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吉拉特族

古吉拉特族

古吉拉特族是南亞印度民族,主要居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境內。基本屬歐羅巴人種,但混有達羅毗荼人種(棕色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成分。使用古吉拉特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梵語辭彙占40%。有以梵文天城體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耆那教祆教和基督教。中世紀曾建立國家。19世紀上半葉遭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獨立後於1960年單獨建邦。分拉吉普特、古賈爾婆羅門吠舍四大種姓。實行種姓內婚。農村主要穿圍褲、頭包大頭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吉拉特族
  • 外文名:Gujarat(英)、ગુજરાતી(古吉拉特語)
  • 屬於地區:南亞印度民族
  • 主要居住:印度古吉拉特邦境內
  • 人種: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
  • 語言:古吉拉特語
  • 宗教:印度教、伊斯蘭教、耆那教
民族概況,歷史,產業,文學,宮殿,風俗,節日,主要節日,伊斯蘭教節日,

民族概況

古吉拉特族是南亞民族之一。人口約3780萬(1986)。主要分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境內,毗鄰各邦亦有分布。另在巴基斯坦、東南亞和非洲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中世紀時曾建立國家,中國史籍將其稱為“瞿折羅”和“胡茶辣”。19世紀上半葉受英國殖民者統治和分割。操古吉拉特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手工業以家織布、金屬加工和珠寶首飾業較發達。社會分拉吉普特、古賈爾、婆羅門和吠舍四大種姓。實行種姓內婚。農村主要穿圍褲,頭包大頭巾。城市多穿無領長袖衫或襯衣,外套緊領長衣或西服,戴黑尖帽或甘地帽(船形白帽)。婦女多圍裹紗麗。城市居民以麵食為主,大米為輔。農村則以高粱、粟米為主食。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伊斯蘭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和基督新教
傳統古吉拉特族女性傳統古吉拉特族女性
古吉拉特族主要居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境內。古吉拉特邦北靠拉賈斯坦邦,南接馬哈拉施特拉邦,東鄰中央邦。面積18.7萬平方公里。人口有4130多萬(1991年)。

歷史

關於“古吉拉特”一詞的來歷,說法不一。一種認為,“古吉拉特”是由梵語“古爾賈爾”(瞿折羅)的變音“古賈爾”發展而來。另一種認為“古賈爾”很可能是五世紀時隨匈奴人一起入侵印度的一個名為“古賈爾”的民族,他們分布在克什米爾和當今的古吉拉特一帶,而其主要定居區是拉賈斯坦。他們初入印度時是處於遊動狀態,所到之處都有一部分人留下來,並把他們的居住區命名為“古賈爾”。現代的古吉拉特、古賈朗瓦拉、古賈爾康以及西旁遮普一些城市名稱的來歷都同這個民族有關。北方邦的薩哈蘭普爾城在18世紀時也叫“古吉拉特”。公元7世紀玄奘在印度時,西拉賈斯坦還叫“瞿折羅”(古爾賈爾)。9世紀時,拉賈斯坦的北部和中部叫“古爾賈爾特爾”。11世紀初,拉賈斯坦的部分地區仍叫“古賈爾”。由此推斷,古代的古爾賈爾比如今的古吉拉特邦面積要大。

產業

古吉拉特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全部75%人口在農村。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高粱和玉米等。該邦海岸線長,長達960英里,占整個印度海岸線的1/3,因此盛產食鹽,鹽產量占全印度的70%。主要工業有紡織業、製鹽業、水泥、化肥和機器製造業等。另外有相當規模的軍工業。主要礦產有原油、石灰石等。

