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犯胃

肝氣犯胃又名肝胃不和證、肝胃氣滯證。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而發病。臨床以胸脅胃脘脹滿疼痛為主要表現。常見於胃脘痛、嘔吐、呃逆、脅痛,以及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基本介紹

  • 別稱:肝胃不和證、肝胃氣滯證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症狀:胸脅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嘔吐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鑑別診斷,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進脾胃的運化,脾胃的運化功能又有助於肝的疏泄,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疾病情況下,兩者亦相互影響,如抑鬱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引起肝氣犯胃證;若胃氣先虛,肝氣相對偏盛,乘之於脾胃,也可引起肝氣犯胃證。前者為木旺乘土,後者為土虛木乘。

臨床表現

主要有胸脅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嘔吐,或見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等。肝氣鬱結,疏泄失職,則見情志鬱悶,善嘆息,或煩躁易怒,胸脅脹痛;肝氣橫逆,氣滯於胃,胃氣上逆,則表現為胃脘脹痛,呃逆噯氣;氣鬱胃中而生熱,可見吞酸嘈雜。因氣鬱化火與否的差別,舌苔可為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若肝鬱日久,氣鬱化火,則可表現為胸脅胃脘疼痛劇烈,心煩易怒,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若火氣灼傷肝陰,耗傷胃津,則常有脅肋隱隱作痛,胃脘脹痛,飢不欲食,口乾,大便乾,舌紅少苔或中有裂紋等陰虛表現。若肝氣犯胃,氣滯不行,日久影響血液運行而致血瘀,則表現為脅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針刺,甚則損傷脈絡,而見嘔血黑便。

鑑別診斷

肝氣犯胃與肝胃不和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肝氣犯胃屬於肝胃不和的範疇,而肝胃不和涵義較廣,凡是肝與胃之間生理聯繫失調,臨床上同時出現肝失疏泄,胃失和降,及胃受納腐熟功能異常者,均為肝胃不和證。肝氣犯胃證與肝脾不和證都是肝氣橫逆侵犯中焦所致,兩者均可出現胸脅脹滿疼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等臨床表現。但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其氣主降,因此,肝氣犯胃證,多兼見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嘔吐等胃氣上逆的表現;而肝脾不和證,多兼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等脾失健運之症。

辨證施治

1.肝氣犯胃之嘔吐
證候:嘔吐或乾嘔,吞酸噯氣頻作,鬱悶不舒,煩躁易怒或悲傷欲泣,胸脅脹滿,胃脘不適,每遇刺激或情緒波動則症情加劇,舌淡苔薄或薄膩,脈弦。治則:舒肝理氣,和胃降逆。主方: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加減。
2.肝氣犯胃之胃痛
證候:胃脘脹痛,連及胸脅,氣機走竄,每遇情志不暢誘發或加重,伴納食減少,情志抑鬱或失眠,舌苔薄白,脈弦。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合香蘇散加減。
3.肝氣犯胃之痞滿
證候:脘腹脹滿不適,噯氣或矢氣方有緩解,連及胸脅,伴有急躁易怒,善嘆息,遇情志不遂加重。舌淡苔薄,脈弦。治則:疏肝理氣、解郁、消痞。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湯加減。
4.肝氣犯胃之呃逆
證候:呃逆頻發,伴腹部及兩脅脹滿不適,或伴有噁心欲嘔,脘悶納呆,腸鳴矢氣等。舌淡,苔薄,脈弦。治則:疏肝理氣,降逆止呃。主方:旋覆代赭湯加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