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是古代美石之泛稱,具有質地細膩、色澤濕潤、瑩和光潔、冬不冰手、夏無激感等優點,遂為世人所喜愛並逐步成為封建禮制的重要表征。一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玉
- 外文名:Ancientjade
- 第一條:正文
- 第二條:簡介
- 第三條:玉經
簡介,鑑賞要點,玉經,鑑定六法,八怕,鑑定八察,術語,盤玉,揭秘陷阱,識別仿製,飾紋鑑別,
簡介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出土,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我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歷了七千餘年的發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紐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中國人對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被譽為華夏文明第一塊奠基石的高古玉,有著高深莫測的神秘色彩。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而玉的溫潤色澤象徵仁慈,堅硬質地象徵智慧,不傷人的稜角表示公平正義。民間相信玉能護身、驅邪,代表著正氣和靈性。對於古玉,可以工精、質優、色巧、形奇為標準進行收藏。一般說來,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玉材、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細;而舊玉的鑑定,則要識別玉器的製作時代、歷史上的作用和占有者的身份等等。古玉一般刀法比較精美,紋飾比較古樸,鑑賞古玉,更應重視的是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們對玉均情有獨鍾,中國在各個時期都遺存有一批極富時代特徵及歷史研究價值的代表性器物,大體上有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銅器、戰漢漆器、隋唐金銀器、宋明清瓷器,這些器物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各領風騷,卻沒有一種能像玉器那樣經久不衰,長期受到民眾如此的寵愛,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鑑賞要點
中國人歷來對美玉寵愛有加,僅從姓氏上看,大凡王字偏旁的字都是各種美玉,估計這類字少說數十,多則上百,可見人們對美玉是多么的鐘愛。至於詩歌中謳歌美玉的那就數不勝數了,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比擬美麗的;也有“鐘鼓饌玉不足貴”,顯示富貴的,當然還有“守身如玉”,寓意貞潔的,不一而足。
美玉可以把玩欣賞,收藏美玉也是國人最樂意的,家有美玉極其普遍。有朋友以脖子說事,八九十年代流行掛金項鍊,二十一世紀流行掛玉器。有些愛玉者,不僅脖子上掛著玉牌,手腕上套著玉珠,連皮帶上也叮叮噹噹繫著玉器掛件。
中國人收藏美玉歷史悠久,從挖掘的古時墓葬可見一斑。歷來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當年卞和抱著那塊和氏璧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並不是為了以欺君之罪被砍掉的雙腳,而是為了無人識玉而悲哀。之後,區區一塊和氏璧竟然可以等價交換十五座城市,竊以為那句價值連城出典也就出在這塊寶玉上。
說到包漿,某地看到一個古玩販子從牛屁股里挖出一塊和田玉,包漿渾厚,宛若隔世。那朋友說,造假者把牛屁股開刀,把新玉放進去,然後縫上,老牛耕地,經常摩擦,包漿加速形成,用這種方法一年等於一千年。至於其它坊間傳說的手法則更多了,如用鹽酸、油鍋里煮等等,讓人聽了匪夷所思。
古玉斷代吃不準,這種專業知識只可能極少數人掌握,俗稱掌眼的,也就是博物館幾個玉器專家能夠把握。常人連真品都未把玩,不可能辨別真偽。因此,在收藏界就有買古玉不如買新玉一說。
吃不準新老美玉,乾脆就買新的,再說新的總比舊的便宜,這是大多數收藏者的玩玉觀。即使新玉,只要工藝精湛,玉料上乘,仍然大有收藏價值,市面上那些高仿的玉器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鐘愛。
當然,科技在不斷發展,在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玉器時,不如買些上等的和田玉,奇貨可居,或待價而沽。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珍貴美玉,有人認為,價格只會漲不會跌的。因此又有了買新還不如買料一說。
玉經
第一章
玉者,石之美也。至美,唯和田玉。玉不琢不成器,玉乃自然之造化,工乃人文之精華,工玉結合,謂之玉器。器有大小美醜之分,亦有巫神王民之別。八千年浩瀚歷史,九萬里廣闊天地,華夏子孫,千秋萬代,無不與玉息息相關,故有“玉魂”之說也。
第二章
玉有靈性,非附會也。玉質溫潤,觸之如嬰兒肌膚,瞬間引起人的共鳴;玉色和暢,觀之如靜雅美人,頓時令人血脈噴張;玉聲悅耳,聽之如天籟之音,立即讓你渾身舒暢。此等天賜神物,與人竟是如此和諧合拍,能不讓人在把玩之餘概嘆其通靈神授矣。
第三章
玉為王,白玉為皇,反映的是人性貪婪。玉生自然,本無王民之別。之所以為王所用,是因為王權至上,凡有稀罕之物,皆獨攬享用。又因玉石資源匱乏,采之不易,雕琢亦難,成器成本之高,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故上古玉器皆為王器,是物權支配之結果也。
第四章
人道“玉有文化之分”,實則本末倒置。玉乃自然神物,唯有種類之別,豈能知曉文化。故文化乃人附加其上,玉成了人類文化之載體。人是主動附加,玉是被動接受。故所謂“玉文化”,其實與玉無關。文化是人類的,玉是自然的,玉文化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偶合,而不是自然對人類文明的反映。
第五章
玉選人,實屬偶然;人選玉,則為必然。人生於世,孤獨至極。茫茫宇宙,獨我人類生於地球,無奈之下,只得與自然為友。名為和諧相處,實則為自己尋找慰藉。故玉與人結緣乃人類情感之需而非玉所求也。
第六章
玉用於巫,是對神的敬畏;玉用於王,是王權淫威的結果。古人刻符求神,後人謂巫玉;古人賦型於禮,後人謂禮玉。可見,玉的稱謂因用途而變也。
第七章
知榮辱而後做人,知好壞而後玩玉。古玉收藏不以數量論高低,唯求精品至上。何謂精品?質好精品乎?沁好精品乎?型好精品乎?工好精品乎?題材好精品乎?誠然,居其一可為精品。但能在精品之上,求稀,求美,能破歷史記錄,能填歷史空白,此等稀罕之物雖一件足敵萬件也。
第八章
古玉市場,滿目瘡痍。醒者笑醉者,醉者笑醒者,醒醉各自樂,黑白共乾坤。何時醉者醒?何時黑白分?但原有其時,玉界放光明。
第九章
網路論玉,始於漢龍,玉界高人多出其中也;其後雅昌,興盛一時,因管理者缺乏胸襟氣度,目光短淺,終至破落;如今,盛世人氣尚可,但以逐利為重,古玉知識難以普及,久而久之,勢必以訛傳訛,新人入正道者寥寥矣。
第十章
天使與魔鬼僅一步之遙,古玉辯真假唯眼力而已。眼力不到者,以真為假,以假為真,乃是常事。本來也無可厚非,怕只怕眼力不濟卻不自知。眼力差者往往草木皆兵,唯以自己的認知範圍看世界,諸不知世界何其大矣。
第十一章
美玉養人不無道理,悅目、悅心、悅耳、悅膚,悅神,五悅齊至,音樂可比乎?舞蹈可比乎?珍餚美味可比乎?或短暫可比,然能持久乎?
