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形勝之圖

古今形勝之圖

《古今形勝之圖》,明代地圖。是明代形勢地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幅木版刻印全國地圖。為明朝嘉靖年間進士喻時江西省信豐縣北宮編集首印。是歷史上首張傳入歐洲的中國全圖。為整個歐洲現存最早的以中國技術製作的地圖。

不僅包括了中國的地理概況,還展現了中國人眼中的東亞和整個世界的概念,所包含的歷史信息簡潔、系統。圖上有西班牙人使用後添上的西班牙文注釋,著重標註了明朝行政機構的名稱、數量以及中國人的世界觀簡介。此外,一些重要省份與重要特產地,圖上也都有西文註解,如景德鎮標註了“此處出產瓷器”的字樣等。反映了十六世紀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是中西地圖交流的經典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今形勝之圖
  • 作者:一說喻時,一說甘宮 
  • 創作年代:明代 
  • 分類:地圖 
歷史沿革,作品內容,相關細節,作者,歷史影響,現狀,

歷史沿革

明朝嘉靖年間,進士喻時於1540年在江西省信豐縣北宮編集首印,依據是《明一統志》,目的是“欲便於學者覽史,易知天下形勝古今要害之地”。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周起元的祖父周一陽協助閩南大儒林希元重新刊刻。此後,海滄金沙書院版本流往海外。
16世紀70年代,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理士(GuidcdeLavezaris)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得到了《古今形勝之圖》。他於1574年7月30日寫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信中說他隨信同時呈上一幅刻本中國地圖,概括地介紹了該圖的情況,並把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這封信和地圖直到1575年8月15日才到達馬德里
古今形勝之圖
西班牙駐菲總督寫給國王的信件
2006年起西班牙館方組織修復原圖,2012年修復完成。2012年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獲得獨家授權製作高仿複製件,2013年複製品完成。
2013年12月23日,著名歷史學家、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一農院士向國家圖書館捐贈明刻版《古今形勝之圖》的高仿複製件。
古今形勝之圖
高仿複製件捐贈
2017年7月,央視海絲題材重點紀錄片《周起元》攝製組進入西班牙西印度群島總檔案館採訪,8月中旬取得了《古今形勝之圖》(金沙書院卷)的高清電子版。在封鏡儀式上,攝製組獲得授權,將《古今形勝之圖》高清正版轉贈給海滄。這幅地圖以高清正版的形式榮歸故里。
《古今形勝之圖》(海滄金沙書院卷)高清正版於2017年8月29日收入海滄區檔案館

作品內容

《古今形勝之圖》,原圖縱橫115厘米×100厘米,木刻墨印著色。圖的左下角刻有“嘉靖乙卯孟冬金沙書院重刻”十二字,說明此圖的版本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福建省龍溪縣金沙書院重刻本。圖中沒有註明繪製人的姓名,經諸學者多方考證比較,認為此圖的作者是喻時。
以《明一統志》為依據,為了解“天下形勢古今要害之地”而編制,屬歷史地圖和形勢地圖的性質。地圖根據中國傳統的著色習慣,將黃河塗成黃色,長江塗藍色。繪製範圍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中亞撒馬爾罕,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包括爪哇三佛齊(今蘇門答臘)等地。不同的地點用不同的符號和文字註記。圖上標註府、州、縣、衛、所及域外國家地區的各級地名近千處,古地名用陰文,今地名用陽文以示區別。圖上畫出了兩京、十三省的界線,長城、山脈採用形象畫法表示。由於地圖繪製時沒有採用計里畫方的畫法,所以圖中水系和海岸線輪廓畫得不夠準確。
《古今形勝之圖》較為突出的特點是作者充分利用圖中空白之處,簡要註明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尤其對周邊各民族地區的說明比較詳細。全圖共有說明文字一百五十餘條,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古肅)慎地。唐曰黑水靺鞨,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火遼設都於渤海。元初(設)萬戶府,分領混同江南北水達達。追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餘,所治地方,正於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

相關細節

據佩德羅·托雷斯·蘭扎斯在其1897年出版的《菲律賓地圖與規劃》一書的目錄中記載,在中國譯員的幫助下,懂漢文的西班牙修道士圭多·德·拉沃拉茲於1574年為這張地圖添上西班牙文注釋,特別有兩處:地圖的右上角標註了明朝行政機構的名稱和數量;左上角為中國人的世界觀簡介。
圖上標註了葡萄牙人的居住地香山,這也是第一幅標註葡人在中國聚居地的地圖。
江西鄱陽湖右邊有西班牙文標註:“饒州(Jian Chen)那裡有好的陶瓷器。”
江西南昌府下方新增的西班牙語信息,標註了瓷器產地。
太倉蘇州一帶,寫著“有‘gracioda’,有織布”,“織布”指的是南京的布匹,而“gracioda”指的可能是土茯苓
四川地區有西語標註“中國最好的麝香”。
還有隱晦的軍事資訊。長江是一個重要的防禦空間,做了重點標註。山東蓬萊,是黃海邊上一個主要的水師守衛點,西班牙文註明這裡“人員稀少”,指的應該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駐軍。這兩處都是軍事要地。
長江口崇明島附近,西班牙文寫著“上面是’揚子(Gonmcuy)(江)’,下面是’江(Cyan)”。附近的鎮江則標註“這裡建有…寶塔”,即鎮江著名的江天禪寺金山寺)中的慈壽塔
西班牙人要趕在7月西南季風轉成東北季風之前出海,才能回到墨西哥。留給翻譯的時間很緊迫,因此也出現了一些小錯誤,比如把“印度”翻成“印章”。

作者

地圖的編印者,過去一般認為是大明都御史喻時(1506-1571),河南光州人(今潢川縣)。2014年學者金國平提出了新觀點,認為應是一個叫甘宮的人。

歷史影響

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明代周邊各民族狀況,對於認識明代周邊民族的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也客觀地反映了明代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情況。
據記載,西班牙國王披覽此圖後,對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深感震驚,決定派遣使臣赴中國訪問。
《古今形勝之圖》是歐洲漢學研究的起源文獻,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筆記(1492年)、教皇關於西班牙與葡萄牙劃分世界的詔書(1494年)、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海圖(1522年),並列為西印度群島總檔案館的四大鎮館之寶,這也是大航海時代全球海洋文獻的四大珍寶。
是海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佐證。
是西方收到的最早的中國地圖,也是最大的一張。首次把關於中國的資訊(瓷器、絲綢等等)完整地帶到西歐去,奠定了16、17世紀歐洲漢學的基礎。
《古今形勝之圖》影響了歐洲出版的第一張中國地圖,即1584年的《中國新圖(Chinea, olim Sinarum reginis, noua description)》。
周起元研習《古今形勝之圖》之後,對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認識,逐步成為中國海絲文化的先驅;顏思齊則憑藉《古今形勝之圖》縱橫台灣海峽,並率領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等人率先開拓台灣,實現了台灣從蠻荒邁向文明的起步。

現狀

《古今形勝之圖》(金沙書院卷)公元1555年刊刻於中國閩南海滄,之後輾轉菲律賓墨西哥,1575年傳入西班牙皇宮,今藏於西班牙塞維亞市的西印度群島總檔案館。
複製品除了贈送給中國航海博物館的一件以外,中國國家圖書館澳門檔案館各有一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