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縣誌(1986~2000)

原陽縣誌(1986~2000)

《原陽縣誌(1986~2000)》是201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原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陽縣誌(1986~2000)
  • 作者:原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4月
  • ISBN:9787534833441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原陽縣誌》(1986—2000)是由原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主辦,原陽縣地方史志辦公室承編的地方性百科全書,資料性文獻。 二、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力求客觀、系統、全面、準確地記述原陽縣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的發展情況。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和著述性的統一。 三、本志為1995年版《原陽縣誌》的續修,定名為《原陽縣誌》(1986—2000),上限為1986年1月,下限為2000年12月。為保持事物發展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某些內容的記述有適當上溯或下延。

作品目錄

封面
原陽縣誌
《原陽縣誌》(1986-2000)市查驗收人員
《原陽縣誌》(1986-2000)編 輯人員
題詞
1991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李先念 題詞
1991年11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 田紀雲 題詞
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 霍憲章 題詞
中共新鄉市委常委、原陽縣委書記 孫國富 題詞
原陽縣人民政府縣長 李巨峰 題詞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萬蔭生 題詞
圖片
原陽縣政區圖
1.1999年5月9日,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右六)在原陽視察黃河防訊工程
2.2002年7月3日,河南省省長李克強(右二)在原陽調研工作
3.2009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左三)在原陽河南農業研究開發基地視察秋作物長勢
4.1991年8月4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析綜(右一)在原陽視察計畫生育工作
2008年7月1 5日,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左一)在原陽視察新農村建設
2010年4月25日.新鄉市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孫國富(左二)、縣長李巨峰(左四)陪同省市領導調研
原陽境內黃河大橋
城市夜景
城區大街
新區鳥瞰
城市建設 附圖
冰馨食品廠
大功紡業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研機構生產試驗基地奠基儀式
車間一角
河南萬向系統制動器有限公司
金龍集團新鄉市龍騰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奠基儀式
黑米醋
涼粉
油桃
黑玉米
精米
鴕鳥
奶牛
麋鹿
武術
盤鼓
舞蹈
體操表演
“歡樂中原 和諧原陽”歌詠比賽
附圖
原陽縣第十一屆運動會
博浪碑林
官渡遺痕
張蒼墓
毛遂故里
張良廟
玲瓏塔
陳平祠
博浪碑亭風光
劉宗訓 作
慧海 作
樊子陽 作
范慶生 書
孟昭民 作
李峰 書
吳玉傑 作
靳克智 書
李國領 作
李思群 作
張樂奇 作
李興福 畫
李思祥 畫
婁正立 畫
陳建成 畫
盧少尹 畫
榮譽 附圖
河南省史志辦主任 霍憲章
河南省史志協會會長 許還平
河南省市縣處正處級調研員 王衛明
原陽縣人民政府縣長 李巨峰
新鄉市史志局副局長 王蘭泉
新鄉市史志局縣區科科長 杜莉娜
原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 李國領
原陽縣史志辦主任 劉學曄
《輝縣市志》執行主編 任軍安
祝原陽志(1986-2000)評審會圓滿成功
祝原陽志(1986-2000)坐談會圓滿成功
縣長李巨峰、縣政府辦主任李國領與縣誌辦人員合影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區域環境
第一章 政區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貌
第三節 氣候
第四節 水文
第三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乾旱
第二節 水澇
第三節 大風 冰雹
第四節 其他災害
第二編 土地與環境保護
第一章 土地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三節 土地規劃與利用
第四節 建設用地管理
第五節 地政地籍管理
第六節 土地監察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監測
第二節 污染治理
第三節 環境管理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三編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分布
第二節 人口變化
第三節 人口結構
第二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計畫生育政策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計生管理