第十二章
自古崇尚白玉未可信也。以公元紀年為限,前三千年白玉甚少,後兩千年白玉占比亦無優勢。今人喜白玉,曰“白玉為皇”,實屬附會也。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災至,玉碎人全,迷信也。即便如此,也屬巧合。玉能辟邪,實則與暗示有關。正向暗示,不遜良藥。人活一口氣,地活一張皮,所謂“氣”,除卻活命之氣外,更重要的是正直、進取、勇往直前之“正氣”。美玉就是“人活一口氣”的助氧劑。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古人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乃通靈之物,得之,養之,愛之、信之,久而久之,玉因人而潤澤,人因玉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回首細想,方明白她在精心呵護你的心靈,默默感化你的人格,此時,你才覺得終身離不開她了。
第十八章
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人玉合一,相愛相依。到此境界,縱有山珍海味不足以迷醉,縱有仙丹妙藥不足以艷羨。此時,你會感嘆,人生得一美玉足矣。
第十九章
古玉天生貴族血統。玩古玉你在感嘆“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餘,你已不知不覺間和這些王公貴族平起平坐。不僅如此,這些王公貴族之玩物,通過時光隧道出現在你的面前時,又多了上天賜予的一份厚禮—美麗的沁色。此時的你,豈能是王公貴族可比。
第二十章
古玉可護身、辟邪、延年益壽,並非迷信,實乃良性互動之結果也。人將願望、圖騰、吉祥圖案賦型或刻圖於玉,其伴隨人左右時,良好的暗示作用起到安神、定心、鎮靜等作用,加之“古玉顯靈”的傳說,使這種作用得到有效放大。心定則少禍,神定則安康、鎮靜則諸事順遂。
第二十一章
古人治玉善於用線,尤以商周見長;至春秋一變,至東漢又一變也。戰漢雖歷期間,卻風格突變,改重線而重型。漢末型線並重,線條細且流暢,謂遊絲描。其後千餘年,線條已不占主導地位。
第二十二章
玉器的演變,簡言之,一為工變,一為形變。工變的背後是經濟基礎,形變的背後是上層建築。工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形變則是統治者的意志要求和社會意識的自然流露。或為巫,或為禮,或為炫耀,或為實用,玉器承載了厚重的文化要素和時人審美觀念。
第二十三章
知玉乎?知和田玉乎?知商周戰漢用何玉乎?知今人偽古玉之用料乎?不知,何以玩?何以藏?何以知真假?感覺乎?經驗乎?唯心之最也。以此可論玉乎?可教人乎?可以專家自居乎?
第二十四章
今人勢利,以玉質論取捨,實乃目光短淺也。若古玉唯和田是取,則戰漢以前十之七八將被遺棄;若和田唯白玉是取,又去古玉總數十之七八也。故古玉收藏首重玉材論愧對祖宗,有罪於子孫也。是以祖宗遺產,一珠一管不可棄也。
第二十五章
學玉如悟道,不在道本身,而在道之外也。故教你學工,小技也;教你認玉,小技也;教你辨識古玉之表象,小技也。技本有高低,若悟性不夠,則學成難也。所謂悟性,即為道也,先知道而後學技,易成正果也。
第二十六章
只道是皇家工藝,殊不知天壤之別。同為漢玉,曾侯乙玉用料之精,工藝難度之大,蓋天下莫能比也;南越王玉藝術水準之高,天下矚目;中山國的玉座屏,瑰麗神奇,到了極點。可見,王室用玉並非皇家玉工統一製作,而是王侯割據自成一體。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玉之發現,源自於對美的感知與認識;玉器之產生,源自於對美的創造與再現。美是貫穿玉器發展史的主線。故玉器收藏,首先需要關注的是美,需要理解的是美。理解了美就理解了古人,理解了那段歷史。
第三十章
古玉有七美,精光內蘊之美,肌膚相親之美,吉祥寓意之美,盤變通靈之美,材堅沁變之美、工巧型致之美,稀有奇特之美。古玉有四可四不可,可遇而不可求,可親而不可辱,可讀而不可問,可市而不可欺。概玉緣玉德之所故也。
第三十一章
玉有千百種,工有千百種,型有千百種,紋有千百種,沁有千百種,千百種組合,無數種結果,辨之何易?概“神仙難斷寸玉”之所故也。固然如此,尚有規律可循。最難者乃在於人也,人有千百種,素質各不同,面對古玉之千百種組合,得真諦者能有幾人矣。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古玉藏家乎?古玉鑑定家乎?古玉理論家乎?何以衡之?頭銜乎?專家認可乎?百姓認可乎?非也。認可者,古玉也。無論其多大頭銜,無論其名聲多大,倘若所藏所玩多為贗品或真贗不分,其頭銜何用?其名聲何用?或可忽悠一時,終將在歷史中成為笑料。正所謂“人鑒玉三分準,玉鑒人百分百”也。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古玉鑑定,不可以料斷,不可以工斷,不可以沁斷,不可以紋斷,不可以型斷。型料工沁紋,需綜合考慮。即便如此,尚需三思。固然玉非因人而異,實乃人之鑑玉水平有別也。
