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指用具有疏肝理氣健胃作用的方藥治療肝胃氣滯證、肝胃不和證等的治法。
例證
慢性胃炎屬於中醫“胃痛”、“嘈雜”、“吐酸”等範疇,尤以胃痛為主症。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虛弱等。《
素問·舉痛論篇》所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和降為順,肝為剛髒,性喜條達,主疏泄,憂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鬱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胃氣阻滯,即可發為胃痛。所以清代沈金鰲在《
雜病源流犀燭·胃病源流》謂:“胃痛,邪乾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鬱日久,又可化火生熱,邪熱犯胃,導致肝胃鬱熱而痛。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瘀滯,又可形成瘀血胃痛。肝與膽相表里,皆屬木,
肝氣不舒,可導致膽失疏泄,通降失常,
逆行犯胃,肝膽胃氣機阻滯,也可發生胃痛。《
靈樞·四時氣篇》曰:“邪在膽,逆在胃。”此外,中焦虛寒,胃失溫養而痛。胃陰不足,胃失濡養,亦致胃痛。
胃痛雖可由飲食不節、憂思惱怒、寒邪客胃、脾胃虛弱等多種原因導致,而以肝氣犯胃尤為多見,正如葉天士所言:“厥陰順乘陽明,胃土久傷,肝木愈橫”。本病病位在胃,與肝脾等臟腑功能失調關係最為密切,疾病早期多由外邪、飲食、情志所傷等因素引發,多為邪實;病久常兼脾胃虛弱,虛實夾雜之證居多。肝氣鬱滯,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為其主要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