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皮膚B細胞淋巴瘤

原發性皮膚B細胞淋巴瘤(PCBLC)是NHL的一種類型,NHL是一種起源於淋巴瘤系統的具有異質性的惡性疾病。約25%NHL發生於結外。除胃腸道外,皮膚是第二大常見的結外侵犯部位。在過去幾十年中,對於皮膚淋巴瘤的相關知識只是從皮膚T細胞淋巴瘤中獲得的,如蕈樣黴菌病和Sezary綜合徵,對於原發於皮膚的B細胞性淋巴瘤(PCBLC)的理解則延後了一些。最近由於免疫表型和免疫基因型的套用,被診斷為PCBLC的數目逐漸增多。PCBLC定義為皮膚的B細胞起源的淋巴瘤,在診斷時和診斷後6個月均無皮膚外病變。儘管PCBLC在臨床表現和預後上均相似,但組織病理學和臨床表現可將其分為許多種不同的亞型。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PCBLC通常以孤立的、局限性紅點發展為紫色丘疹或結節,偶爾在一局限皮膚出現多發性或成群的缺損。也有報導呈現周圍性紅斑、較小的丘疹、浸潤性斑塊和(或)花樣紅斑。大範圍或潰瘍少見。特殊的亞型可能有其好發部位,如濾泡中心性淋巴瘤好發於頭皮和軀幹,免疫細胞瘤好發於肢端。
分期,一旦PCBLC診斷確立,就應當進行全面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以排除全身性侵犯。應當詢問有無B症狀,如發熱、盜汗和體重減輕,應進行包括淋巴瘤和肝脾觸診在內的全面體格檢查。分期程式包括外周血細胞計數及分類,多器官化學物質檢測(包括LDH)胸部X射線片、腹部和盆腔CT掃描,鎵掃描和骨髓活檢。當患者診斷為皮膚漿細胞瘤時應當評估血漿或尿中的M蛋白(血漿蛋白電泳/尿蛋白電泳)。對於PCBLC患者如發病少於6個月,不應有全身侵犯證據。現在還不清楚分期應多久重複一次,對於體檢無全身侵犯證據的是否有必要按分期步驟進行也不清楚。
現在對於PCBLC患者的分期還不一致。對於原發於皮膚的NHL Ann Arbor分期不適用。按照此分期,結外侵犯如皮膚,應列為Ⅳ期,提示其預後差。很明顯,對於PCBLC需要更精確的分期系統。1984年Burg等建議的分期與CTCL的腫瘤結節轉移系統相似,但沒有廣泛使用。最近國際NHL預後因素以多中心研究為基礎為侵襲性淋巴瘤設計出國際指數。所計算的國際指數包括:年齡、活動狀態、分期、結外侵犯和LDH。這種國際指數對125例全身性低度惡性淋巴瘤進行評估,發現是重要的預後工具。它可辨別出不同緩解期和生存可能性的患者。
1.惰性  亞型包括:①泡中心性淋巴瘤;②免疫細胞瘤/邊緣區淋巴瘤。
2.中度惡性亞型  包括腿部的大B細胞淋巴瘤。
3.未定型的及其他亞型  ①漿細胞瘤;②血管內大細胞性淋巴瘤/惡性血管內皮瘤;③套區淋巴瘤;④富於T細胞B細胞性淋巴瘤。

用藥治療

1.外科手術  外科切除在PCBLC治療上很有用,但還沒有單用手術作為初治手段治療PCBLC的研究。Wilemze等認為外科切除後局部復發率較高,因此,這種治療模式不應該進行考慮。由於PCBLC的高復發率,所以許多人報導聯合套用放療或多藥化療。
2.放射治療  PCBLC對於放療很敏感。劑量為40Gy。
3.化療  方案CVP、CHOP、COP、CHVP/HV等方案,有報導,CHOP方案優於COP方案。
4.免疫治療  干擾素300萬U,隔天皮下注射,3個月1療程。利妥昔單抗(美羅華)對復發的低度NHL患者治療有效,可能對於進展性PCBLC治療很有用。