第三十六章
古玉鑑定,不可以武斷,不可以臆斷,不可以故事斷,不可以一眼斷,不可以不上手斷,蓋古玉之狀態千差萬別,世人能識之掛一漏萬也。武斷勢必犯錯,臆斷則無根據,故事斷實在荒唐,一眼斷非玉聖不可為也,不上手斷僅可參考而已。
第三十七章
古玉鑑定,需用美學之眼光,哲學之態度,政治經濟學之觀點;需知歷史之脈絡,地理之概念,人文發展之背景。知古通今,博學多才,方才遊刃有餘。最主要的一點,需有玉之美德,方能得之,識之。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玉互賞,共性之所同也。
第三十八章
古玉鑑定,須以虔誠之心,敏銳之目,兼聽之耳,慎言之口,辯證之思維,方能為之。心不誠則目虛,目不銳則腦渾,不兼聽則將黑白顛倒,不慎言則可能斷真為假、斷假為真。其中,最重要的是辨證思維,不能辯證,則如坐井觀天。總是把沒有見過的,或是出土古玉沒有的統而否之。諸不知,即便是出土古玉也是花樣百出、不斷翻新也。
第三十九章
古玉鑑定,須有好玉之德,薄財之心,通古之才,容人之量。不好玉則神不聚,不薄財則心不寧,不通古則無鑒玉之識,不容人則意亂情迷。故古玉乃至潔聖物,來不得半點邪念。今有所謂專家,左手點錢,右手看玉,欲開證書,動輒千元,其德何在?其心何寧?其才未必通古,其量怎堪容人?斯如是,何謂專家哉?!
第四十章
人玩玉乎? 玉玩人乎?人玩人乎?誠然,今日玉界兼而有之。得真,識真,玩真,謂“人玩玉”;得贗品,以為真,玩之,謂“玉玩人”;不識玉,以專家自居,誤人子弟者;或識玉而惡意忽悠,顛倒黑白,指鹿為馬者則是“人玩人”也。其何之類,凡涉玉者,皆當時時自省也。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玩玉,需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方能愛之;出乎其外,方能觀之。今有同好,玉藏洋洋大觀,頗有天下捨我其誰之氣勢。初觀之,震撼;再觀之,尤為震撼;三觀四觀之後,喔聲釋然,原來是藥啊。故古玉玩家須當警醒,良玉不可多得,多得必先多思,多思或可幡然有悟也。
第四十三章
玉有真偽,德有正邪。真玉正德,偽玉邪德。吾輩當至尚正德,方不違玉人之志也。倘以德真玉之誠德偽玉,其德正乎?其品正乎?其行將混淆是非,固然博人一時之歡,然將己置於似品非品,似德非德之境地也。
第四十四章
論壇紛爭,皆為利益故。多以私利,建小圈,忘大義,全然不顧玉德,指真為假,顛倒黑白。凡入我圈中者,珉石皆是美玉;凡格格不入者,美玉亦是垃圾。故常見論壇如菜市,人聲鼎沸,雞飛狗跳,名為論玉,實則爭利。固然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因此而罷黜論壇。論壇之風格與掌門之德性有關也。倘若在此學玉,不能僅用眼學,更以腦學為重。
第四十五章
古玉界混亂,源自官方。本當最具公信力之專家團體,多為私利而行為不檢,四處鑑定而不能固守職業道德,信口胡言,信手胡寫。當百姓意識被愚弄之時,公信力瞬間坍塌。於是乎,各路妖魔鬼怪打著“研究機構”、“大學教授”、“考古研究所”等各種旗號招搖撞騙,且多是“南郭先生”,致本來已經混亂之古玉界更加混亂。好在覺醒者越來越多,這當是古玉界未來之希望
第四十六章
玉人當日作三省,吾痴乎?日作三問,吾邪乎?痴者不識玉猶可救,倘若不自識,亦不識人,並因此而自誤或者誤人者,最可懼也。今日玉界,此類人何其多哉!邪者,識玉則洋裝不知,識人則故意糊塗,或因事不關己,或有不良居心,或顧忌顏面關係,一幅阿哈面孔,雖無蛇蠍心腸,則已是古玉罪人矣。
第四十七章
古玉難辨,尚有法可辨;人心不一,乃大患也。今日玉界混亂,非無鑒玉之妙法,實乃掌握話語權之官方不作為。作為者,當以去偽存真為要旨,精確制定綱領性檔案,把握輿論導向,統一思想,步調一致,珍惜祖宗留下之任何遺產,哪怕是一珠一管。而後,分領域,分等級,探討之,研究之,方能繁而不亂,有效推進。
第四十八章
井底之蛙謂飛鳥曰:天何其小,爾能飛乎?鳥謂蛙曰:不知天之大,乃爾坐井觀天之故也。玉人亦是如此,若無飛鳥之志,若無飛鳥之技,怎知天之大?怎知飛之樂?故如井蛙者,切莫以已所見而妄言對錯。對錯不在你我,而在乎眼界,在乎心胸。孰對孰錯?問別人,何不先問自己矣?!
