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事
- 外文名:Eatance
- 出處:食學
定義,作用,關係,關鍵點,價值,原理,食化為肌,肌食耦合,食可致疾,食可療疾,五覺審美,核心概念,吃事審美,吃事疾病,
定義
指人類攝入食物的行為與結果,吃事是食事的內容之一,二者是屬種關係。
吃事的英文表述是Eatance,即英語eat和-ance的組合。
作用
有充飢、致疾、防疾、療疾四個作用。
關係
吃事是食事的內容之一,二者是屬種關係。吃事與個體之間有三個關係:一是生存關係,不吃就沒有生命;二是致病關係,缺食、過食、偏食、厭食等都會導致疾病;三是療疾關係,日常食物、本草食物、合成食物都可以治療疾病。充分滿足人肌體的食物需求就會健康,違背人肌體的食物需求就會生病。吃出健康僅有食物數量和質量保障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正確的吃方法。吃飽是食物數量問題,吃好是食物質量和種類問題,吃出健康是吃方法問題,因為吃方法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性是吃事的本質,滿足其胃腸和肌體的不同需求是吃事的內容。吃事與醫事是交叉關係,交叉點是利用消化系統治療疾病,口服療疾是醫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吃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點
解決好吃事的關鍵是每個人都重視並掌握適合自身特點的吃方法。吃方法把吃事的整個過程分為吃前、吃中、吃後三個階段。在吃前階段,需要考量肌體需求、食物類型及所處季節,即“吃前三辨”,從而選擇相應食物;在吃中階段,要注意數量、種類、頻率、溫度、速度、順序、生熟七個維度,即“吃中七宜”;在吃後階段,要進行“二個檢驗”,即食物消化後的大小便等釋出物是否正常,以及食後肌體反應狀況。這樣的“吃方法”在“吃事”框架中用一個形狀如錶盤的圖形來表示(如下圖),它的名字是“世界健康膳食指南”,也名“錶盤膳食指南”,又因它是指導人類“吃事”的依據,又名“錶盤吃事指南”。
價值
強調完整的吃事周期由吃前、吃中、吃後三個階段組成,吃前和吃後兩個階段與吃中階段同等重要。
原理
吃事原理有五個,分別是“食化為肌”原理、“肌食耦合”原理、“食可致疾”原理、“食可療疾”原理、“五覺審美”原理。
食化為肌
人的肌體是由食物轉化而來,包括骨骼、血液、內臟、肌肉、大腦、皮膚、毛髮等等。沒有食物就沒有肌體,沒有食物就沒有生命。“食化為肌”原理揭示了食物與肌體的之間的本質關係。
肌食耦合
每個人的肌體都不同,且一直處於變化中,只有根據自己肌體當時的需求特徵,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吃方法,找到食物與肌體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肌食耦合 ”原理揭示了個體健康與食物、食法之間的本質關係。
食可致疾
吃事是人類疾病的一個來源,不當的食物、不當的吃方法可以引發疾病,威脅肌體健康。正確的吃事可以預防疾病發生。“食可致疾”原理揭示了吃事與生病之間的本質關係。
食可療疾
吃事是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統干擾肌體失衡,是一個古老的發現與利用。吃事不僅可以治療因食帶來的疾病,還可以治療其他病因帶來的疾病。“食可療疾”原理揭示了吃事與治病之間的本質關係。
五覺審美
吃是五覺審美,是通過味覺、嗅覺、觸覺、視覺、聽覺感知的,是以嗅覺、味覺、觸覺(口腔)為主,以視覺、聽覺為輔的審美過程。吃事審美的反應是雙元的,即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強調美味與健康的統一。“五覺審美”原理揭示了吃與審美之間的本質關係。
核心概念
吃事審美
吃事審美指進食過程中心理、生理愉悅的體驗與感受。簡稱“吃審美”。
吃事疾病
吃事疾病指因吃而帶來的疾病,簡稱“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