飲食保健

飲食宜清淡為主,注意衛生,合理搭配膳食。

預防護理

有的報導PCBLC的發生與螺旋體感染有關,當皮膚局部感染時,可套用抗生素治療,預防PCBLC的發生。

病理病因

就許多病例中真皮層惡性B細胞的存在和好發部位局限皮膚方面有許多疑問。儘管已知嗜表皮T細胞這一亞群多歸巢或再循環至皮膚,但沒有認為進行皮膚免疫監視的B細胞群的存在。IgA在分泌物中存在,如汗液,但沒發現像胃腸道集合淋巴結群和呼吸道韋氏環這樣的B細胞聚集區。有推斷說皮膚與淋巴結引流形成一整體,導致對於抗原刺激而進行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直接針對皮膚。一些學者認為存在有各種正常和惡性淋巴細胞表達的器官特異性歸巢受體的表達,角化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如TNFα和IL-1,它們影響配體和受體黏附(為遲發性抗原4/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和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1/細胞間黏附分子1)。這些受體可能對於淋巴細胞歸巢至皮膚是必需的,理論上皮膚淋巴細胞本身也表達皮膚特異性歸巢受體,當不與皮膚的內皮細胞結合時不能進行循環。
進行抗原呈遞的樹突細胞,如真皮的樹突細胞可能在PBCL的發生上起很重要的作用。有人推斷各種病因一起在PCBLC的進展中起作用。如免疫學的因素、感染因素、染色體因素和遺傳學因素。各種感染病因、病毒和細菌均認為在PBCL進展中有作用。非洲Burkitt淋巴瘤與EB病毒之間的關係使得觀察者對PCBLC中進行此種病毒的檢查。曾報導有EB病毒感染的移植患者最後發展為PCBLC。然而,在PCBLC患者中發現不一致,對皮膚淋巴瘤的作用仍存在爭議。Burg等也報導了3例PCBLC患者感染人類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在這些患者中無免疫缺陷證據,3例都來自於非洲流行病區。
歐洲研究者報導PCBLC與慢性萎縮性肢端發炎的感染皮膚周圍出現的假性淋巴瘤相關。Garbe等在4例PCBLC患者中發現博氏疏螺旋體高滴度血清抗體,但無慢性萊姆病的臨床證據。Cerroni等套用PCR對50例PCBLC的蠟塊組織進行分析,發現只有小部分(18%)存在博氏疏螺旋體DNA。作者提示可能在PCBLC患者中此螺旋體感染率很高,只是由於PCR分析在一些病例中沒有檢測到特異性DNA。應注意皮膚淋巴瘤大部分為陽性(4箇中有3個),然而美國的多項研究顯示無明顯聯繫。因此,區域的差異可能導致在歐洲為陽性相關,而在北美則無此關係。

疾病診斷

主要與反應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相鑑別,因為有相似的特徵。反應性淋巴細胞增生(RLH)是指由於各種抗原刺激而引起的反應性淋巴細胞增生,這些抗原有昆蟲叮咬(蜱和蟎)、文身、創傷、疫苗、抗癲癇藥物、針刺和引起過敏反應的注射。由於臨床和組織病理學均相似,故常與PCBLC混淆。它可能為PCBLC的前驅表現。臨床上,可見棕紅色丘疹、斑塊或結節,可能是孤立地或成群存在,常發生於頭、軀幹和下肢端。其他部位的侵犯包括鼻、陰囊和乳頭。肢端部分為耳垂通常是由於蜱叮咬而傳播博氏疏螺旋體引起感染所致。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組織病理學  PCBLC的各種亞型的組織學特徵很相似。然而每一亞型的特徵對於分類很重要。表皮在外形上正常,通常正常膠原組織將正常表皮與淋巴細胞浸潤分開。在表淺的真皮組織中早期病變一般為血管周圍和腺周圍浸潤。舊的病損趨向於瀰漫性浸潤,從真皮層到皮下脂肪,伴或不伴反應性淋巴濾泡存在。這種單形趨向於瀰漫或結節性浸潤常見於底層,大量浸潤可導致腺體結構破壞,可見大量反應性T細胞在外周存在或與惡性B細胞混合存在。在舊的病損中,反應性浸潤通常很少。儘管最初為單形性,但有可能存在或不存在各種組織細胞、漿細胞和免疫母細胞的混合。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也可存在,但典型的少見。有的有絲分裂象較多見。在浸潤部位B淋巴細胞形態特徵從一種亞型可向另一種亞型變化。
2.免疫表型  對於PCBLC的診斷很有幫助。到現在為止,最理想的標本是快速冰凍切片組織。然而,流式細胞分析對於輕鏈限制和異常表型檢測更可靠。而且,一些單克隆抗體可對蠟塊組織很好檢測,這對於PCBLC的鑑別診斷很有幫助。
3.免疫基因型  在惡性淋巴瘤,從成熟細胞起源的子細胞表達相同的Ig受體以達到可檢測量,故可觀察到克隆性基因重排。Ig重鏈、輕鏈的克隆性基因重排支持PCBLC的惡性特性。一些研究者認為克隆性實驗對於區分反應性炎症和惡性增殖方面是可靠的標準。在有少量惡性細胞浸潤的病例很有幫助。
其他輔助檢查: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併發症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預後

PCBLC總體預後較好。PCBLC 10年生存率為57%,Pimpinelli等的研究則預後極好,5年生存率96.2%,10年生存率稍有降低,為89%~93%。皮膚復發率較常見,為25%~68%,但內臟播散少見,無數據可顯示PCBLC的轉移率,最常見的皮膚外播散包括淋巴結、骨和骨髓。皮膚外和皮膚復發一般也可控制,通過反覆治療最終可達完全緩解。

發病機制

一些遺傳學和染色體異常在結節性B細胞淋巴瘤中的發生已為人所熟知。對PCBLC進行此種觀察卻沒有發現這種異常。t(14;18)(q32;q21)在70%~90%濾泡結節性淋巴瘤中發現。這種易位引起bcl-2重排並過度表達,阻滯凋亡。相反觀察者發現原發於皮膚的濾泡中心性淋巴瘤很少有t(14;18)易位或bcl-2表達。因此,提示可能它在區分原發與繼發皮膚淋巴瘤上有一定幫助。然而也有研究顯示原發與繼發皮膚侵犯的均有bcl-2表達。因此它在臨床實際套用價值上仍存在爭議。
PCBLC當前認為屬濾泡中心性細胞起源。然而,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在臨床進程、免疫表型和發病機制上PCBLC與MALT型淋巴瘤非常相似。他們認為PCBLC起源於邊緣區細胞。事實上曾提議套用皮膚相關性淋巴組織性淋巴瘤這一術語,至少,可作為PCBLC的一種亞群邊緣區淋巴瘤。最近,PCBLC的分子學分析顯示由於高度體細胞突變,PCBLC具有克隆內多樣性。這些發現提示從轉化的濾泡中心性B細胞而來的抗原誘導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