第四十九章
贗品者,物之廢品,騙之誘餌,道德淪喪之工具也。今日玉界掌話語權者,竟有“古玉不打假”、“過百年也是古董”、“帶動社會產業”之言論。諸不知,其言謬之極,其位愧之極,其害危之極。贗品泛濫之後果,乃是對社會資源之浪費,收藏者智慧之侮辱,祖宗遺產之褻瀆,亦是對子孫後代之犯罪矣。
第五十章
玉人多以“眾人皆醉我獨醒”自慰。諸不知,此語亦多是醉者所言。孔子可謂聖人,尚有不醒之處,況我等凡夫俗子乎?故古玉玩家當時時警醒,而非獨醒。警醒則有謙遜之心,求證之心,否我之心;獨醒則有孤傲之心,固執之心,自以為是之心。二者雖僅有一字之別,其結果則迥然不同矣。
第五十一章
正德不興,邪德生矣!正德不爭,邪德興矣!因正德居要位者,熟視而無睹,致邪德居要位者,興風又作浪。正德之空間,因力之單薄而狹小,因爭之不力而萎縮,致邪德氣焰之囂張,成歷史之最之“輝煌”。固然如此,亦不可懼。因邪不勝正,乃不破之真理。故正德之發揚光大,當指日可期也。
第五十二章
玉者,石之美也;石之美者,未必是玉。玉之概念,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從古至今,尚未有公認之定義。玉之初,概念籠統,未予細分,凡石之美者,皆為玉也;而後,見多識廣,始分其類。今已難究其源,故不必苛求定論。余以為,古玉者,當不分產地,除如瑪瑙、水晶、綠松石等有明確定義者,皆為玉也。
第五十三章
新玉之魅,在其美,在其堅,在其溫潤,在其可琢可磨,在其可雕可刻。古玉之魅,擁新玉之所有,擁新玉之所無。所無者,數量之稀有也,歷史信息之厚重也,文化要素之遺留也,美麗沁色之多變也。故古玉玩家,可與古人對話,可與天地溝通,其精神之富有,其胸懷之博大,非常人所能比也。
第五十四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時間愈久,玩味愈濃。就古玉分期而言,明清遜於中古,中古又遜於高古。明清玉,寡淡如水,銅臭十足;中古玉,品之有味,玩之有興,藏之則會因玉而貴;高古玉,則如皇家公主,身份貴不可言,得之靠奇緣,品之如讀史書經典,伴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第五十五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魂,魅在其魄。其型,其工,其質,其沁,其飾,成其外表,涵其精魂。可讀,可品。其五德之要義,六器之聖禮,祈福之圖騰,成其氣魄。潛移人之惡德而向好,默化人之邪念而向善。佩之,如有師教,如有佛佑。蓋世間萬物能有古玉之德者少矣!
第五十六章
古人之“首德次符”乃就新玉而言。今人借古人之言,論古玉收藏,豈非荒唐哉?今之古玉,雖為古之新玉,然經歲月滄桑之變,已全然不同。其德之涵,符之義,已與古人之本意相去甚遠矣!切不可信手拈來,奉為真理。古玉之德,增歷史信息;古玉之符,增歲月見證。二者意義已超玉之本身。故論古玉,不可枉論德浮之首次。
第五十七章
知其真而後讀之;知其美而後賞之;知其性而後護之;知其德而後品之。讀其真,辨識得以提高;賞其美,情操得以陶冶;護其性方知責任重大;品其德,乃使人生境界得以升華。故古玉收藏當以此為要義也。
第五十八章
玉在人手,玉是過客;人在玉河,人是過客。過客之玉毀於人手,乃玉之不幸;過客之人毀過客之玉,則為千古罪人。古玉不惜永恆之身與爾相遇,本是千古奇緣,非人人盡享也。若能珍惜之,欣賞之,定會得益於玉,德貴人生;若漠視之,毀滅之,雖是無心,亦將平添無可救贖之罪過矣!
第五十九章
古玉之緣,緣在於遇,緣在於盤,緣在於思,緣在於愛,緣在於痴。遇、盤、思、愛、痴,循序漸進,次第而深厚。遇之,乃修之緣;盤之,乃體之緣;思之,乃智之緣;愛之,乃情之緣;痴之,乃德之緣。古玉之魂,當以德先。因玉而德,乃古玉收藏之最高境界也。
第六十章
輯要點太難,取共性不易,乃古玉難辨之主因。而要點、共性之把握,非具一定功力者不可為也。尤其是以料斷玉,荒謬至極。時下玉人常以“青海玉”說事,諸不知古玉中類青海玉者多矣!故鑑別古玉無捷徑可走,須對型、料、工、沁、紋深入研究,綜合把握,方可定論。
第六十一章
宣其難,方有高技現;宣其難,方有玉痴出;宣其難,方能以誠待玉;宣其難,方能謹語慎言;宣其難,方能不沒古玉真品;宣其難,方能讓天下古玉贗品無所遁形。辨古玉之難,不在其道,不在其技,在乎心性之間也。人心不沽,好財忘義,焉能誠矣,焉能痴矣,焉能辨其真贗矣!
第六十二章
器出於心,“自然”得也;匠心獨運,“美器”出也。為牟暴利而仿古,其心必歪,其念必邪,其所出之器,儘管刻意模仿,終究型呆工滯,缺乏自然之美。故古玉贗品,能仿真品之型,卻不能得其靈魂;能仿真品工藝,卻不能得其神韻。蓋因心術不正之所故矣。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古玉之沁,神秘莫測。劉大同之《古玉辯》,歷數沁色種類,實屬徒勞。爾能想到者必有,更有諸多沁色,出人意料,幻化無窮,非言語所能盡述也。受沁之原,一類如同染布,外物之色滲入玉體,致玉色有變;一類如同瓜熟變色,初始淺薄,日久深厚,色變種類因時而異,因地而異,蓋為內外之因相互作用之故也。
第六十五章
“有沁必有沁門”一說,實乃訛傳。此說流行,易使好古者誤入歧途。以沁門辨古玉,當下贗品合章法者甚多,而古玉真品循沁門而沁者相對少數。古玉之沁,並非皆是“物理現象”,焉能以“沁門說 ”統而概之。或有作偽者宣揚此說,混淆視聽,以行欺騙之實,故不可不防也。
第六十六章
古玉之美,貴在有沁。沁乃自然之恩賜,亦是歲月之見證。淺薄深厚之間,總是讓人意外連連;濃凝淡勻之下,又仿佛在訴說著千百年恩怨。玩古不玩沁,猶如雨過天晴無彩虹,雖給人以清新,卻少了絢麗與驚喜。切莫以沁玉為病玉,無沁才真正地惱人。
第六十七章
古玉受沁之過程,乃動態發展之過程。環境、溫度、濕度、外圍物質無不因時而變。百年,五百年,一千年,雖玉不位移,受沁狀態卻截然不同。劉大同之《古玉辨》以及當今玉界觀點,無不局限於靜態。動態過程以靜態觀之,必然會生許多謬誤。譬如,石灰沁,可致黃色,可致肉色,可致紅色,可致褐色,可致黑色,亦可使諸色匯集,蓋與時間長短、玉器密度高低、玉器陰陽各面小環境有關,而今世人僅知“孩兒面”而已!