第四節 管理與服務機構
第四編 民情風俗
第一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經濟收入
第二節 消費水平
第三節 住房
第二章 社會風俗
第一節 婚嫁習俗
第二節 壽誕
第三節 喪葬
第四節 生育
第五節 取名
第六節 節日風俗
第三章 原陽方音
第一節 音節的聲母讀法
第二節 韻母的讀法
第三節 聲調的讀法
第四節 音變現象
第五節 詞語演變
第四章 諺語歇後語
第一節 諺語
第二節 歇後語
第五編 宰相之鄉 名人選介 毛澤東祖根地
第一章 宰相之鄉
第一節 漢代四相
第二節 南(北)朝一相
第三節 唐代六相
第四節 五代一相
第五節 宋代二相
第二章 名人選介
倉頡
毛遂
張良
藺澄
吳偉進
閻邦寧
第三章 毛澤東祖根地
第一節 毛氏因封國而得姓
第二節 眾派所宗的原陽毛氏
第三節 毛氏的遷徙和分布
第六編 經濟綜述
第一章 巨觀經濟
第一節 綜合經濟
第二節 經濟結構
第二章 巨觀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農業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節 企業體制改革
第三節 商貿體制改革
第三章 對外開放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七編 農業
第一章 黃淮海農業開發
第一節 開發情況
第二節 開發效益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農作物
第二節 種植技術
第三節 植物保護
第四節 土肥種子管理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畜牧養殖業
第一節 畜禽品種
第二節 畜禽生產
第三節 品種改良
第四節 疫病防治與動物檢疫
第五節 飼草飼料
第六節 畜產品流通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四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業資源
第二節 沙化林治
第三節 植樹造林
第四節 經濟林
第五節 林木管護
第六節 林業科技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五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用機械
第二節 農機具推廣
第三節 農機技術培訓
第四節 農機監理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八編 原陽大米
第一章 水稻種植
第一節 面積產量
第二節 品種品質
第三節 種植技術
第二章 開發加工
第一節 稻米產業開發
第二節 大米節
第九編 工業 鄉鎮企業 建築業
第一章 工業發展與結構
第一節 工業發展
第二節 工業結構
第二章 工業行業
第一節 機械製造業
第二節 化學工業
第三節 紡織縫紉行業
第四節 紙品包裝行業
第三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企業發展
第二節 企業改制
第三節 鄉鎮工業企業
第四節 民營經濟
第四章 工業管理
第一節 技術改造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五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建築隊伍
第二節 建築設備、材料
第三節 基建監督
第十編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城鄉建設規劃
第一節 縣城建設規劃
第二節 村鎮建設規劃
第二章 城市建設與管理
第一節 街道環境建設
第二節 公用設施及綠化建設
第三節 新城區建設
第四節 縣城管理
第五節 城管監察與創建文明城市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十一編 交通 郵政 電信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建設
第二節 道路管理
第三節 運輸管理
第四節 地方鐵路
第五節 交通管理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郵政
第一節 郵政體制改革
第二節 郵路與設施
第三節 郵政業務
第四節 集郵
第五節 郵政儲蓄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電信
第一節 電信體制改革
第二節 設施建設
第三節 通信業務
第四節 電信資費
第五節 網通
第六節 移動通信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十二編 水利 電力
第一章 水利
第二節 水利工程
第三節 防汛抗旱
第四節 水業經營管理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黃河河務
第一節 黃河大堤建設
第二節 圈堤、月堤、控導工程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電力
第一節 電力體制改革
第二節 電網建設
第三節 供用電
第四節 站所建設
第五節 電價與電費
第六節 安全管理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十三編 商業貿易
第一章 國有商業
第一節 商貿公司
第二節 商貿網點
第三節 商業銷售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供銷合作商業
第一節 農資供應
第二節 棉花購銷
第三節 供銷機構
第三章 個體私營商業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商店選介
第四章 鹽業專營
第一節 食鹽購銷
第二節 鹽業機構
第五章 菸草專賣
第一節 經營管理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六章 醫藥
第一節 醫藥經營
第二節 中藥材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七章 石油購銷
第一節 成品油經營
第二節 機構設定
第八章 糧油經營
第一節 糧油購銷
