您到他的家中去做客“吃社”,而這一天,無論是午餐或者是晚餐,全都是村民免費提供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象州縣在挖掘和傳承文化遺產的同時,還對民俗傳統節慶文化的發展空間進行創新改造和科學引導。妙皇鄉延續著“吃社”的傳統,3月17日,妙皇鄉古卜村舉辦了逛春社民俗活動,村民把活動內容從傳統、單一的吃社肉、祭社王,延展到嘗農家打包生、品泉水小鍋酒、賞獅王踩梅花樁、看民族舞大展演等,吸引了縣內外遊客5000多人次光臨小山村,體驗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中古樸、歡樂的醉人場景,讓前來“吃社”的遊客回味無窮,既感受了傳統的社文化,又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大餐”。
然而有許多人弄不明白,這“社”究竟是何物。其實說出來也簡單,在民間“社”就是指社神,“社”字從示從土,“示”就是祭祀的意思,所以“社”的本來意思是土神,即社神就是土神。在古代人們對土地是非常有感情的,所以設一個土神是非常自然的事。有神就要祭祀,所以就設了個社日。
據考證,中國從周朝就開始設社日了,並在唐宋盛極之後,於元明頓衰,而到了清朝以後,過社日的地方就比較少了。近代關於社日的文章不多,唯獨魯迅《社戲》讓人印象深刻。
祝願“吃社”風俗能一直保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