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吾台姓

伯牙吾台、又寫作伯岳吾氏、玉里伯牙吾氏、玉裏伯岳吾惕、玉耳別里伯牙吾台氏,讀音作bó yá wú tái(ㄅㄛˊ ㄧㄚˊ ㄨˊ ㄊㄞˊ)。古代歐亞草原上遊牧民族的一個古老姓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牙吾台姓
  • 基本介紹:伯牙吾台又寫作伯岳吾氏
  • 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等
  • 得姓始祖:內蒙古赤峰地區寧城古代有按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伯牙吾台.和尚,伯牙吾台.千奴,伯岳吾台·卜魯罕,伯牙吾台·土土哈,伯牙吾台·床兀兒,伯牙吾台·不花帖木兒,伯牙吾台·燕鐵木兒,伯牙吾台·撒敦,伯牙吾台·唐其勢,伯牙吾台·答納失里,伯牙吾台·泰不花,

基本介紹

伯牙吾台又寫作伯岳吾氏、玉里伯牙吾氏、玉裏伯岳吾惕,讀音作bó yá wú tái(ㄅㄛˊ ㄧㄚˊ ㄨˊ ㄊㄞˊ)]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欽察部君主後裔玉里伯牙吾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伯牙吾台氏,亦稱玉里伯牙吾氏、玉里伯岳吾惕氏、玉耳別里伯牙吾台氏,是元朝蒙古欽察部國主後裔,世居(今內蒙古赤峰地區)。元朝蒙古欽察部,即後來的蒙古喀喇沁部,其世代為蒙古欽察部王族,開宗首領玉里伯牙吾氏即著名的元朝大將和尚、千奴、土土哈、床兀兒、不花帖木兒、宰相燕鐵木兒、撒敦。
羊群廟祭祀遺址,位於內蒙古正藍旗元上都遺址西北35公里的羊群廟奎樹溝地區。經過發掘的4處祭祀遺址均由石圍牆、祭台、漢白玉石雕像和建築基址及供祭遺存組成。漢白玉石雕像在台基前方,基本位於圍牆的中央,共出土4尊(四號已殘損過甚,僅剩基座部分)。雕像頭部均因破壞而無存,殘高在1.35~1.55米之間。雕像端坐於靠背圈椅之上,內穿緊袖長衫,外穿右衽半袖長袍,一、三號雕像胸背部繡雙龍捲雲紋,二號雕像則為團花和雲肩。雕像均腳蹬如意紋厚底靴,身左側佩帶長方形大袋、小方盒和帶鞘蒙古刀,右側佩帶火鏈包、黃羊角和帶鞘蒙古刀。雕像均右手握高腳杯於胸前,左手自然垂放於坐椅扶手之上。近年來,通過對這類建築基址及石雕人像的進一步考察,並結合元代文獻進行比較研究,可以認為,由橢圓形石築圍牆、方形祭台、漢白玉石雕人像及附屬性建築組成的羊群廟祭祀遺址,與元代權臣燕鐵木兒的家廟有關。現今,自明初播遷至四川西昌的玉里伯牙吾氏·燕鐵木兒的俞氏家廟已經為七修建築,占地面積為三千平方米,上下歷史可追溯千年之久。

得姓始祖

內蒙古赤峰地區寧城古代有按答罕山遊牧民族,姓伯牙吾台氏。其地原為王牙帳所在地。約在遼末金初時該伯牙吾台氏部族離開故土,萬里西遷至位於歐洲草原的押亦水(即今烏拉爾河)和也的里水(今伏爾加河)之間的玉里伯里山地區。降服了當地部落而統治之,世為國主,號欽察玉里伯牙吾氏,但他們與也的里河下游的欽察人是兩支不同的部族。玉里伯里緯度高,夏夜極短,日暫沒即出。川原平衍,草木盛茂。土地宜馬,富人有馬至萬匹者。土風剛悍,其人勇而善戰。蒙古大汗國興起,欽察玉里伯牙吾氏又隨西征的蒙古軍隊回到中國。

遷徙分布

伯牙吾台氏複姓是一個古老而又典型的蒙古族姓氏,歷史悠久,在《元朝秘史》中就有記載。今已很少稱呼使用,多漢化為俞氏、白氏、柏氏、余氏、富氏、于氏等,分別融入各民族、各姓氏大家庭,多以廬郡、江陵、越巂為郡望,族人遍布全國各地,尤以四川、安徽、雲南、貴州、重慶、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區為眾。

