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留侯村

東留侯村

留侯村位於原陽縣城東二十五公里,齊街鄉西偏北四公里許。相傳,秦朝未年,西漢開國謀臣張良與一個大力士在刺殺秦始皇未遂後(詳見《史記·留侯世家》),曾在此處隱藏過(《陽武縣誌》記載“留侯里:張子房擊秦寄此,故名。即今縣正東四十里留侯村。”)。張良後來幫劉邦做了皇帝,劉邦為了獎勵他的豐功偉績,特封張良為“留侯”。後人為了紀念張良而給這個村更名為留侯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留侯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原陽縣城東二十五公里
  • 相關人物:張良
留侯村分為南留侯和北留侯兩個自然村,北留侯又分為東留侯、中留侯、西留侯三個行政村。根據《陽武縣誌·第三卷·建置志》( 清乾隆十年(1745)版)記載,清朝時,東、中、西、南四個留侯就已是行政村編制,並歸“南川留地方”管轄。
留侯村歷史悠久,早在4600年前的上古時代,中華文字的發明者倉頡相傳就出生在本村,此地後來留下倉頡廟、倉頡造字台、倉頡造字碑、石人石馬等物,只是後來歷代久遠,現在已無存(詳見下面附文一)。2300年前,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詳見《史記》),傳說刺殺後,曾在此村隱藏過,(詳見附文二),當地人為了紀念張良刺秦這一事件,於1998年在中留侯原西大廟的位置,新建了一座張良廟,內供張良塑像,並在廟前立了幾座石碑,正中主碑上刻著:“張良潛匿處”,其餘碑上為張良生平及立廟碑記。
留侯村人傑地靈,明朝李朴救災有功,被賜予“給剳壽官”稱號;清朝李大受、李大謨、李大經、李大法兄弟四人因孝道而同時載入縣誌,李大受並考取康熙年間的貢生稱號;民國李士讓、李方、李壇、李洪亮同時被載入縣誌,李士讓以縣議員、公民代表身份向省議會及漕糧商榷會申請豁減漕糧的申請書,為百姓解決了實際困難,載入縣誌,李方是縣教育局長,李壇獲武術表演獎,李洪亮以教練的身份參賽,其徒弟獲14縣武術冠軍,在民國當地有名望的大戶中,一直流傳“北川和士元,南川李元亮”的說法;建國以後,分別又有李中亮、李秉銓、李如亮被載入縣誌。歷年來,村中有博士4人,碩士9人,本科72人,大專83人,具有正高、副高、市級、縣局級、副團級及以上人員數十名。
東留侯村現有人口一千四百餘人,宅基地面積二百餘畝,耕地兩千餘畝。 北接老河村,南臨南留侯村,東連李莊,西鄰中留侯。東留侯、中留侯、西留侯三村自然連成一體,東留侯村西有一條上世紀七十年代開挖的人工河道,把東留侯與中留侯隔開,中留侯與西留侯則通過一條街分開。東留侯全村目前有兩條貫穿村莊的幹道,一條東西向,連線著李莊和中留侯村,另一條南北向,由村東南向北與東西向幹道交匯再折東向北,連線到老河村。另有若干條小道。近些年,全村住戶實行了規劃:東西向約20排,每排20餘戶,南北向約22列,計有約400來片的宅基地。
東留侯村是典型的農業型村莊,村民除部分勞力在農閒時外出打工,其餘大部分人以農業收入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由於藉助人工河道可以引黃河水灌溉,村中曾種過水稻,但近幾年,由於用水困難,所以停種,目前主要以小麥、玉米及其它旱作物為主。
村西端與中留侯村交界處有一所留侯學校。其校制幾經變遷,建國初為留侯中心國小,校址位於本村中間偏南,附近曾有十來個村莊的學生來這兒上學。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更開辦有國中班級。是一所招收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的完全國小。還有,1998年建張良廟時,留侯村經申請被批准舉辦農貿集市,並約定在陰曆每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舉行集市商貿活動。該集市中心現位於東留侯村內。在文化娛樂活動方面,相對於鄰村,東留侯的娛樂文化較多。例如村中有一個鑼鼓隊,逢年過節時,常會自發組織一起在街上活動。此外,還有一個小劇團,曾在本村自編自導過豫劇《牆頭記》等。由於這些活動沒有固定的人員、場所和經費來源,所以未形成規模。
全村各家族的姓氏以李姓為主,且全村姓李的男姓村民,幾乎都是始祖李河的後代。其他姓氏有王姓、滑姓、馮姓等,人數較少。
(由於各種原因,包括部分村民在內,常把“東留侯村”誤寫成“東留後村”或“東留候村”,故後二者也是指該村。)
附文一:相傳倉頡出生於本地。
1 《禪通紀》: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 所謂利鄉即時和堡之墟也。”(中華書局, 1999 年版, 第137 頁)
2 歷版《陽武縣誌》、《原陽縣誌》(現原陽縣由陽武縣和原武縣各取一字合併而成)都有關於“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這裡的陽武指侯岡,利鄉即原陽縣杏蘭鄉)。
3《太平寰宇記》卷一“河南道·開封府” 記載:“倉垣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 《輿地誌》雲: 倉垣城南臨沛水, 西北有倉頡墳, 城有列仙台。”
4《大明一統志》卷二十六“開封府·陵墓”:“倉頡墓, 在府東北二十里,《禪通紀》: 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 即此。”
5 明李經《洋京遺蹟志》卷九“陵墓”:“倉頡墓, 在城北時和堡, 俗呼為倉王家’是也。
6 四大名著《水滸傳》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參禪,雙林鎮燕青遇故"中提到:“且說宋江正在營中閒坐,...戴宗和石秀離了陳橋驛,...。戴宗仔細看了道:「卻是蒼頡造字之處。」....,上鐫「博浪城」三字。....說道:「原來此處是漢留侯擊始皇的所在。」戴宗嘖嘖稱讚道:「好個留侯!」石秀道:「只可惜這一椎不中!」兩個嗟嘆了一回,....。”,這裡分別提到了陳橋驛、倉頡造字台、博浪城(即原陽縣城的古名稱),其相對位置大致與現在的陳橋鎮、留侯村、陽武縣城相對應。作為一部小說,雖然難以作為史實,但這樣的名著里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段與主題聯繫不太緊密的內容?據有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孟繁仁先生(詳見《“倉頡造字” 與羅貫中“ 隱名石匾”— 羅貫中文物史料的新發現》一文)考證,這樣寫的目的是暗寫了羅貫中(羅是施耐庵的徒弟,並直接參與過《水滸傳》的修改)在隱退時的行走路線,所以描述其可信程度還是很高的。
7 本地也有傳說,張良刺殺秦始皇時,同行的大力士倉海公也是倉頡的後人。
附文二:根據《張氏宗譜》記載,張良祖上數代,五代作韓國的相國(見《史記》司馬貞註解“五代相韓”)這一派張姓一直是張姓中“廩延派”分支,而廩延泰山(也寫作“太山”)正是留侯村(該村在民國以前,一直有泰山集的說法)。所以據張姓廩延派分支後人張健華先生考證,張良及其祖先的出生地,就在本村。(詳見《原陽縣誌》1986~2000版所寫《漢留侯張良出生在原陽》一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