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蜓蜥(學名:Sphenomorphus taiwanensis)為石龍子科蜓蜥屬的爬行動物,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台灣本島,常生活于山區,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200至32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南投。
基本介紹
分類學,簡介,物種簡介,形態特徵,棲地,習性,分布,食性,繁殖,保護措施,
分類學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蜥蜴亞目 Lacertilia
科:石龍子科 Scincidae
屬:蜓蜥屬 Sphenomorphus
種:台灣蜓蜥 S. taiwanensis
簡介
中文學名:台灣蜓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石龍子科
中文屬名:蜓蜥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Sphenomorphus taiwanensis
英文名:Taiwan forest skink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Chen et lue,1987
發現者 Gray, John E. Chen, Shyh-Hwang, and Kuang-Yang Lue.
發現文獻 A new species of skink, Sphenomorphus taiwanensis from Taiwan (
Sauria: Scincidae). Bull. Inst. Zool., Acad. Sinica, Taipei , 26(2): 115-121. 發現地點 Mt. Hohuan (=Hohuanshan, Nantou Co.), Taiwan Prov., China ; about 3,200 meters.
物種簡介
台灣蜓蜥是台灣特有種家族的成員之一,光滑細長的身軀,全長大約為15公分,其中尾巴的長度就占了一半以上。台灣蜓蜥背部為深褐色,身體兩側分別有黑褐色的寬頻狀斑紋,腹側下方則布滿許多不規則斑點。黃綠色的腹部是最醒目的特徵。台灣蜓蜥是日行性活動的蜥蜴,主要分布在18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地區,喜歡在空曠的開闊地表灌叢或縫隙處活動,以昆蟲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物來源。每次產卵約2-7顆。
形態特徵
身體修長,腹部常呈綠色或黃綠色,軀幹長可達5公分,尾長可達軀幹長之二倍,體寬最大不超過1公分。為台灣產蜓蜥屬蜥蜴中體型最小者。體形細長,四肢短小。體背顏色為黃褐色,偶爾參雜黑色斑點;體側自眼後有一深色縱斑延伸至尾部,此縱斑與腹部之間夾雜許多深褐色斑紋;成蜥腹部顏色為黃色,尾巴腹面顏色有二種,分別為橘紅色及藍色。全身鱗片平滑。體形嬌小的蜓蜥在自然環境中只能靠著敏捷的動作來躲避天敵的捕食,為了能夠逃避天敵的攻擊,所以發展一套斷尾逃生的生存策略,當細長的尾巴遭受到外力的壓迫時,肌肉就會自動收縮,讓尾巴斷裂,如此一來就能夠轉移掠食者的注意力,而達到順利逃脫的目的。
棲地
混生林、針葉林、草原。
習性
台灣蜓蜥是日行性活動的蜥蜴。喜於裸露或較空曠的地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