郡望堂號

郡望

廬 郡:即廬州、合肥,是古廬子國,又巢伯國。春秋時期,舒國及群舒諸國多在廬郡,漢朝以後曾是三國、東晉時期的古戰場,居江淮之間,巢湖北口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置為廬州,後改為廬江郡。唐朝時期復稱廬州。元朝時期立為淮西總管府,後改廬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於該郡,不久又改為廬州府。清朝時期屬安徽省廬州府,轄廬江、巢湖等地。民國初期廢黜府制,治所改為今合肥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合肥市為省會城市,成為安徽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對於廬郡之地,合肥縣誌《八景說》一文中稱讚:“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畫苑>云:‘春山艷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欲臥。’唯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昔人標此一端,以概三時也。豈雨後晴嵐,霜余老色,反不敵堆鹽眩海也哉!慧滿禪師說法時,淵濟龍神來看天女雨花,師識之,與之硯汁以潤此一方民。楊行密在淮南時,披荊剪草作行宮於此,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楊吳之宮闕何存?唯有雪色不隨世代遷改。年年一來,使滕六捉筆,白描淡寫,為山頭一?老發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稱勝矣。”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越巂郡:即今四川西昌地區。西昌自古便是中國西南邊陲的一個重鎮,自秦、漢始,歷代政權均在此建立過郡、州、司府、委派過官吏。漢元鼎六年(辛亥,公元111年),漢武帝遣司馬相如為使,置邛都縣(今西昌),設越巂郡,轄十五縣,屬益州。以後轄境雖不斷發生變化,但郡、州、司府的治所多在西昌。唐朝時期稱巂州,明朝時期稱建昌衛,清朝以後稱西昌。西昌迄今已是有二千一百餘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由於海拔、氣溫、日照、經緯度等自然條件優越,大氣中懸浮物質少,空氣透明度大,所以月亮光亮圓大,故西昌自古又有“月城”之美譽。距西昌市六十八公里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位於四川省冕寧縣境內,於1984年11月1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名義對外開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10月被評為國家首批3A級旅遊景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新型多功能綜合航天靶場,也是中國目前唯一能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發射基地。基地上聳立的發射塔架高達七十六米,由十一層工作平台和相對應的電纜提桿組成,還有與之配套高達三百米的避雷塔和上萬台指揮、控制、測試和供電、供氣、供水的先進設備以及融科技、藝術為一體的航天雕塑模型。

堂號

廬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廬州堂、合肥堂、廬陽堂、巢伯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
越巂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伯牙吾台.和尚

和尚,玉耳別里伯牙吾台氏。祖哈剌察兒,率所部歸元太祖。父忽都思,膂力過人。歲壬辰,從睿宗破金大將合達軍於鈞州三峰山,以功賜號拔都魯。甲午,金亡。乙未,授管軍百戶,從攻宋唐、鄧、潁、蔡、襄陽、郢、復、信陽、光等州,屢立戰功。從攻漢上鐵城寨,歿于軍,贈竭忠宣力功臣、資德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沇國公,謚武愍。和尚襲父職。己未,從世祖攻鄂州。至元五年,攻襄陽,軍務繁劇,贊畫一有方,都元帥阿術薦其才可大用。十一年,從丞相伯顏渡江,與宋軍戰於柳子、魯洑、新灘、沌口,伯顏上其功,世祖嘉獎不已。從平章阿里海牙攻拔岳州,取沙市。從國兵圍潭州,潭守臣李芾堅守,攻之三月不下。十三年,城破,芾死。諸將利於虜略,欲屠其城,和尚宣言曰:「拒我師者,宋將耳。其民何罪。既受其降,即是吾民,殺之何忍。且今列城多未附,降而殺之,是堅其效死之心也。」左丞崔斌曰:「郎中言是。」平章阿里海牙意亦與合,遂從之。一城之人,賴以全活。由是湖南諸郡,聞風皆下。世祖聞之,賞賜加厚,改行省斷事官。徇地廣西,督前軍攻破靜江,遂兼行宣撫事。廣西平,授太中大夫、常德路達魯花赤,以治最聞,擢嶺南廣西道提刑按察使。時阿里海牙恃功頗驕恣,和尚劾奏不少貸。遷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浙西,宋故都,民眾事繁,在職惟務鎮靜,人服其知大體。卒於官,年四十九。贈宣忠守正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司徒、上柱國,追封沇國公,謚莊肅。子千奴。

