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姓

台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82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姓
  • 排名:第270位
  • 2007年:第282位
  • 繁體字:台
姓氏來由,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台姓名人,臺佟,台產,台蒙,台居重,臺靜農,

姓氏來由

1、台(tái,繁體字為台):風俗通:金天氏裔孫曰台(台)駘,其後氏焉,歷來是常見姓。台駘為少□之苗裔,世為水官之長,顓頊封之於汾川,後遂以為汾水之神。
2、台(Yí,無繁體字):亦作怡,本墨台(Yí)氏,避事改焉。歷來是稀姓,與音tái的台(台)姓不可混稱。
東漢有臺佟,台崇。
十六國時有台產,
十國時有台蒙
北宋有台亨。
南宋有台宗雋
元有台叔齡。
明有張雲鵬妻台氏。
近代有臺靜農。

得姓始祖

古代春秋時候,魯國有一處地名稱為澹臺山,有一位文士就取山名為姓,叫澹臺滅明。澹臺山就在現今山東省嘉祥縣南邊。而澹臺滅明是孔夫子的學生,他的後代,就以澹臺姓相傳。而那時長江邊也有個地名叫澹臺湖,所以有些古書上說,是孔子這位學生南下遊歷,曾居住在澹臺湖邊,就取了湖名為姓。前一種說法記載在《嘉祥縣誌》里,後一種說法記載在《史記·索隱》、《仲尼第子傳》、《吳地記》這些古書里。而現今姓澹臺的大都改為台姓了。這種複姓向單姓的深變常見。澹臺姓始祖。

遷徙分布

台姓人分布較廣,河南、北京、安徽、河北邯鄲永年(台灣村)、河北邯鄲成安(商城村)、湖北(潛江市鐵匠溝鄉,鐘祥市舊口)、山東菏澤牡丹區馬嶺崗鎮、定陶縣城關鎮、陳集鎮杜堂鄉、山東諸城市百尺河鎮(台家大村)、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河南省新野縣五星鎮(台莊村)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莊浪縣陽川鎮台嘴村、山西省河津市(馬家莊村)等均有台姓人居住、河北邢台市(西台莊村)。
(資料待補充)
山東諸城市百尺河鎮台家大村幾乎全部姓台。(台福果帶領族人於明朝初年遷居於此)
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實驗區台姓族群人數較多,其中瓦房村全村幾乎全部姓台。
河北邯鄲永年台灣村約半數姓台。
河北邯鄲成安縣商城村約半數姓台。
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夏莊鎮台家村全數為台姓。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穀旦鎮張連村全部為台姓。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陽川鎮台嘴村大多為台姓。
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大劉莊鄉西台莊村大多數為台姓。

台姓名人

歷史名人

臺佟

(漢朝):字孝威,魏郡鄴人也。隱於武安山,鑿穴為居,採藥自業。建國中,州辟,不就。刺史行部,乃使從事致謁。佟載病往謝。刺史乃執贄見佟曰:“孝威居身如是,甚苦,如何?”佟曰:“佟幸得保終性命,存神養和。如明使君奉宣詔書,夕惕庶事,反不苦邪?”遂去,隱逸,終不見。

台產

(晉朝):字國俊,上洛人,漢侍中崇之後也。少專京氏《易》,善圖讖、秘緯、天文、洛書、風角、星算、六日七分之學,尤善望氣、占候、推步之術。隱居商洛南山,兼善經學,泛情教授,不交當世。劉曜時,災異特甚,命公卿各舉博識直言之士一人。其大司空劉均舉產。曜親臨東堂,遣中黃門策問之,產極言其故。曜覽而嘉之,引見,訪以政事。產流涕歔欷,具陳災變之禍,政化之闕,辭甚懇至。曜改容禮之,署為博士祭酒、諫議大夫,領太史令。至明年而其言皆驗,曜彌重之,轉太中大夫,歲中三遷。歷位尚書、光祿大夫太子少師,位特進,金章紫綬,爵關中侯。

台蒙

(855-904):字頂雲,唐末合肥(今屬安徽)人,楊行密將。初從楊行密在廬州(治今安徽合肥)起兵,驍勇善戰,歷任泗州防禦使。後遷漣水制置使。田頵宣州叛行密,台奉楊行密令,與田頵大戰於廣德、宣州等地,斬田頵。以功授檢校太保、宣州觀察使。蒙以弱制強,以退為進,深得兵法虛實之秘。見《新唐書·田頵傳》、《十國春秋》。

台居重

出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穎,虛心好學,後官居工部侍郎兼文寺院副使,被嘉靖皇帝派遣負責修建紫禁城。因當時工期較短,任務重,台居重日夜親自監工。當時正是三伏天,天氣炎熱,工人多有懈怠。為了激勵工人,台居重赤裸上身,親自上陣,給工人遞磚。碰巧,嘉靖皇帝巡視,看到這種情景,深為感動,便賜給台居重一把皇龍傘、一個秀墩。至今,在北京東城門下面,還能看到他的字跡。
近現代名人

臺靜農

(1902~1990),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丘縣葉家集鎮人,長期寫作,精於書法,筆名青曲、聞超、孔嘉、釋耒等。父親台兆基,字佛芩,畢業於天津法政學院,任地方法院推事。1918年臺靜農於葉集明強國小畢業,就讀漢口中學,與同鄉同學創辦《新淮報》雜誌,1920年在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1922年1月在“《民國日報》”副刊上發表處女作新詩《寶刀》,1925年夏天在魯迅指導下與同人成立未名社,倡新文學,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先後在輔仁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任教。
他是魯迅的學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得到魯迅先生(先生是老師的意思)好評。
1946年10月到台灣,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的邀請,到該館任職。後又隨許壽裳在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做正教授。
1948年7月3日,時任台大中文系主任喬大壯自殺,他在同年8月1日接中國文學系主任,1968年8月1日才交棒給屈萬里,任期20年。
1984年與梁實秋同時得到中國台灣地區“國家文藝獎”。
1985年與宇野精一(日本人)同時得到中國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頒發的行政院文化獎,褒揚為:
“早年致力於新文學創作,文風兼具犀利批判與悲憫胸襟,作品至今猶為文學批評界重視;其後專攻古典文學研究,闡揚文化精義,重要著作《兩漢樂舞考》、《論兩漢散文的演變》、《論唐代士風與文學》等,論斷創新,精微獨到,於傳承文化,功不可沒。”
1990年11月9日,於台北病逝。
曾參與編纂《中文大學典》,而其未完成遺稿直到2004年才在生前學生何寄澎、柯慶明等整理下,由國立台灣大學出版,題《中國文學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