第六十八章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氣,氣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靈氣,借時光之醞釀,自然而生,光氣活現,神韻非常。凡古玉真品,可無沁色之表象,但不可無光氣神之靈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紋,但難仿其沁;能仿其沁,卻不能與光氣神達到統一。故古玉鑑定,能看型料工紋者乃是初學;能看沁色者可謂高手;能將光氣神爛熟於心者方為高人也。
第六十九章
黑漆古未必是水銀沁。水銀無色而有毒,遇人骨可致黑色,乃中毒之表現。水銀之於玉器,未必能融,未必能通,未必亦如人骨中毒而變色。古墓葬用水銀者多,而黑漆古卻難見其例,豈不怪哉?古人所言,雖有其據,蓋以人骨變黑而推之,故言黑漆古即為水銀沁需待考證也。
第七十章
古玉鑑定之技法,不可盡宣之。宣之,即有人仿;人仿之,此技法已無大用矣。凡玩古玉不得其法者,皆以人人盡知之技法為用,自然亦易為他人刀下之魚肉,任人宰割卻渾然不知。若將古玉鑑定之技法分為二十二條,公用占十條,能熟者,入門者也;私密占六條,能用者,高手也;絕密占六條,能知者,高人也。
第七十一章
出身決定眼界,眼界決定心胸,心胸決定氣度。古玉收藏群體大多出身寒微。名為收藏,實則為營生謀計。買賣之間僅以薄利多銷著眼,此乃明清古玉盛行之主因。而對古玉精品、美品卻不敢問津。即使偶遇,也不敢相信,致使古玉之路越走越窄。故欲出此困境,需要的是眼界、心胸、氣度,除此別無良策。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古玉面前,若言貴賤,當貴在有知,貴在有識,貴在有誠,貴在有愛,貴在求真務實,貴在因玉而德;而非貴在有權,貴在有勢,貴在有錢,貴在享有資源而不用,貴在浪得虛名而不愛。唯知真說假,知假說真,忽悠天下者,至賤也。
第七十四章
古玉乃具靈性之聖物,人玉相通,非因最愛而得真諦。與人相融者,趣味相投也;與玉相通,需歷練自身,具五德,方能心有靈犀。自謂最愛者,若無一德,終將徒耗心智財力而置身門外。置身門外者,不識真玉,或可蒙蔽一時;不識真人,雖長命百歲,則無緣入門矣!
第七十五章
初學學技,中學學道,大學悟道。不知技,無以學道;不知道無以悟道。學技者不知道之用而笑道;學道者方知技之用唯皮毛而已;學道者不知悟道之艱辛,及至悟道時方知悟道之苦旅。學技者大罵學道乃騙局,學道者方知被騙多是學技不精者。及至悟道,已無人能騙,更無心騙人,蓋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
第七十六章
玉之道,非常道,發乎自然,存乎內心,現於德操,形於玩玉之人。故道有深淺,德有正邪,修行造化,因人而異,不可強求其類,唯順其自然而已。然道可修,德可養。若以正道而進,必能育人正德。正德所至,方能寵辱不驚,從容淡定,少了憤世嫉俗,換得了淡雅人生。其得,勝於名,勝於利,何樂而不為也。
第七十七章
古玉盤變之過程,猶如與古人對話,與歲月交流。盤磨之間,忽見鳳凰涅磐,煥發迷人風采;對視之下,恰似千百年前之美人復活轉世,粲然一笑,華麗轉身。那一刻,可謂是魂盪九州,心如電擊。此乃古玉報恩之舉,亦是人世間萬物無法替代之享受。是天地恩賜,人間大福,唯爾獨享,何其幸哉!
第七十八章
古玉乃萬寶之首,非鑽石、翡翠、紅藍寶石可比矣!若論其稀,古玉可比之;若論其美,古玉可比之;而古玉之內涵,古玉之靈性則遠勝其上。世人不敢追捧,蓋因法度拘泥;世人不識其尊貴,蓋因宣傳不足,認知錯位。而“李鬼”多於“李逵”之現實,更讓人敬而遠之。然古玉之出路雖漫漫而非遙遙無期,世人趨之若婺之日已不遠也。
第七十九章
曠世之中,唯古玉空靈奇幻。雖不見車馬舟楫,卻聽得古人喧囂;雖不著隻字片語,卻讀得祖輩心音。把玩摩挲之下,猶如靜雅美人在與你喃喃細語,縱有哀愁勞頓,也在一瞬間消失殆盡。品讀留連之間,恰似佛傳經典,雖不能盡解禪意,卻早已物我兩忘,感激涕零。盛衰榮枯,萬象變遷,只一塊古玉,便將古人之遭遇,滄桑之巨變,展現在今人面前。感慨由此生,縈懷如流雲,令人慾罷卻不能。
第八十章
漢人崇蟬,世人不解其意。或喻高潔,或喻再生。仔細想來,人生與苦蟬無異。生於北土,蛻於南枝,四處飄零,不能自持。生來攀高枝,逝去伴糟泥。縱有萬樹繁花,到頭來屬於自己的只是一杯黃土。人生與蟬何相似,黃泉路上相憐遲。因恨口中含,蓋悔醒悟遲。
第八十一章
古玉聖潔。厄則不改其志,辱則不變其德。因凡而聖,因聖而凡,和光同塵,與俗俱化。雖無佛之相,卻有佛之德。於無聲處彰君子之德,移小人之惡;於有形處顯祖輩之賢能,化忘本之罪責。救贖蒼生,教化國民。古玉之功,可謂大矣!