伯牙吾台.千奴


千奴以御史大夫月魯那延薦,入見大安閣,世祖念其功臣子,即以其父官授之,拜武德將軍、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遷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使。二十六年,加明威將軍,遷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使。時桑哥秉政擅權,勢焰熏灼,人莫敢言。千奴乘間入朝,見帝於柳林,極陳其罪狀,帝為之改容。未幾,桑哥伏誅,又上言其黨猶布中外,宜早處分。改立肅政廉訪司,進廣威將軍,授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使。三十一年,遷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使,丁祖母憂,服闋。東平、大名諸路有諸王牧馬草地,與民田相間,互相侵冒,有司視強弱為予奪,連歲爭訟不能定。乃命起千奴治之,其訟遂息。大德二年,授太中大夫、建康路總管,未行,奉詔使淮東、西問民疾苦,察官吏能否。千奴勤於咨訪,興利除害,還奏軍民便宜三十事,多見採用。歷江西湖東、江南湖北兩道廉訪使。時中書平章伯顏等固位日久,黨與眾盛,所任之人,徇情弄法,綱紀漸壞。千奴摭其實,上於憲台以聞,伯顏等皆被黜。前後七持憲節,剛正不撓,聞朝廷事有不便,必上章極論,未嘗以內外為嫌。
七年,授嘉議大夫、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馭吏治民有方,以暇日正街衢,表里巷,國學興工,尤盡其力。俄進通議大夫、同僉樞密院事。上疏言:「蒙古軍在山東、河南者,往戍甘肅,跋涉萬里,裝橐鞍馬之資,皆其自辦,每行必鬻田產,甚則賣妻子。戍者未歸,代者當發,前後相仍,困苦日甚。今邊陲無事,而虛殫兵力,誠為非計,請以近甘肅之兵戍之。而山東、河南前戍者,官為出錢,贖其田產妻子,庶使少有瘳也。」詔從之。未幾,遷參議中書省事,贊決機務,精練明敏。凡乾祿之人由他道進者,一切不用,時論翕然稱焉。成宗崩,迎仁宗於潛邸,奉武宗即位,危疑之際,彌綸補益之功為多。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樞密院事、左翼萬戶府達魯花赤,提調屯田事。賜玉帶。延佑五年,乞致仕,帝憫其衰老,從其請,仍給半俸終其身。退居濮上,築先聖宴居祠堂於歷山之下,聚書萬卷,延名師教其鄉里子弟,出私田百畝以給養之。有司以聞,賜額歷山書院。家居七年而卒,年七十一。贈推忠輔治功臣、光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追封衛國公,謚景憲。
子龍寶,監察御史;壽童,洪澤屯萬戶,早卒;不蘭奚,南台御史;觀音保,襲洪澤屯萬戶;孛顏忽都,起進士知鄭州,以治行第一,入為翰林國史院經歷。

伯岳吾台·卜魯罕

(?-1307年),元成宗鐵穆耳第二任皇后,駙馬脫里思之女。元貞初年,卜魯罕被立為皇后。大德三年十月,授冊寶。成宗多疾,後居中用事,信任相臣哈剌哈孫,大德之政,人稱平允,皆後處決。京師創建萬寧寺,中塑秘密佛像,其形醜怪,後以手帕蒙覆其面,尋傳旨毀之。省院台臣奏上尊號,帝不允。車駕幸上都,後方自奏請。帝曰:“我病日久,國家大事多廢不舉,尚寧理此等事耶!”事遂寢。大德十年,後嘗謀貶順宗妃答吉與其子仁宗往懷州。明年,成宗崩。時武宗在北邊,恐其歸,必報前怨,後乃命取安西王阿難答失里來京師,謀立之。仁宗自懷州入清宮禁,既誅安西王,並構後以私通事,出居東安州。

