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蜥

滑蜥

體細長而略扁,頭體長略短於尾長。頭寬略大於頸寬,吻短而末端圓鈍,吻鱗寬大於高。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向陽山坡上,白天多活動於灌叢或草叢間,亦隱匿於亂石下。主要捕食小形昆蟲。卵胎生。國內分布於青海、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省區。

基本介紹

體細長而略扁,頭體長略短於尾長。頭寬略大於頸寬,吻短而末端圓鈍,吻鱗寬大於高,從同可以看到;鼻鱗較大,完整,鼻孔位於其中央;無上鼻鱗;額鼻鱗單枚,寬大於長,其前緣正中與吻鱗相節,切縫較額鼻鱗與鼻鱗之切穎短;二前額鱗彼此在前內角與中線相切;額鱗窄長,最寬處在前半部;額頂鱗2枚,略大於中央的頂間鱗,彼此在頂間鱗之前與前內側緣相切;頂鱗2枚,較額頂鱗或頂間鱗為大,彼此在頂間鱗後方相切成一短縫線;頸鱗2對或3對;眶上鱗4枚,前2枚與額鱗相切;上睫鱗7枚;頰鱗2枚,前枚較高,後枚較長;前顳鱗2枚,後顳鱗2枚,上前顳鱗最小,上後顳鱗最大;下眼有瞪中央有一橢圓形透明瞼窗;耳孔略呈橢圓形,大於瞪窗而小於眼眶,周緣光滑而無瓣突;鼓膜下陷;上唇鱗左右各7枚,第一枚切鼻鱗下緣,第五枚恰在眼正中下方,第七枚歸大;頰鱗較寬,其後有較大頦片1枚;下唇鱗左右各7枚。全身鱗片光滑。背鱗較側鱗寬大,但不至側鱗的二倍;環體中段有28-30鱗行;背中線自頂鱗後至股後緣水平一縱行有鱗79-84枚,腹鱗與背鱗大小相似,腹中線自頦片後至肛鱗前一縱行有鱗87-97枚;肛鱗2枚,較大,在體側深色縱帶之間的背中段鱗片為4行加左右外側各半行。四肢較弱,貼體相向時,指趾相距約等於或略大於一臂長;瓣後肢指五。趾五;均具爪。指長順序3、4、2、6、1,中長順序4、3、5、2、1;第四趾趾下瓣13-17枚。尾圓柱形,秦嶺滑蜥:末端漸細;尾下正中一行鱗征比較寬大。體背面灰棕色。身體兩側上半部始自鼻孔,通過眼,經耳孔上緣,四肢基部上方,向後延伸至尾端,各有一棕褐或黑褐色縱帶;此縱帶在體中段約占2+2(1/2)鱗行,上緣平直,下緣有連續缺凹略呈波狀。在兩側縱帶之間的背面,自頸部到尾前段有棕褐或黑褐色小點綴連成的四條鏈狀縱線,兩側縱帶下方為藍灰或灰白色,多無斑點,僅指、趾下面略帶紅棕色。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向陽山坡上,白天多活動於灌叢或草叢間,亦隱匿於亂石下。主要捕食小形昆蟲。卵胎生。國內分布於青海、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省區。
台灣滑蜥:形態特徵:小型石龍子,體背為黃褐色或略呈紅褐色,體兩側各有一黑色縱帶自頸延伸至後部,與印度蜓蜥的幼蜥有些相似,但其背部與體側交界之邊緣線較明顯,且其尾部較粗。眼瞼中有一小片透明的橢圓形區域,稱為瞼窗。
生態習性:局限分布於部分地區,族群數量不多,棲息於低海拔地區的竹林或干擾較少的果園等開墾環境,於本縣的竹山地區有發現,為台灣特有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