文學

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人民的文學。10世紀時已有文學作品,但已失傳。12世紀時,著名的作品有拉姆金德爾(1093~1174)與古納金德爾合寫的文藝理論著作《劇鏡》,沃斯杜巴勒(1180~1250)的長篇敘事詩《英雄納拉揚·南德》等。14世紀時,詩人斯里特爾·維亞斯所著《拉納默勒之歌》,歌頌伊德爾的王公拉納默勒在反對穆斯林統治者的戰爭中英勇作戰的精神。15世紀伯德雅瑪納特.格維的《甘赫代頌歌》(1456),也是歌頌抵抗入侵者的詩篇。15世紀以後,古吉拉特語文學逐漸發展,納爾辛赫·梅赫達(1414~1480)被認為是它的第一個大詩人。詩人帕勒納(1434~1514)從《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和《薄伽梵往世書》中取材,寫了不少詩歌。這時期著名的詩人還有納格爾(1500~1575)、維希努達斯 (1564~1632)等。17世紀時,詩人阿考(1591~1656)寫詩諷刺虛偽的宗教、落後的習俗和不合理的等級制度;詩人伯勒瑪南德(1636~1724)的作品也從印度的兩大史詩中取材,揭露宗教的黑暗、種姓的特權以及對婦女的凌辱。18世紀末期,德亞拉姆(1777~1852)的愛情詩《虔誠的撫育》等宣揚節慾和棄絕私利的思想。詩人伯勒赫馬南德(1799~1845)和穆格達南德(1761~1824)的作品反對驕奢淫逸的生活,主張簡化宗教儀式,提倡禁慾主義,他的詩歌尤其得到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歡迎。19世紀末葉,納爾默德·巽格爾(1833~886)和德勒伯德拉姆(1820~1898) 被稱為古吉拉特語新文學的奠基者,後者的長詩《威恩傳》等揭露社會的黑暗,號召進行改革。 南德辛格爾.梅赫達(1835~1905) 著有長篇歷史小說《卡蘭.格赫洛》,為長篇小說開闢了道路。納沃勒拉姆(1836~1888)著有《納爾默德.巽格爾傳》和《詩人的一生》等,成為文學評論的開創者。 高沃滕拉姆·馬特沃拉姆·德里巴提(1855~1907)的長篇小說《薩爾索蒂.錢德拉》,描寫一家三代人的命運,闡述了東西方文明之爭和印度的歷史,譴責英國的殖民政策,倡導民族文化。長詩《愛的印記》(1889)抨擊了非愛情的婚姻和野蠻的殉夫習俗。納納拉爾.格維迦(1877~1946)是著名詩人,長詩《春節》(1899)以大自然的甦醒比喻惡勢力的被戰勝,劇本《傑亞和賈因達》(1914)反映了婦女爭取權利平等的要求。20世紀20年代以後,甘地的思想對作家影響很大。甘地本人在文學上也有貢獻,他的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生動。這時著名的作家和詩人還有根海亞拉爾.馬尼格拉爾.孟希 (1887~1970)、 拉曼拉爾·沃森德拉爾·德賽(1892~1954) 、圖姆蓋杜(1892~ )以及詩人烏瑪辛格爾.喬希(1911~ )。作家本納拉爾.伯代爾(1912~ )以長篇小說聞名,擅長描寫農村生活,代表作是《活著的》和《人間戲劇》。
洪水中的古吉拉特族洪水中的古吉拉特族