伯牙吾台·土土哈

(公元1237~1297年),蒙古族;北京大定府武安城人(今內蒙古赤峰)。著名元朝將領、升王。伯牙吾台·土土哈,又作禿禿哈、禿禿合、吐土哈。是元朝大將班都察之子。
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伯牙吾台·土土哈與父跟從忽必烈汗征叛王阿里不哥,後襲父職為哈刺赤。以昔里吉等叛執北平王那木罕,於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隨丞相伯顏征之,敗敵於納蘭赤剌、土拉河、鄂爾渾河。次年,追逾金山,以功受賞。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伯牙吾台·土土哈授同知太僕院事。次年,改同知衛尉院事。
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元至元拜樞密副使。次年,兼欽察衛親軍都指揮使。奉命戍金山。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伯牙吾台·土土哈擊敗叛王乃顏黨也不乾。繼而跟從皇孫鐵穆耳越哈剌溫山(今大興安嶺),敗合丹。
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伯牙吾台·土土哈隨皇孫甘麻剌征海都,戰於抗海嶺(今蒙古杭愛山),以功受忽必烈嘉獎。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伯牙吾台·土土哈進取乞兒吉思,至謙河,盡收乞兒吉思、撼合納、烏斯、謙州、益蘭州五部,屯兵駐守,敗海都軍于謙河。
元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伯牙吾台·土土哈護送歸降之叛王玉木忽兒等入朝。
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伯牙吾台·土土哈進同知樞密院事,奉命還戍北邊,卒於途中。元朝廷追封其為延國公,謚武毅。後加封升王。

伯牙吾台·床兀兒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北京大定府武安城人(今內蒙古赤峰)。著名元朝將領。

伯牙吾台·不花帖木兒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北京大定府武安城人(今內蒙古赤峰)。著名蒙古東路軍元帥、武平郡王,系元朝宰相伯牙吾台·燕鐵木兒、伯牙吾台·撒敦之叔父。其後裔在元末取玉里伯牙吾台的玉字諧音改姓為俞氏,隱居廬州路巢縣,今多分布於安徽省巢湖肥東和四川西昌、江蘇南京。又有別姓為於和余者,定居在貴州省修文縣和四川、重慶、雲南各地。

