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驛道

古驛道

古驛道,也稱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杭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驛道
  • 又稱:官道
  • 作用:交通
基本解釋,皮翼嶺坑古驛道,來歷,黃帝祠宇,

基本解釋

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南陽-襄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
古驛道
古代官方驛道雲南驛在明朝和清朝時都是我國驛道系統中的重要咽喉要道,古代的驛道就是今天的國道,在古代又稱為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資並按統一國家標準修建的全國公路系統,雲南驛現在保存的1·7公里長的青石板路,就是當時的官道,按一丈左右的標準建成,可以保證兩匹馬相向而行,通行無阻。古代驛道主要用於中央政府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公文信息傳遞、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軍隊後勤補給和官員出差、調任與巡視。也是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進行政治上控制的重要手段。而驛站是沿驛道設立的負責官方接待、信息傳遞,道路管理和軍隊供給的機構。驛道和驛站合稱為驛傳系統,作用相當於今天的郵政電訊、政府招待所和兵站。驛是古代對行省區驛傳設定的稱呼。台、站則指在邊疆地區的驛傳設定。
作為清代驛傳系統主體的驛站,在功能上與以往各代的驛站有所不同。在以前,驛站並不同時具備文報傳遞、官員接待、物資運輸三項功能,清代的驛站則是集三項功能於一身。由於驛傳系統在對全國統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歷代都是由朝廷兵部直接進行管轄。
雲南驛在古代是我國驛道系統中的重要咽喉之地,所以雲南驛也是最早就有國道的地方。同時這條路又是著名的茶馬古道的一部分,而茶馬古道是一條民間運輸物資的重要商道,在古代,官道和商道在某些路段是重合在一起的,那時從昆明到大理就是驛道與茶馬古道重合為一條路線。因此古代這裡又是商業馬幫來往和貨物集散地。由於古代中央政府在此設立驛站,驛名為雲南驛,所以後來驛站名就成為了當地地名。這裡當時是昆明到大理驛道11站中的第8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驛站,它在清朝時是通往西藏、緬甸驛道的重要咽喉要地。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雲南時曾經在此住過。後來當地人把這個驛站稱為岑公祠,是因為清朝同治年間的雲貴總督岑毓英到此指揮鎮壓滇西杜文秀領導的回族起義,驛站中有一幢樓專供他居住,故得此名。
至清末古代的驛傳系統被現代的郵政體系所取代,驛站廢除。

皮翼嶺坑古驛道

進入皮翼嶺坑,一條被稱之為古驛道的山路就會呈現在遊客面前。驛道寬約五尺,鵝卵石砌面,依彎就曲,系石匠們精心鋪築而成。

來歷

這條古驛道究竟何人所築?如果說是黃帝當年所築,黃帝所處時代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古驛道尚能保持如此堅實、完整,似乎不太可能。如果說是後人所築,此後人又是何人呢?
據傳,這位後人就是唐代清官李陽冰。李陽冰乃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從叔,他所處的時代,恰逢安史之亂,唐代已從興盛走向衰落,特別是外藩入侵,藩邦割據的局面已經出現,這些情況,使李陽冰這位愛國的基層官吏感到憂心忡忡。李陽冰這個通曉歷史,他對打敗炎帝、擒殺 尤、統一神州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一向來十分崇敬,只要是有關記載黃帝史跡的書籍,他都要千方百計尋來閱讀,凡是傳說中黃帝到過的地方,他也都要想盡辦法前去考察和瞻仰一番。一日,他在書房中翻閱藏書,偶然發現在晉代郭 為《山海經》作注時,引三國?魏,張氏《土地誌》上所作的解釋:“東陽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雲黃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這引起了他的驚喜。因為此時(唐乾元二年,即公元758年)他已接到唐肅宗的任命,已被任命為縉雲縣令。
縉雲曾經轄於永康,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級擢升永康為麗州,縉雲才分置為麗州的屬邑。李陽冰得知黃帝曾游永康石城山的史載後,在赴縉雲就職前,就急急忙忙順路先到永康石城山尋覓、瞻仰黃帝的遺蹟、遺存。他到了石城山後,深深為石城山的帝王之氣、壯麗的山河景色及眾多的黃帝文化遺存所折服。但他在讚嘆不已的同時,也觀察到皮翼嶺坑通過黃帝行宮的道路由於年代久遠已被草木掩沒,一些路段已經殘缺不全。為了便於自己今後對黃帝文化的進一步研究和考察,也為了便於今後老百姓上石城山祭祀黃帝。李陽冰當即決定籌款修築一條從坑口至黃帝洞的驛道,並將驛道與永康去縉雲、麗水的古道貫通。說乾就乾,李陽冰利用自己縣令的身份,經與永康的地方官聯繫,動用縉雲、永康兩地的民力,在永康江采鵝卵石,整整用了近一年的時間,終於建成了這條古驛道。

黃帝祠宇

後來,為了紀念黃帝,李陽冰又在縉雲仙都黃帝升天處蓋了一座黃帝祠,親筆書寫了“黃帝祠宇”四個大字,被後人鐫刻在仙都鼎湖峰上,這四個字至今尚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