鑑定六法
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工具工藝及砂袋、沙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鑑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
氧化鑑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侵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侵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
用酸類物質侵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侵蝕,蝕孔、蝕斑明顯,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凝結物鑑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藝術水平鑑定
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譬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沁色鑑定
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雷射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氣味鑑定
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和剛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八怕
怕油
出土古玉怕有異味之油如機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臉上汗油,因為生坑之玉表面還有熟。較熟之玉最好不要用玉擦臉上汗油,因為汗油會堵塞玉肌,不利於出土古玉吐灰恢復。
怕腥
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氣、盤燙髮熱使出土古玉新陳代謝,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會吸收,這樣會影響玉的氣味。
怕污
出土古玉的本身玉的肌理有土中侵入的“污泥濁水”,靠人盤玩使玉吐灰,如再遇污泥濁水會延長盤玉,使玉恢復脫胎的時間,出土古玉中的污泥濁水已演變為微量元素不但不會給人帶來不利反而會使人吸入本身缺少的某元素 。
怕冷水
出土古玉靠人氣汗水、靠盤玩摩擦發燙生熱吐灰,如遇冷水玉肌會緊閉 ,會影響吐灰,會影響出土古玉恢復變熟復原脫胎。
怕冰
出土古玉怕冷水更怕冰,冷水使出土古玉受傷,冰會使出土古玉受傷,使古玉玉質開裂,影響出土古玉的質量。
怕火
出土古玉受土中自然地火蒸燒玉會變白,這是長期土中地火慢慢蒸燒而成的。如出土古玉遇明火玉會變白帶黑,這會使古玉受傷,又給一塊真正的出土古玉帶來偽造地火的假成份。
怕墜地
玉墜地要裂要碎,出土古玉生坑時玉質松,墜地更易碎,出土古玉難得,難得的出土古玉也最怕墜地。
怕化學物
化學元素多種多樣,地下土中的自然的固有的物質和化學元素可使出土古玉產生色沁,而市場上的化學晶會使玉腐爛、變色、變形和發生異味。
鑑定八察
織物纖維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體上,或者包裹於織物中。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壓力下,纖維及顏料脫落,牢牢地黏附於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鏡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見紅、藍、綠等顏色的織物纖維,經緯分明。
昆蟲蟲卵殘體
多在古玉的縫隙中。
水漬
在地質及大氣條件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細的潛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動,浸潤、侵蝕著玉的表面,形成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
植物根莖印痕
某些植物根莖有無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陳代謝而分解的酸性物質可以對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蝕,所以能夠看到有清晰疊壓關係的根須狀印痕。
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習俗,燒過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著和滲入,呈點、面分布,往往很深入,無法消去。
驅邪礦物殘留
自然界的一些礦物有殺菌、驅蟲、防腐的作用,古人以為它們有驅妖辟邪的功效,將它們置於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鐵礦、硃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離子由表及里漸進、深入地滲入玉器內部,顏色絢爛奪目。考古發現,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審美的需要,將石灰岩製成的珠子染成紅色。我國戰國和漢代的大型墓葬中,經常有大量的硃砂以及被硃砂染得鮮紅的玉器,如越王墓。
縫隙孔洞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矽類和碳酸鈣類礦物存在,它們可以以液態或者以固態的礫石形式存在並運動著,在空隙里聚集、矽結、板結,堅韌無比,即使是隨水流進入空隙里的一塊小石子也難以剔出。
鑽痕
鑽具出現以來,鑽頭基本是圓錐或菱形形狀。由於是人力,所以壓力小、鑽速慢、非勻速、進尺慢,鑽痕表現為往復、相對平行的運動態勢,出現不甚均勻的旋紋。而現代螺旋紋鑽具因高速、勻速旋轉則不會出現平行的鑽痕。新石器時代以石治石時期,其鑽痕與古代使用金屬鑽具的鑽痕,有相似特徵。
總之,鑑定和評估古玉,既需要細微觀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觀,更要把握本質和整體的真實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個細微處假的可能性,進而歸納、演繹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思考和判斷,才能獲得最大的真實性。
術語
開門
形容絕真無疑之古玉。無論沁色、雕工、包漿等均堪稱一流。觀者往往嘖嘖稱奇又故作大驚失色狀曰:“開門!開門!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進獻乾隆皇帝,必得賞黃馬褂一襲!”