伯牙吾台·燕鐵木兒

(公元?~1333年待考),蒙古族,句容郡王床兀兒第三子;欽察人(今內蒙古赤峰)。著名元朝宰相。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的祖先本欽察王族後裔,累世積有大功於元朝。自少年為宗王海山宿衛,從鎮漠北。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從海山南還,海山(元武宗)即位,授同知宣徽院事。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伯牙吾台·燕鐵木兒襲父職左衛親軍都指揮使。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加太僕卿;三年,遷同僉樞密院事。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進金樞密院事。元致和元年春,泰定帝在柳林圍獵得病還宮,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即與諸王滿禿等密謀待帝死後發動政變,擁立武宗之子。農曆3月,泰定帝北幸上都,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留大都掌宿衛軍。農曆7月,泰定帝死於上都,伯牙吾台·燕鐵木兒憑藉掌握的大都兵權,與居守大都的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等策劃舉事。農曆8月4日,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率族黨阿剌帖木兒及心腹十七人持兵刃入興聖宮,召百官至,宣布“祖宗正統屬在武皇帝之子,有不順者斬”,當即縛平章政事烏伯都剌、伯顏察兒、左丞朵朵、參知政事王士熙等有異議者下之獄;伯牙吾台·燕鐵木兒與阿剌忒納失里共守內廷,封府庫,收百司印,召百官聽命。隨即,伯牙吾台·燕鐵木兒遣前河南行省參政明里董阿等馳驛南迎被貶居江陵的武宗次子圖帖睦爾入都,密諭河南行省平章伯顏(武宗舊臣)擁立之意,令他領兵護送,並宣稱已遣使奉迎流亡金山之西的武宗長子和世刺。時朝省大臣多在上都,伯牙吾台·燕鐵木兒遂推前湖廣行省左丞相別不花為中書左丞相,太子詹事塔失海涯為平章政事,前湖廣行省右丞速速為左丞,與原右丞趙世延等共掌政務,另立政府,同時調宿衛諸軍嚴守宮廷及京畿諸要隘,完全控制了大都局勢。不久,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又令人詐稱為和世刺派來的使臣,揚言和世刺已率諸王兵南來,“旦夕且至”,以穩定人心。與此同時,在上都的中書左丞相倒剌沙與梁王王禪、遼王脫脫等宗室、右丞相塔失帖木兒、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脫、御史大夫紐澤等大臣結成擁護泰定帝太子的一派,處死企圖在上都起事回響大都的諸王滿禿等,出兵分道討伐大都,於是兩都之戰爆發。圖帖睦爾在伯顏護送下,急趨大都,先遣使升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為知樞密院事;農曆8月26日至京,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奉天子車駕郊迎,遂入居皇宮。伯牙吾台·燕鐵木兒雖然聲稱同時奉迎武宗的太子,但和世剌多年僻居西北,底細不明,故實際上是打算擁立圖帖睦爾,當他任命諸宿衛軍官時,就命他們向南拜謝,可見其意所在。農曆9月8日,不待和世剌至,他就率領諸王、大臣勸請圖帖睦爾即位。9月13日,圖帖木爾即位,封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為太平王,以太平路(令安徽當塗)為食邑,賜金、銀、鈔及平江路(今江蘇蘇州)官田五百頃,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仍前知樞密院事。同月,倒剌沙等也在上都奉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即帝位。上都軍由梁王王禪、諸王失剌、也先帖木兒等分別率領,進向居庸關、古北口和遷民鎮(今山海關),湘寧王八剌失里、諸王忽剌台等率另一路軍繞道山西進向紫荊口,對大都地區形成四面進攻的態勢。農曆9月初,伯牙吾台·燕鐵木兒親率主力擊退逼近榆林(今居庸關外)的王禪軍。不久,因上都諸王也先帖木兒、平章禿滿迭兒所部遼東軍突破遷民鎮關口西進,復奉旨前往薊州堵截,9月16日軍至三河縣,得報王禪軍已破居庸關,乃留一部軍守薊州,自率主力迅速回師西向。9月20日,與敵前軍遇於榆河,激戰卻之,追至紅橋北,於是兩軍隔江橋立營。後數日中,與王禪軍兩次會戰於榆河北白浮之野,設計命將卒乘夜鼓躁,鉦鼓號角齊鳴,敵營驚擾,自相踏踐、射擊,敗走。9月25日,追襲王禪軍於昌平北,殺敵數千,降者萬餘;次日,敵軍潰散,王禪逃入北山,遂收復居庸關,命將守之。
9月27日,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獲悉上都軍攻破古北口,進掠石槽(今河北懷柔),即遣弟撒敦領兵急往迎擊,自率大軍繼至,轉戰至牛頭山(今河北懷柔),俘其駙馬孛羅帖木兒等,上都軍萬餘人降,殘部潰散,被逐出古北口。9月28日,上都也先帖木兒、禿滿迭兒軍攻占通州,逼近大都,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又麾師馳救,在農曆10月1日黃昏趕至,立即乘敵休息直搗其營,敵不及應戰,退到潞河東,10月2日後宵遁,乃渡河追擊,進駐棗林(今北京通州);10月5日,上都軍復集來攻,激戰破之,斬其陽翟王太平,敵死傷慘重,北遁。上都諸王忽剌台軍於農曆9月末攻入紫荊關,農曆10月初進犯涿州,於良鄉南打敗大都軍,據盧溝橋而陣。10月7日,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率軍兼程西進,人馬皆且行且食,急趨良鄉,在盧溝橋作戰的大都軍遂聲言伯牙吾台·燕鐵木兒軍將至,上都軍懼,退走;後此路軍曾攻下冀寧(今山西太原),而上都已敗,退至馬邑,湘寧王八剌失里、諸王忽剌台等皆被擒。10月11日,上都禿滿迭兒軍復入古北口,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率軍御之,大戰檀州(今北京密雲)南,敵敗,其萬戶以所部軍降,禿滿迭兒遁走遼東。