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

中醫病證名。反胃,又稱“胃反”,是指飲食入胃,停滯不化,良久反出的病症。

“反胃”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指出本病主要病機是脾胃受傷,不能腐熟水谷,臨床表現以朝食暮吐為特點。治療方面提出“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中醫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胃
  • 常見病因:酒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內傷等
  • 常見症狀:脘腹痞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辯證施治,飲食調理,

病因病機

以脾胃虛寒、胃失和降為主要病機。
1.酒食不節
飲食不節,嗜食寒涼,傷及脾陽,以致損傷脾胃,脾失健運,不能消谷,宿食不化,終致盡吐而出。或嗜食辛辣肥甘厚膩、菸酒無度,濕化成痰生熱,損傷胃氣,致胃氣上逆。
2.情志失調
思則傷脾,脾失健運,水谷難以消化,停留於胃;或怒氣傷肝,致使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逆於上。
3.勞倦內傷
體勞傷脾,脾傷則健運失職,飲食難化;房勞傷腎,腎傷則命門火衰,土失溫煦;或年老久病,脾腎功能漸衰,水谷不化,上逆而出。
4.跌仆損傷
跌仆損傷,或手術外傷,可致氣血郁滯,飲食積結於胃,不得下行,終成反胃。

臨床表現

臨床以脘腹痞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為主要表現。

辯證施治

1.脾胃虛寒
症狀: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清水,以吐盡為快,伴見神疲乏力,四肢不溫,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溫中健脾,降逆和胃。
方藥:丁蔻理中湯
2.胃中積熱
症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酸臭腐濁之液,口臭煩渴,便秘尿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清泄胃熱,和胃降濁。
方藥:竹茹湯
3.痰濁阻胃
症狀: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並有痰涎水飲,或吐白沫,心悸頭眩,舌苔白滑,脈弦滑。
治法:滌痰化濁,降逆和胃。
方藥:導痰湯
4.瘀血阻胃
症狀: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或吐褐色濁液,或吐血便血。上腹或有積塊堅硬,固定不移,脹滿刺痛而據按,舌暗紅或有瘀點,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降逆。
方藥:膈下逐瘀湯
5.脾腎陽虛
症狀:食後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或吐大量清稀水液,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健脾溫腎,和胃降逆。
方藥:桂附理中湯
6.氣陰兩虛
症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量不多,神疲氣短,面色少華,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和胃降逆。
方藥:麥門冬湯

飲食調理

1.生薑
生薑是對付反胃、嘔吐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生薑被稱為“嘔家聖藥”。反胃可以切一片生薑含入口中,唾液把薑汁吞入胃中,就能緩解嘔吐症狀。旅行出發前,喝1杯薑茶可預防與暈動病(暈車、暈船、暈機等)相關的噁心嘔吐。出現噁心反胃時,喝1杯薑茶也可緩解症狀。
2.雞內金
雞內金是指家雞的砂囊內壁,系消化器官,用於研磨食物,該品為傳統中藥之一,用於消化不良、遺精盜汗等症,效果極佳,澀精止遺的功效。治食積脹滿,嘔吐反胃,瀉痢,疳積,消渴,遺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瘡。
3.陳皮
陳皮性味辛、苦、溫,入脾、肺經;有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之功,適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噁心、嘔吐及濕阻中焦所致的納呆倦怠、大便溏薄及痰濕壅滯之咳嗽痰多等症。陳皮所含揮髮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積氣,顯示了芳香健胃和驅風下氣的效果。
此外,還要糾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避免進食過飽,睡前3小時避免進食、避免高脂食物、戒菸酒,減少食用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的食物,如朱古力、辛辣食物、薄荷、洋蔥、咖啡、柑橘汁和碳酸飲料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