洋油和雞油
和田玉的白玉和黃玉撲克古以來即為玉之極品,王逸《玉論》中有“黃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記載。黃玉大致可分為粟子黃、雞油黃和秋葵黃幾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截肪”二字民間稱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對黃玉已不作痴心妄想,於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或求售高價、或炫耀吹噓,都是掩耳盜鈴的行徑。
粗大明
許多收藏者認為明代的玉器製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實不然,就像“漢八刀”並不代表漢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樣,“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獷風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確實細膩精巧,但卻沒有一位像明朝陸子岡那樣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師。沒有明代玉雕工藝的奠基,怎能憑空出現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雞骨白
古玉在鹼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礬白色。石灰沁有輕重不同,於是古人按色調將其分為魚肚白、雞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鹼之分,只認為是“地火”所致,於是仿造雞骨白時,便用火燒玉,這在民國時期是很成功的。當代製作雞骨白就先進多了,可以用電焊、微波滬,所以作偽者往往牟獲暴利。至於以後是否會用等離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來。
老玉掛紅
這裡的“紅”其實特指血沁,但古玉有無血沁歷來爭論頗激。依筆者推測,人死入土後血凝肉腐,如何會浸入玉 造成古玉帶有紅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硃砂(辰砂)沁、鐵沁或者仔兒玉固有的紅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魚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細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視聽。
滿堂富貴
商代的玉器銘文和甲骨文類似,例如“盧方皆入戈五”。漢代玉器銘款主要有剛卯、印璽和刻有製作時間甚至製作者姓名的玉劍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時才有大量的銘文玉器湧入世俗——從御製詩到吉祥話,嬰兒的長命鎖上也減地浮雕出“福祿禎祥”的祈語。曾有人拿一件刻有“滿堂富貴”的西周玉琮讓我看,我說必偽無疑。
傳世玉
一般來講,經過三代 以上遺傳的玉器,既可稱為傳世玉。
出土玉
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遺址、領海內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稱為出土玉。
做舊
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現舊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個時代。作舊手法有多種多樣,大致有化學藥劑浸蝕法、火燒、水煮加熱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黃土
用豬血和黃土成泥盛於大缸中,然後將玉器埋於其內,日久則玉上既有土咬黃土銹血沁等痕跡。
造黃土銹
將玉器滿塗以膠水,然後埋入黃土泥中,其埋藏的時間越久則所生的黃土銹也越相似。
造血沁
玉器表面紅色斑痕,術語稱 斑,俗語稱血沁或屍沁,造血沁是偽造舊玉的常用辦法,手法多樣。主要有:第一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後,置於火上燒成赤色,趁熱放入活貓犬腹中,埋於地下,一年後掘出。第二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後,置於火中燒熱,趁熱塗抹血竭,多次反覆直至血沁入為止。第三種,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與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連續數日,顏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錯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後上川白蠟,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與舊玉仿佛。第四種,備血竭,密陀僧各一兩,加齒砂數分研為細末,同置於罐內,注滿脂油;另將玉器放在杏乾水內煮沸數小時,趁熱放入油罐,微火煮數十日,待顏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錯草,川白蠟。
羊玉
指利用動物活體製造血沁的玉器。將仿舊式形制的新玉縫入健碩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後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稱。
狗玉
將狗殺死,剖開腹部,趁狗血尚熱未凝固時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縫合,埋到大道地下,過數年後取出,玉上出現有土花血班。但與真古玉相比,帶有新玉的顏色與雕琢的痕跡。
陸子剛太倉州人(今江蘇太倉縣),是明代最負盛名的蘇州琢玉名手。陸子剛制玉技藝之絕,據文獻《太倉州志》有如下記載:“凡玉器類、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 簪,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剛死,技亦不傳”。它所製作的玉器質量精,價值高,所以當時和後代仿製很多,流傳下來也極為多見,僅題款就有:“子剛”、“子崗”、“子網”真假混雜,誰真誰假極難鑑別。陸子剛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卺杯等。
銹斑沁(叩銹)
將玉器用鐵屑拌在一起,然後用熱臘淬之,放置十幾天后埋入地下,經數月後取出。經過埋藏,玉的表面會被鐵屑銹所蝕,出現了桔皮紋,紋中雜有土斑和深紅色的鐵鏽,俗稱“叩銹”。
盤玉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我國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為“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有色沁,但暗淡不顯, 因此以、還原為貴。如果得到一塊真舊而有多種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則等於暴殄天物,得寶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我國古玉,因為出土的地點不 同,所以蝕銹和色沁的性質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氣特別潮 濕、地層特別多積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銹。北方出自乾坑的,多數古玉的 土蝕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乾燥。由於土吃水蝕,加上千濕不 同的經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麗豐繁的色沁,亦會隱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淺色,同時亦侵積了不少污濁之氣。我們若不加以盤之玩 之,便玉理不顯,色沁不出,污濁之氣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顯出寶石之色,必須講究、盤功。古人還有一種盤玉方法:即用一布袋裡面裝上適量麥麩,然後把玉裝入盤玩,這樣可以保護古玉免受外傷磕碰,另外可以把古玉表面的污物吸收,麥麩的養份也可使古玉儘快恢復原始面貌,是一種不錯的盤法。