10月13日,齊王月魯帖木兒與東路蒙古元帥不花鐵木耳(燕鐵木之兒叔)率軍包圍兵力空虛的上都,倒剌沙等出降,兩都之戰至此以上都的失敗告一段落。此次內戰,上都方面擁有較多諸王、大臣的支持,兵力頗強,其四路軍均曾先後攻入京畿,但缺乏統一指揮,未能配合,而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則集中精兵由自己直接統率,又富於謀略,勇決善戰,雖往來賓士救援,均能以優勢兵力各個擊潰敵人,保衛了大都的安全。贏得兩都之戰的勝利使伯牙吾台·燕鐵木兒權勢更盛。元文宗下詔:“今後朝廷政務及籍沒田宅賜人者,非與燕鐵木兒議,諸人不許奏陳。”加號“答剌罕”,使子孫世襲其號;許兼三職署事。農曆12月,置龍翊衛,分領欽察衛士,以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兼都指揮使。元天曆三年(公元1329年)農曆1月,立都督府(農曆6月升為大都督府),統左、右欽察衛、龍翊衛及哈剌魯、東路蒙古二萬戶府和東路蒙古元帥府,亦命他兼統,並授御史大夫。於是軍、政、監察大權盡掌握在他手中。
元文宗即位時,曾宣布等長兄來到立即讓位,打敗上都集團後就派官員北迎和世剌。元天曆二年農曆1月,和世剌從西北來到和寧地區,嶺北諸王、舊臣爭先迎謁擁戴,於是不等與元文宗及其大臣見面就在和寧北即帝位,是為元明宗。農曆3月,元文宗命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奉皇帝璽往見元明宗;農曆4月,到達明宗駐地潔堅察罕(和寧北,本太宗春季行宮),獻上帝璽,元明宗命他仍為中書左丞相,封爵如故,並宣布“凡京師百官,朕弟所用者,並仍其舊”。 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奏請任命中書、樞密、御史台大臣,於是元明宗任命追隨他的舊臣哈八兒禿等為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並向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及新任大臣諭示了一系列政令;同時,立元文宗為皇太子。伯牙吾台·燕鐵木兒跟從元明宗南行,農曆8月1日,至旺兀察都(中都,今河北張北)。次日,元文宗從上都來迎,兄弟相見,宴諸王、大臣於行宮。8月6日,元明宗“暴崩”, 伯牙吾台·燕鐵木兒聲稱奉元明宗皇后之命,以皇帝寶授予元文宗,立即擁文宗“疾驅”還上都,途中“晝則率宿衛士以扈從,夜則躬擐甲冑繞幄殿巡護”,8月8日抵上都。8 月15日,元文宗再即帝位。元明宗之死,事有蹊蹺,皇后八不沙、子妥歡貼睦爾(元順帝,時已十歲)當時都在行宮,必知其情,朝野當亦有疑者,但八不沙於次年即被謀殺,妥歡貼睦爾被貶於高麗。直到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元順帝才公開頒詔揭露元文宗“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魯不花、也里牙、明里董阿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詔中沒有提伯牙吾台·燕鐵木兒,但在史籍《元史·燕鐵木兒傳》終則謂其“明宗之崩,實與逆謀”。胡粹中在《元史續編》終記載:“聞故老言:燕帖木兒奉上璽綬時,明宗從官有不為之禮者,燕帖木兒且怒且懼。既而帝暴崩,燕帖木兒聞哭聲,即奔入帳中,取寶璽,扶文宗上馬南馳。”可見他參與謀害明宗之事在元末廣為流傳,且合乎情理,當是事實。
元文宗再次即位後,更加倚重伯牙吾台·燕鐵木兒。詔追封其父祖王號;以伯牙吾台·燕鐵木兒既為右丞相,乃不置左丞相,使獨掌政務,詔告天下,謂其功勳卓著,“宜專獨運,以重秉鈞”,“凡號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諸王、公主、駙馬、近侍和所有官員都不得越過他奏事;命藝文監刊行其《世家》;命禮部尚書馬祖常撰碑文紀其功,賜題《太師太平王定策元勛之碑》,詔於紅橋南為其建生祠,樹紀功碑,並親祀其生祠;命於興聖宮西南側為其建居弟;詔以其子塔剌海為養子;此外還多次賞賜田地、鷹坊、金銀、宮女等。其弟撒敦授知樞密院事,子唐其勢宣徽使,並賜號“答剌罕”,一門權勢盛極,以致唐其勢揚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伯牙吾台·燕鐵木兒掌握大權後,“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讓中書省臣奏請賜給自己安豐等路封戶,龍慶州之園池、水磑、土田,嘉興、平江等處田地,占有了大量財富;取泰定帝後為夫人,先後娶宗室女達四十人,“後房充斥,至不能盡識”,“一宴或宰十三馬”,荒淫、奢侈至極。
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元文宗死,遺詔立明宗之子。為了便於控制朝政,伯牙吾台·燕鐵木兒乃立元明宗次子,年僅七歲的懿璘質班,農曆10月4日扶之即位,是為元寧宗。元寧宗僅做了四十三天皇帝就死了。於是元文宗之後臨朝,燕鐵木兒又與群臣議立元文宗之子燕帖古思。元文宗的皇后不同意,主張立元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妥歡貼睦爾時年十三歲,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被元文宗流放於高麗一海島中,第二年又被遷居靜江(今廣西桂林)。伯牙吾台·燕鐵木兒派人迎他入都,並親至良鄉迎接,陳述迎立之意,妥歡貼睦爾因年幼且畏懼,“一無所答”, 伯牙吾台·燕鐵木兒疑忌,深恐妥歡貼睦爾即位之後追究元明宗被害之事,所以遷延不立達六個月。在皇位空缺期間,一切軍國重事均決於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實際上已成皇帝之實。後伯牙吾台·燕鐵木兒以荒淫過度身死,妥歡貼睦爾才得於元至順四年農曆6月即皇帝位於上都,是為元順帝。伯牙吾台·燕鐵木兒雖死,但其家族勢力仍舊把持朝政。順帝以其弟撒敦、子唐其勢先後為中書左丞相。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農曆3月,又立其女玉里伯牙吾氏為皇后。同年農曆6月,均為右丞相伯顏所殺。農曆7月,又大興燕鐵木兒宗黨之獄,歷時數年。至此,伯牙吾台·燕鐵木兒家族在元朝政治舞台上消失,族人紛遷外逃。