第二節 貯運與加工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九章 外貿
第一節 外貿經營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十章 物資經營
第一節 經營
第二節 管理
第十四編 金融
第一章 銀行業
第一節 銀行行業體制改革
第二節 銀行機構
第三節 儲蓄
第四節 信貸
第五節 監督管理
第二章 保險業
第一節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原陽支公司
第二節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陽支公司
第十五編 計畫 物價 統計
第一章 計畫
第一節 計畫與執行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物價
第一節 監督管理
第二節 物價調查
第三節 審批與評估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統計
第一節 普查與調查
第二節 統計服務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十六編 工商質監審計
第一節 市場管理
第二節 企業登記
第三節 商標與廣告
第四節 契約管理
第五節 監督檢查
第六節 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七節 消費者協會
第八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監督管理
第二節 標準化管理
第三節 計量管理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審計
第一節 國家審計
第二節 內部審計
第三節 社會審計
第四節 幹部離任審計
第五節 審計結果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十七編 財政 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體制改革
第二節 財政收支
第三節 預算外資金管理
第四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五節 社會購買力管理
第六節 農業稅與國庫券
第七節 會計職稱
第八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稅種稅率
第二節 稅收
第三節 稅務管理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十八編 政治體制改革
第一章 黨政機構改革
第二章 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章 民主與法制建設
第一節 民主建設
第二節 法制建設
第十九編 中國共產黨
第一章 黨員代表大會
第一節 代表選舉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二章 中共原陽縣委員會
第一節 歷屆縣委領導
第二節 組織機構
第三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歷屆紀律檢查委員會
第三節 查處違紀案件
第四節 執法監察
第五節 糾正行業不正之風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四章 組織工作
第一節 基層組織
第二節 黨員
第三節 組織建設
第四節 幹部管理
第五節 老幹部工作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五章 宣傳工作
第一節 社會宣傳
第二節 黨員教育
第三節 理論培訓
第四節 通訊報導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六章 政法工作
第一節 政法建設
第二節 綜合治理
第三節 專項鬥爭
第七章 統一戰線工作
第一節 統戰理論
第二節 海外統戰
第三節 對台灣工作
第四節 經濟統戰
第五節 宗教工作
第六節 黨外人士與知識分子工作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八章 信訪工作
第一節 信訪辦案
第二節 來信來訪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九章 黨校教育
第一節 幹部培訓
第二節 函授教育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二十編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代表大會
第一節 人大代表
第二節 人大會議
第二章 人大常務委員會
第一節 常委會會議
第二節 工作機構
第三章 履行職能
第一節 重大事項決定
第二節 監督“一府兩院”
第三節 幹部任免
第四節 檢查視察
第五節 議案辦理
第二十一編 人民政府
第一章 政府組成
第一節 縣政府
第二節 政府機構
第三節 縣長辦公會議
第二章 施政紀要
第一節 歷屆政府施政情況
第二節 重要決定、通告、批轉報告
第三章 人事
第一節 編制管理
第二節 幹部管理
第三節 工資職稱
第四節 人才交流
第五節 老齡工作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四章 勞動和社會保障
第一節 勞動管理
第二節 勞動監察與仲裁
第三節 勞動就業
第四節 勞動工資
第五節 社會保險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五章 民政
第一節 救災與救濟
第二節 社會福利
第三節 優撫安置
第四節 社會事務
第五節 勘界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二十二編 政協原陽縣委員會
第一章 委員與會議
第一節 政協委員
第二節 政協會議
第二章 常務委員會
第一節 政協常委會議
第二節 內設機構
第三章 履行職能
第一節 參政議政
第二節 提案辦理
第三節 監督視察
第四節 文史資料
第二十三編 社會團體
第一章 總工會
第一節 工會組織與代表大會
第二節 工會工作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共青團
第一節 團組織與團代會