宮殿

古吉拉特的索拉什特拉和喀曲半島,從前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給那些在武裝入侵時逃難的人們和受到自然災害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難所。來自西亞的為了掠奪次大陸財富的武裝衝擊,或是選擇通過西北方開伯爾山口的入侵路線,或是選擇通過莫克蘭海岸和塔爾沙漠這條更艱難的路線,因此就使得這個半島相對和平。
古建築古建築
18世紀巴洛達的噶克瓦德(Gaekwads)和之後的英國人給索拉什特拉和喀曲帶來安定的局面。1818年沃克陸軍上校代表東印度公司簽定條約,最終確定了近200個王國的邊界,並由來自拉吉科特族的行政代表管理。在19世紀餘下的年代裡,這裡政治穩定,古吉拉特族修建了美麗的宮殿和大廈。
巴德哈拉堡壘
巴德哈拉堡壘的莫臥兒殿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郵局。它是由古吉拉特的莫臥兒王國長官,沙阿蘭(Shah Alam)建立。修了很多建築,非常有名。人們稱為烏代(意為白蟻)。莫臥兒殿有著巨大的拱門、裝飾華麗的包廂和館舍,是歷史上有名的巴德哈拉堡壘的一部分。它是由阿赫馬德沙蘇丹於1411年建立的,這個堡壘曾有44英畝的面積,內設亭閣和花園,但是如今僅有幾平方公里,市民們還能看見它那巍峨的圓形堡壘。
尼拉哈格宮殿
尼拉哈格宮殿,意為綠色花園,最初是叫胡左爾瑪哈(Huzoor Mahal)。它是大約在1875年為年輕的古吉拉特族的拉賈·塔克塔辛·苟呵爾(Raja Takhtasinh Gohel)王子修建的,建於夫那加爾城牆外。1933年,尼拉哈格宮殿被一德裔波蘭籍建築師完全修復。維巴德拉辛。苟呵爾(Virbadhrasinh Gohel)王公覺得這個宮殿的維修費用很困難,因為他的財源被斷絕,幾乎沒有什麼收入。1986年,尼拉哈格宮殿作為賓館對外開放。它有14間房間和套間,飯廳(提供大陸食物和玉米粉),茶花園酒廊,宴會和會議設備,圖書館和大廣場。
艾娜瑪哈(古老宮殿)
這是一個美麗的博物館,建於18世紀,作為當時的瑪哈蕘.拉克帕特吉(Maharao Lakhpatji)的宮殿。它的大廳,白色大理石上覆蓋著鏡子,並有鍍金的裝飾物;地板是具細紋的瓷片,有一個四周被噴泉環繞的講台。房間也有彩色玻璃裝飾的樹枝形裝飾燈。它坐落在老城區,在一個小的加厚的院內,擁有許多珍貴的雕像。
薩拉得巴格宮殿
宮殿位於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裡,建於1867年,比例勻稱。樓下只有一間客廳,樓上是一間房間。飯廳在另外的一棟樓房,裡面展出了瑪哈蕘(Maharao)的私人物品,包括錄像機。最後一個瑪哈蕘1991死於年英國,他的湖邊西面的宮殿改成了一個小型博物館。這裡也展出了他的棺材,這是將他屍體從英國運回印度火葬時用的。
那拉克哈宮殿
建於17世紀的那拉克哈宮殿是岡德爾現存未損壞的最古老的宮殿,有石刻的優美的扎羅克哈(Jarokha)包廂,神話般的柱子散布的庭院,精雕細刻的拱門和獨特的螺旋樓梯。這個私人宮殿博物館,展出另人印象深刻的銀匣子,這是慶祝巴格瓦特.辛吉(Bhagwat Sinhji)王公作為岡德爾的統治者的二十五周年慶典從山上送信和送禮品用的。他在50周年慶典的時收到許多金匣子中有一個是天平,每次慶典上收到金銀文物他都要用天平秤量秤量。
岡德爾宮殿
岡德爾宮殿位於古吉拉特的朱納加爾鎮,所有者是克利須那神和月亮神的後代,統治岡德爾超過300年。然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岡德爾在巴格瓦特·辛吉王侯的統治下,由於有效的免稅經濟政策,它成長為該地方最先進的一個地區。
宮殿 - 萬卡訥爾
萬卡訥(Wankaner)王公建立了令人敬畏的蘭吉特(Ranjit)維拉斯宮殿,以替代幾個世紀以來不太起眼的城市宮殿。這是一個三層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這裡是威尼斯哥德式、拉其普特和伊斯蘭風格的混合建築,有拱門、半球形的尖塔和鐘塔。