伯牙吾台·撒敦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大都人(今北京)。著名元朝右丞相。其後裔在元末取伯牙吾台的伯字諧音改姓為柏氏,隱居廬州路肥東縣,今已演變為回族。

伯牙吾台·唐其勢

(公元?~1335年待考),蒙古族,伯牙吾台·燕鐵木兒之子;大都人(今北京)。著名元朝宰相。伯牙吾台·唐其勢是伯牙吾台·燕鐵木兒之子。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即位後,伯牙吾台·唐其勢任御史大夫,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拜中書左丞相,其妹伯牙吾氏立為皇后。當時伯顏以迎立元順帝為功,專權跋扈,伯牙吾台·唐其勢很忿怒地說:“天下本我家天下,伯顏何忍而位居我上。”農曆6月,伯牙吾台·唐其勢與其黨聯合謀叛,遂率勇士突入宮內,結果被伯顏所擒,伯牙吾台·唐其勢和皇后同被處死。

伯牙吾台·答納失里

(公元?—1335),順帝答納失里皇后,太師太平王燕鐵木兒之女。至順四年,立為後。元統二年,授冊寶,其冊文曰:“天之元統二氣,配莫厚於坤儀;月之道循右行,明周貞於乾曜。若昔帝王之宅後,居多輔相之世勛。蓋選德於亢宗,亦疇庸於先正。造周資任、姒之化,興漢表馬、鄧之功。咨爾皇后欽察氏,雍肅惠慈,謙裕靜淑。乃祖乃父,夙堅翼亮之心;於國於家,實獲修齊之助。朕纘丕圖之初載,親承太后之睿謨。眷我元臣,簡茲碩媛。相嚴禘而率典,奉慈極以愉顏。用彰禕翟之華,式著旗常之舊。令攝太尉某官授以玉冊寶章,命爾為皇后。備成嘉禮,宏賁太猷。於戲!嵩高生賢,予篤懷於良佐;《關雎》正始,爾勉嗣於徽音。永錫壽康,昭示悠久。”三年,後兄御史大夫唐其勢以謀逆誅,弟塔剌海走匿後宮,後以衣蔽之,因遷後出宮,丞相伯顏鴆後於開平民舍。

伯牙吾台·泰不花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大都人(今北京)。著名元朝禮部尚書、詩人、書法家。正書宗歐陽率更,亦有體格。後與方國珍戰於澄江,死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