第二節 團員發展
第三節 主要活動
第四節 少年先鋒隊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婦女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婦聯主要工作
第三節 婦女幹部培養
第四章 工商業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機構與會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五章 文學藝術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科技推廣
第一節 組織機構與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二十四編 人民武裝
第一章 武裝部
第一節 武裝機構
第二節 民兵工作
第三節 兵役
第四節 軍民共建與擁政愛民
第五節 武器管理
第二章 駐軍
第一節 河南省消防總隊後勤基地
第二節 駐原部隊農副業基地
第三章 武裝警察與消防大隊
第一節 武裝警察
第二節 消防大隊
第二十五編 法治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治安管理
第二節 刑事偵察
第三節 安全保衛
第四節 戶籍管理
第五節 “嚴打”與報警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二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三節 批捕起訴檢察
第四節 反貪污賄賂
第五節 監所檢察
第六節 法紀檢察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刑事審判
第二節 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審判
第四節 行政審判
第五節 未成年人犯罪審判
第六節 執行
第七節 告訴與申訴
第八節 管理機構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普法教育
第二節 依法治縣
第三節 公證
第四節 律師事務
第五節 民事調解與法律服務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二十六編 科技 衛生
第一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科技普及與推廣
第二節 科技服務
第三節 星火計畫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地震監測
第六節 氣象監測與服務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衛生
第一節 衛生體制改革
第二節 醫療技術與隊伍
第三節 衛生管理
第四節 衛生防疫
第五節 食品衛生
第六節 婦幼保健
第七節 公費醫療
第八節 義務獻血
第十節 管理與醫療機構
第二十七編 教育 體育
第一章 教育
第二節 基礎教育
第三節 職業成人教育
第四節 教學研究與師資培訓
第五節 希望工程與勤工儉學
第六節 集資辦學與民辦學校
第七節 招生工作
第八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體育設施和培訓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學校體育
第四節 體育競賽
第五節 管理機構
第二十八編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藝術
第二節 居民文化
第三節 文學藝術
第四節 文化市場管理
第五節 文化團體活動
第六節 圖書收藏
第七節 圖書發行
第八節 文物保護管理
第九節 藝術團體
第十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檔案
第一節 檔案館
第二節 基層檔案
第三節 檔案利用與執法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四章 黨史研究方誌編纂
第一節 黨史研究
第二節 史志編纂
第二十九編 精神文明創建
第一章 道德宣傳與教育
第二章 文明創建與民眾精神文化活動
第一節 文明創建活動
第二節 民眾精神文化活動
第三節 文明單位、村鎮、市民標兵
第三十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記
劉子芳
李振明
喬永慶
陳五德
焦來明
第二章 人物專記
婁季修
李紹卿
楊清貴
張殿秀
張啟秀
卞光堂
盧家訓
劉宗訓
李長傑
祝蘭琴
李春民
李興啟
朱普生
王俊本
朱繼先
高繼領
第三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黨政軍類
第二節 行業科技類
第四章 人物名表
第五章 革命烈士錄
第六章 人物錄
第一節 副高級職稱人物
第二節 中級職稱人物
第三十一編 鄉鎮概況與移民
第一章 建制鎮
城關鎮
原武鎮
師寨鎮
第二章 建制鄉
葛埠口鄉
黑洋山鄉
福寧集鄉
祝樓鄉
橋北鄉
韓董莊鄉
蔣莊鄉
官廠鄉
包廠鄉
大賓鄉
郭莊鄉
陡門鄉
梁寨鄉
齊街鄉
陽阿鄉
路寨鄉
王杏蘭鄉
太平鎮鄉
靳堂鄉
第三章 移民
第一節 黃河小浪底水庫移民
第二節 移民村
附錄
一、限外輯要
縣領導簡介
二、政研文論
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之我見
工業發展六招棋
勞務輸出工作芻議
三、史料文論
原陽縣地域地貌歷史變遷
馬頭覓蹤古官渡
中國北方明清民居建築的典範——夏家院
倉頡的故居和墓地
陳平故里並不存疑
漢留侯張良出生在原陽
毛氏得姓鼻祖姬鄭封地在原陽
原陽盤鼓
四、名產名吃
羊肉燴麵起源於原陽
原陽涼粉
柳編
趙府黑米醋
五、傳聞軼事
齊街鄉張蒼、陳平故里古碑的追溯
中共原陽縣委 關於調整原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成員的通知
中共原陽縣委 原陽縣人民政府 關於調整原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成員的通知
《原陽縣誌》(1986~2000)編纂分工情況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