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里畫方

計里畫方

“計里畫方”,是按比例尺繪製地圖的一種方法。是中國古代地圖上為使地圖圖形縮小尺寸正確而使用的一種按比例繪出格網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里畫方
  • 功能:繪製地圖的一種方法
  • 最早記載:《方丈圖》
  • 創始人裴秀
簡介,歷史淵源,

簡介

“計里畫方”,是按比例尺繪製地圖的一種方法。是中國古代地圖上為使地圖圖形縮小尺寸正確而使用的一種按比例繪出格網的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里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里格線;然後按方格繪製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準確性。
計里畫方的《禹跡圖》計里畫方的《禹跡圖》

歷史淵源

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製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里畫方的方法繪製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製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另據史載,最早出現在西晉宰相裴秀創導編繪的《方丈圖》上,當時裴秀曾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從率(l)數計里”來縮編舊天下大圖,完成了《方丈圖》。其上的里程格網形式早已佚失,目前可見的是南宋(1137)時石刻的《禹跡圖》,圖上有“計里畫方”的格網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註記,圖面上縱橫等距、直線交叉地劃滿了正方形小格。這種以方格為準,觀察各地的四至八到(東、西、南、北四正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由於未考慮到地球曲率,故除中心部分較準確外,愈往四周變形愈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