風俗

17、18世紀時,印度社會存在著許多陳規陋習,寡婦自焚殉夫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當時,男人死後,遺孀不許再婚。要剃光自己的頭髮,並摘去所有的飾品,包括丈夫送給她的手鐲、腳鐲等。只能躲在一旁為死去的丈夫哭泣,悽慘而無望地度過餘生。
火葬火葬
印度社會並不是允許所有的寡婦都要自焚殉夫。一個女人如果得不到所在地區總督的允許是不能擅自自焚殉夫的,而總督大都是穆斯林,認為自焚是一件可怕的事件,因此不願意輕易地批准那些女人的要求。至於那些已經生了孩子或懷孕的寡婦,則絕對不允許她們自焚。因為必須承擔養育孩子的義務。那些沒有孩子的寡婦如果沒有勇氣要求自焚,就會受到社會譴責,說不愛自己的丈夫,將會在恥辱中度過餘生。那些未能獲準自焚的寡婦往往要經歷無窮無盡的磨難,她們乾最重的活,吃最低劣的食物,讓自己過著最為謙卑的生活。
寡婦自焚殉夫在民間得到了推崇。一些寡婦為了得到自焚殉夫準許,往往向所在地區總督手下的辦事人員行賄。總督很多時候也是處於無奈而批准要求。當辦事人員得到總督允準的訊息後,便立刻拿起笛子、鑼鼓等樂器,一路奏起音樂,來到死者的家,然後將屍體抬到焚燒的現場去。寡婦的所有親屬也都趕來祝賀,祝在另一個世界中獲得榮光和幸運。所有的人都因她的高尚決定而深受鼓舞。她穿戴得就像是去參加婚禮,在眾人的簇擁下向遠處的柴堆走去。樂曲聲和女人們的喊叫聲匯聚成一片巨大的喧囂,人們跳著、喊著、唱著,讚美那個不幸女人的榮耀。此時婆羅門祭司吟誦著經文為她超度靈魂。人們還給這個女人喝一種飲料。這是一種含鴉片的麻醉劑,目的是為了減輕自焚者的痛苦。婆羅門祭司都熱衷於主持這種儀式,因為寡婦自焚是件有利可圖的事情,她們佩戴的首飾按習俗將歸祭司們所有。祭司們在焚燒後的灰中尋找那些首飾。首飾中有金制的和銀制的,即使最貧窮的女人也有銅製的首飾。但在自焚時,她們不佩戴寶石飾品。
火葬形式一般有三種,它們反映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在古吉拉特、阿格拉以及德里等地區,採用的是這樣一種方式:殉葬的女人和亡夫在火葬前必須要到恆河中去沐浴乾淨。一些貧窮的女人甚至從北方不丹王國的邊界地區趕著馬車來到恆河邊,丈夫的屍體裝在馬車裡,而她自己則一路步行數十天的路程。當她來到恆河岸邊時,帶來的屍體往往腐爛發臭了。可憐的女人先將丈夫的屍體清洗,又將自己洗淨,最後她以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勇氣走向河邊或池塘的柴堆,將自己連同丈夫一起焚毀。由於恆河邊缺乏燃料,因此有些買不起柴草的女人只能向人乞討,以此來完成她們的壯舉。火葬的柴堆大約有12英尺見方,很像一張床,為了燃燒迅速,柴堆里還潑灑了油。那些較為富裕的殉夫女人,會在鼓樂隊的引導下走向柴堆,她們儘可能多地戴著項鍊、手鐲和腳鐲,有時邊走還邊跳著舞蹈。女人半躺在柴堆上,她的頭靠在一根木條上,而腰部以下則被捆綁著,這樣做的目的是怕她忍受不住烈焰的燒灼而跳下柴堆。人們將她丈夫的屍體,呈十字型地放在她身上。接著,她的親屬和朋友們會交給她一些東西,有信件、一小塊布、鮮花、銀幣等,讓她把這些東西捎給他們死去的親人。等到沒人再交給她東西時,她還會大聲問三聲,看還有什麼使命需要她到天國去完成,然後她將這些東西用布包好放在自己胸前,並要求祭司們為她點燃柴堆。她始終嚼著檳榔,直到火堆燃盡。由於恆河附近的柴草緊缺,這些柴堆通常只能將殉夫者燒死並燒焦,而不夠將她與她的丈夫燒成灰燼,所以他們的焦屍最後往往就被放入了恆河,順流漂走或被鱷魚吃掉。
在科羅曼德爾海岸地區,寡婦自焚通常是挖一個很大的坑,有9到10英尺深,長度和寬度約在25到30英尺,然後扔進許多木柴,並傾倒進了助燃的藥料。人們先將坑裡的木柴點著,然後將死者的屍體抬到坑邊。這時,殉夫的寡婦一邊跳著舞一邊向焚屍坑走去。她嘴裡不停地嚼著檳榔,伴隨著她的是親友和祭司們,前面還有人敲著鑼鼓。來到燃燒著的坑邊後,她要圍著坑繞行三圈,和所有的親人朋友擁抱告別。等她站定後,婆羅門祭司們將她丈夫的屍體扔進坑裡,然後將她背朝著坑推下去。這時,所有在場的人都將一罐罐的油和藥料向坑裡傾倒,使火焰一下子吞沒了她。很快,一切都燒成了灰燼
在科羅曼德爾海岸另外一些地區,寡婦並不是活著被燒死的,而是先被處死之後再進行焚屍。通常由祭司們在沙灘上挖一個不太大的坑,然後將丈夫的屍體和寡婦放入坑中,再向坑內填沙子,直到沙坑被填滿為止。在此之後,他們便在坑上蹦跳,等確信下面的女人已經窒息死亡時,才將兩具屍體挖出來火葬

節日

主要節日

(1)杜爾迦節孟加拉人最大的節日,每年約9~10月間舉行。(2)酒紅節,音譯“霍利節”,每年2月底,3月初舉行。(3)燈節,音譯“迪瓦利節”,印度教最隆重的節日,每年10~11月間舉行,通常全國慶祝5天至半個月。(5)娑婆室伐底節,一譯“薩拉斯瓦蒂節”,意為“知識女神節”、每年1~2月間舉行。(6)扎格納乘車節,每年6~7月間,在沐浴後的第15天舉行。(以上均為公曆)
耆那教節日 摩訶毗羅節,紀念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即大雄)的節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伊斯蘭教節日

伊斯蘭教的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兩大重要節日之一。希吉拉歷9月(公曆2月左右)。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意譯“宰牲節”。希吉拉歷12月10日(公曆4月左右)。
開齋節開齋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