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驛道,也稱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杭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驛道
- 又稱:官道
- 作用:交通
古驛道,也稱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杭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
古驛道,也稱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杭徽...
其中最完整的是赤橋至嶺頭(3公里)和上寮到攝頭(5公里)的古驛道,該石路系宋崇寧初建造,驛路上的上寮百丈岩下的石拱橋保存完好,為福州少見的大型古石拱橋。...
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是古代中國設定驛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
秦皇古驛道風景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西部井陘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總面積5平方公里,被稱為冀晉通衢之孔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皇古道是連線京、冀、晉、陝...
遺址位於夏張鎮景點南閣附近,露出地面的古驛道僅20餘米,其它部分被建築廢墟掩埋。古驛道用青石板鋪成,路面寬約3米,由於年代久遠,石板路中間車轍有很深的凹陷,最...
這條名為“大北嶺古驛道”的古道,位於福建省 福州市。它起於福州新店鎮象峰村(即秀峰路的終點),終點在宦溪鎮,主線路全長3.6公里,山道坡度較緩,因是古代學子...
獨松關及古驛道,地處蘇浙皖交界的安吉與杭州交接部獨松嶺。...... 獨松關和古驛道編輯 鎖定 獨松關及古驛道,地處蘇浙皖交界的安吉與杭州交接部獨松嶺。...
古之重要交通稱之為驛道,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員所走的路,或許可以說是古代的“國道”,在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渡驛道是先秦和漢唐時期由川黔入滇的石門道之一段。……全長約600公里,其中可渡關一段約10公里,寬2米左右。...
井陘古驛道,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的一個古驛道。1993年7月15日,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年代為秦一清[1]。2006年,中國國務院將之列入第...
嫩江古驛道,嫩江縣古稱墨爾根,自古就是邊疆進入內地的咽喉要道。《盛京通志》就曾說過其“南臨沃野,北負群山,山河襟帶,上下要樞。”境內水陸順暢,四通八達。...
梅關和古驛道(5張) 夫人廟:相傳,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奉詔開鑿梅嶺官道,工程十分艱巨,及至梅嶺頂上,岩石堅硬,白天鑿開,晚上又合攏過來,一直幹了七七四十...
高山坪古驛道位於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古驛道始建於明代洪武和萬曆年間,長三十餘公里,東起浦市鎮,西連湖南的鳳凰縣、乾州。於2011年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富民古驛道出處:據《富民縣誌》記載,元代昆明(時稱中慶路)至元大都(今北京)的驛道是沿富民、武定、會理、德昌等地達成都,再由成都到大都。...
【新昌天姥山古驛道】天姥山不僅以天神叫“姆媽”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稱。晉朝前為人跡罕至的莽地區,南朝謝靈運“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風光...
千歲衢古驛道原名洛啟坡,位於貴州省大方縣境大方城南20公里的阿東鉅...... 千歲衢古驛道原名洛啟坡,位於貴州省大方縣境大方城南20公里的阿東鉅 中文名 千歲衢古...
七星關古驛道沿關隘山勢蜿蜒盤旋,現存石階571級,有的石階從石崖鑿出,有的由青石鋪就。青石鋪就的石階長期人踐馬踏、霜浸雨蝕,光華浸潤。從石崖上鑿出的石階...
古驛道住宅樓棟位於武漢市江夏江夏其它,總計房屋1戶。...... 古驛道住宅樓棟位於武漢市江夏江夏其它,總計房屋1戶。樓盤名 古驛道住宅樓棟 [1] 別名 農業局宿舍...
閩粵通衢古驛道 位於江西石城縣城北廓頭街。廓頭街,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古街驛道長約700米,寬2至3米。順琴江水南北通向,分上、中、下三個街段。閩粵通衢...
秦漢驛道,又稱南方絲綢之路,在四川成都邛崍市平樂鎮騎龍山城隍崗,有一段長約兩公里的秦漢驛道遺址...
青階硯古驛道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橫山南麓,明初修建,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經此山道赴滇。...
井陘古驛道,位於石家莊市西部30公里的井陘縣上安鎮,史稱“燕晉通衢”,比羅馬古道還要早100多年。井陘縣地處太行山區,史稱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陘...
五條大路"。而所謂的西大路,就是指的萬梁古驛道。它從萬縣縣城西至西溪鋪,"又5公里至高梁鋪,又10公里至佛寺鋪,又10公里至三正鋪,又10公里至分水鋪,接梁平...
(一)走上古驛道 展開全部 創作背景 據該書編輯董秀玉回憶,該書的最初構想,是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