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書院

金沙書院

金沙書院位於廈門市海滄區,是新型文化綜合體。前身是金沙公館。1548年,葡萄牙商人離開後,公館被改建為金沙書院。2024年6月21日,重建後的廈門金沙書院正式落成。

重建後的金沙書院建築面積約24450平方米,以“重山疊院”為設計概念,在功能和設施上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內設有沉浸式數字展區、漆畫展廳、大講堂、文創商店等多個功能區,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設施和互動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沙書院
  • 占地面積:24450 m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

歷史沿革

金沙書院前身是金沙公館。1548年,葡萄牙商人離開後,公館被改建為金沙書院。
金沙書院重新刊刻了舉世聞名的《古今形勝之圖》。《古今形勝之圖》是最早一張傳入歐洲的中國全境圖,是歐洲漢學研究的起源文獻之一。
位於海滄村南部的後井村,舊名金沙、沙坂。這裡是金沙書院的誕生地。
閩南理學名儒、泉州同安人(今屬廈門市)林希元,被聘任為金沙書院首任山長。
林希元在《金沙書院記》中清晰地記載了金沙書院的由來:“蘇文島夷,久商吾地,邊民爭與為市,官府謂‘夷非通貢,久居於是非禮’……侯與憲臣雙華柯公謀曰:‘殺夷則傷仁,縱夷則傷義。治夷,其在仁義之間乎。’乃偕至海滄,度機不殺不縱,仁義適中,夷乃解去……島夷既去,乃即公館改為書院。”
《古今形勝之圖》為明朝嘉靖年間進士喻時於1540年在江西省信豐縣北宮編輯首印,依據是《明一統志》,目的是“欲便於學者覽史,易知天下形勝古今要害之地”,圖上標明了明朝1129個縣的山川地理,還有數千字的注述。
據《明一統志》記載,為讓更多金沙書院學生了解天下形勢及古今經濟政治戰略要害地方,金沙書院首批學子之一周一陽協助林希元於1555年在金沙書院重新刊刻了《古今形勝之圖》。
2024年6月21日,重建後的廈門金沙書院正式落成。

建築布局

重建後的金沙書院建築面積約24450平方米,以“重山疊院”為設計概念,在功能和設施上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內設有沉浸式數字展區、漆畫展廳、大講堂、文創商店等多個功能區,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設施和互動設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