我國古代民間玩玉,主要分為三種盤玉的方法:一為 急盤,二為緩盤,三為意盤。先說急盤法。急盤就是必須佩帶在身邊,用 人氣、養之;因人體有熱、有汗氣。佩帶了幾個月之後,古玉的質地會漸漸 變硬,那時,我們可以用乾淨的舊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來擦。不 過,切勿用有色的布,應該用白布和粗布比較適當。我們愈擦,古玉便愈熱, 所以不可間斷。愈擦得多,灰土的濁氣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夠凝結,色光愈內蘊就愈靚。雖雲、急盤,但同樣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盤 之外,我國古玉的第二種、盤功是緩盤。所謂緩盤法,就是時常把佩玉系在 腰間,借人氣來養之。、緩盤+則必須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說是古人養性的 一種方法。通常緩盤兩三年,古玉的色微顯而已,非要“養”好幾年,色素不 易鮮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復原。不過,據叢剛的玩玉專家經驗,秦漢時期的古玉,佩繫於腰間十多年,才可復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須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時間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復原。
揭秘陷阱
玉器是一種受資源影響極大的奢侈品。古玉的作偽不消說,就是新玉,也因為資源有限,作偽的行為層出不窮。因此,整個玉器市場完全可以用光怪陸離來形容。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對玉器的投資已經到了非常理性的時期,要想通過玉器收藏一夜暴富或揀了“天漏”,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了,而在涉足玉器收藏的時候,因為作偽猖獗,尤應謹慎,應當避免急於求成和貪圖暴利空間而受騙上當。
古玉的作偽近千年以來概未中輟,《西湖老人繁勝錄》、《天工開物》、《古玉辨》和《古玩指南》等古籍中就對此廣有載錄。而時至今日,作偽的手段和水平達到空前。一業內人士提醒大家,古玉市場“地雷”很多,沒有一定的鑑定知識,很容易打眼上當,而新玉無論從觀賞性還是投資價值都不輸古玉,剛剛接觸玉的朋友不如從小型的新玉玉件開始。
1、高檔玉料仿古誘惑大。按照圖譜,以高檔和田玉甚至子料仿古,連刀法都一一模仿,我們一般稱之為“高仿”。大規模地進行玉器“高仿”,好象是近十來年的事。由於高檔玉料密度緊、油性好,經過人工刻意盤玩,容易出現包漿。如果再精心做過沁色,那是很可能叫行家走眼的。蘇州、徐州、蚌埠和湖州的高仿就很出名。
2、臆造品令人瞠目結舌。所謂臆造就是憑空捏造,作偽者或是按照青銅器的造型製作玉器,或者根本就是把各種不相干的器型拼湊為一體,這樣的完全沒有在玉器中出現過的怪胎,就是臆造品了。雖說臆造品經常是漏洞百出,可是別有用心者巧舌如簧,文飾之技能足以移情。筆者曾在一個玉器論壇看到一套雕工繁複的“玉牌”,有八九塊的樣子,竟然還有人“研究”出其中深含《周易》的玄機!這套東西分明是蹩腳俄料作品,刻工也是典型的河南工。
3、劣質仿品充斥市場。全國各地文物市場地攤充斥了各種劣質低級仿品,如仿良渚玉琮玉璧、龍山玉龍、商代玉燕、春秋玉珏、漢代劍飾玉璧之類,這類低級仿品雖然價錢賤,一般只賣幾十元到百把元,但面廣量大,容易誤導愛好者。
識別仿製
古玉的造假方式是密而不宣的,以下在古玉鑑賞的書籍中整理的13中古玉造假的手法,可供參考。
古玉長埋玉土中易被有色礦物沁入,被稱為血沁玉,仿製血沁玉,可將玉置於於豬血黃土和成的泥之中,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形成土咬血沁的樣子。
出土的古玉大都有土銹,要仿造土銹,可將抹上膠水的玉器買入黃土泥,隨著時間變長,會越來越像黃土銹。
使舊似新、混新為舊之法:玉有看起來象新玉,因為作偽者無法使新玉變似舊玉,所以將舊玉燙上蠟,使其看起來似新玉,以便混凝土新為舊。
有兩種方法可造出古玉上的黑斑,其一為將用水煮熱的玉架在鐵篦上,一邊燒一邊摸蠟油。其二為,以古法作玉,後將玉以泡濕的舊棉花包裹,以火慢烤,棉花水乾之後再用水,至黑色入骨。
玉埋入土中會受到克制、黑滯乾枯,容易被誤認為是水銀沁。
老提油,這種方法頗為古老,據傳是從宋朝留傳下來的,但是仿古玉的人用一種紅光草搗碎成汁加上磠砂,醃製在新玉的紋理之間,用竹枝火烤,這種方法製作的血沁玉,往往能夠迷惑專家之眼。
提油,以磠上色,使眼色深入玉肌理之中,眼色肖似,以這種方式作古,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顏色較為鮮艷,但是在陰天的時候顏色會顯得有些渾濁。
叩銹,這種方式源自於乾隆時期,是將鐵屑拌玉器坯料,以醋淬火,置於潮濕的地下,幾天之後,拿出來埋到交通要道的地下一段時間,新玉就會出現橘皮紋、有土斑和血沁之痕。
煨頭,將新玉以火烤制灰白,以這種仿式做出的雞骨白,上面必有火燒後的裂紋。
將色澤好的玉置入火羊腿中,數年之後玉器上會出現血紋理,不仔細看已被蒙眼,但是細心會發現,其不若古玉的溫靜,這種方式作古的玉被稱為“羊玉”。
還有一種以動物制古玉的方法,是將狗殺死,將玉置於狗腹,埋到路下,過幾年後拿出來,就會形成花斑紋,,但是這種玉看起來,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跡,被稱為“狗玉”。
以烏梅制玉,被稱為“梅玉”,這時要選擇質地疏鬆的玉,以濃烏梅水煮,會呈現水沖後的顏色,後以磠上色,可以充做“水坑玉”。
風玉,將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過的玉取出,擱置在風雪之中,使其玉紋產生裂紋,若玉質緊密裂紋則會很小,可形成類似古玉的牛毛紋,但是真正古玉的牛毛紋是粗細不勻的。
其他:日前,中國民間最大的古玉專題藝術館———上古文化藝術館在廈門正式開館。館內收藏兩千餘件古玉,包括了齊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類型的玉石器,其中尤以三星堆玉器為最。
飾紋鑑別
飾紋,可以說是玉器的“符號”每一個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號,紋飾已有上百種,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新的紋飾出現,一些紋飾不斷的消亡。 有的紋飾“生命力”極強,跨越了整個玉文化歷史,了解這些紋飾“出生”的時間,就能斷定這類紋飾玉器出生的年代。
1、紅山文化的網狀紋,出現在龍首或龍下頷處。
2、良渚文化的獸面紋,後世再也沒出現。
3、紐絲紋從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雲紋出現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漢。
5、雙環紋為商代特有的紋飾一般用於龍身。
6、脊齒紋商代特有的紋飾。
7 、饕餮紋西周極為流行。
8、夔龍紋,一條腿的短身龍西周用的比較多,後代有較大變化。
9、兩隻頭的虺紋源於春秋,後世少見。
1 0、春秋時期的雲紋繁密、繁而不亂,極有規律。
11、戰國的雲紋用細線雕出隱約凸起,雲朵排列規律,正反完全吻合。
12、戰國出現勾連雲紋,兩漢普遍使用。
13、三角型勾連谷紋源於戰國兩漢普遍使用。
14、谷紋源於春秋一直延續到晚清。
15、螭紋源於戰國一直延續到晚清。
16、唐代出現流雲紋、卷草紋、胡人伎樂紋。
17、宋代出現婁雕花鳥紋,折枝花卉和風鳥紋。
18、明代出現山水人物紋,諧音隱喻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