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別名
簡介
農曆正月十五日夜,民間要點燈盞,又稱“
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河南燈節飲食頗多講究,豫西喜蒸製糖包饃、棗花饃以及祈福避邪的饃形,諸如谷穗、麥穗、豬頭、刺蝟等。大部分地方還要炸油餅、面角,信陽各地要作年糕。也有講究十五吃餃子,十六
吃元宵。在
三門峽一帶十六則吃‘蒜麵條”。60年代後,燈節元宵已漸普及。
燈盞
所用燈盞有瓷製,也有面制,其形多樣。一般呈碗形,直徑有二市寸大小,高一市寸,中間空處有一圓柱形置燈芯處。自家所制的“
面燈盞”,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稱“燈饃”。使用時,將油盛於其凹窩中,內置燈芯。
點燈盞
正月十四日下午鳴炮焚香“請神”,至夜將備好的燈盞添上棉(香)油,並置芯點燃,俗稱“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屆時焚香禱告畢,將所有燈盞送放於自家院內院外的神龕、牌位、水缸、糧囤、房門、牆頭、大樹下、捶布石,豬圈、羊欄、馬棚、牛槽、雞窩、糞坑,糞堆、廁所、磨盤、碾盤,石滾,井邊等。每處均放兩個,大戶人家有放百十個燈盞的。測旱澇的燈盞要放在大門兩邊,每邊六個,院中搭有‘燈山”、“燈樹’和豎有‘天燈”,檢桿的要放上燈盞,然後統統點燃。同時點燃大門樓下所掛的一對燈籠。此時滿院生輝,一片光明,燈花起舞,油香撲鼻,它象徵著家家到處油(有),當年生活一定富裕。民間稱此舉為‘送燈”、“點燈盞”。
各地習俗
汝南
各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燈”。
汝南、平輿人收燈時要查看大門兩邊測旱澇的十二個燈碗中是否有露水、有多少,以測當年各月之旱澇。燈節後,所用燈盞如為瓷製,則收藏起來,次年再用。凡面燈盞,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豫南
俗也稱“踏青游百病”,尤為婦女所喜愛,她們穿紅著綠、三三兩兩,到野外“游百病”,以“將晦氣擲之外邊”,稱“十五十六游百病,老牛老馬歇三天”。郊遊也有“玩十五,逛十六”的講究,即在十六日上午方郊遊踏青.郊遊時,有病之人要作繞水井或轉古廟的活動。繞轉時,將隨身之物裹上土塊、瓦礫投之井中或擲之廟外,並拾柴在十字路口點燃,以示與病永訣。老年婦女也到野外拾谷茬豆秸燒鍋和擦拭炊具以除五毒。兒童則用高粱桿數節製成串,稱‘打鬼捧”,以驅鬼祛邪,也有製成燈籠掛於門口祈福者,在豫南,有在十五日晨,執“煙把”到田中熏煙以除毒,
新縣人則燒“元寶紙”。光山縣商城縣一帶有正月十五到自家墳地給逝去的新老先人送燈的習俗,每到這一天,不管離家有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回到家,就是為了在親人墳前送上一盞燈,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南陽
南陽
鎮平縣一帶,點燈盞時,鄰家子女也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以此祈福小新鄉人偷燈盞有求子之意,諺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
靈寶
燈節期間,各地民間還要向祖墳“送燈盞”,所用燈籠大多用葦桿或黍桿紮成,外糊以紙。也有用點煤油的玻璃燈者。送燈或在下午,或在晚上。不行送燈禮者,多預先制燈籠插在墳上以為表示。
靈寶等地人向新墳送燈要連續進行三夜,藉此表示不忘前輩養育之恩。
50年代以前,靈寶縣陽店鄉觀頭村人喜點“燈山”。即燈節時,將村後的
馬宗嶺上全部放上燈盞點燃。每年正月初五後,全村家家戶戶便自動挖泥取土捏制燈盞以為點燃燈山之用,至燈節時,將所制燈盞在馬宗嶺上,隨灣就勢,一排一排擺放在
梯田的埝頭上,並使其呈寶塔形,從嶺頂一直擺到村口,至夜添油點燃。其時橫看成排,豎看成山,紅光一片,自然燈山之壯觀令人驚嘆;此俗源於祭山神。各地燈節之燈一般點燃三夜,也有四夜五夜方收者。
河南
河南民間燈節時還要舉行集體‘玩燈’。絲製品外罩的
花燈、方燈、園燈以及各種紙燈、玻璃罩燈、“
走馬燈”和扎製成各種動植物形象的
羊燈、
牛燈、雞燈,鴨燈等。燈罩上都繪製有內容豐富多彩的圖案,或為歷史故事,諸如“火燒戰船”、“蘇武牧羊”;或為古代忠孝節義的
典型人物及其事跡,如“王祥臥冰”等;也有書以吉祥的詞句,如福、祿、壽,萬事如意等。燈節時,各燈社將燈張掛於公共場所,以供人觀賞。為了增加歡樂的氣氛,還臨時搭制大型的“燈樹”、“燈山”,燈山搭制有按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布局;有按南極、習匕極、啟明、長庚、牛郎織女等天上星斗布局。
河南民間玩燈之夜,喜配以“焰火”。民間焰火會的高潮是在搭設的高桿上,用煙花表現各種故事,稱“點老桿”。
河南各地舊日燈節相慶之俗,也稱“搭神棚’,即用葦席和秫桿在村頭路邊,或村內公共場合搭起各種彩棚。彩棚內供各種“神位”。棚外兩側遍插翠柏枝葉和高懸紅燈。橫額上寫有“歡度燈節’字樣。棚內還懸掛著繪有各種圖案的“吊畫”。在鞏縣一帶,彩棚還是節日神社“供品展”的場所。人們將供奉各種神的供品陳列於彩棚的神位前,有葷供、素供、果供、全供,名堂繁多,實為民間烹調技術的大比賽。民國時期,
堤東村彩棚內供給火神的”全供”長達十三個木方桌,十分壯觀。
河南燈節期間是民間歌舞最活躍的日子,有
獅子、高蹺,大鼓、高台、竹馬、旱船;龍燈、
耍大頭和尚,撲蝴蝶和吹奏樂等等,它們由民間的文化組織-—‘社’、‘會”組辦,俗稱“社火’。燈節演出稱‘興社火’“賽社火’。燈節社火舊時許多地方從正月初七便已開始訓練,直到正月十三。從十四日請神開始‘亮相’或稱‘預演’,連續三個下午。靈寶縣楊
平鄉東常村和
西常村還有罵社火、對社火之俗。
猜燈謎
民間燈節玩燈,歷來還有猜燈謎之舉。人們在燈籠的外罩上寫上各種謎語供人猜測,俗稱“謎燈”或‘燈謎”。50年代以來,燈謎活動多由當地文化部門組辦。
中國節日
簡介
引證解釋
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燈節》:“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
清·
孔尚任《
桃花扇·
選優》:“今日正月初九,腳色尚未選定,萬一悞了燈節,豈不可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