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模型》是2021年0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W. Greiner(德)、J.A.Maruhn(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子核模型
- 作者:W. Greiner(德)、J.A.Maruhn(德)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12049934
《原子核模型》是2021年0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W. Greiner(德)、J.A.Maruhn(德)。
原子核模型(nuclear models) 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建立的描述核結構的模型。由於對於核力還不能作嚴格而全面的描述,為了說明核結構特性,只能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建立有關核結構的唯象的模型,再將由此得出的結果與更多的...
這個模型是丹麥物理學家N.玻爾1936年首先提出並在1939年被玻爾和美國物理學家J.A.惠勒用於解釋核裂變現象。它是早期的一種原子核模型,它將原子核比作一種帶電的不可壓縮的液滴,核子比作液滴中的分子。液滴模型很好地解釋了原子核的比結合能基本上是一個常數,核子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飽和性這一事實。這個模型再現...
原子模型是人們對物質世界微觀結構的認識而建立的模型。人們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為由原子核(質子和中子)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做不規則運動,形成的電子云模型。原子模型最早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Dalton)在1803年提出,經過湯姆遜(Thomson)、盧瑟福(Rutherford)、波爾(Bohr)等人的改進與完善,進而形成了近代原子模型。
原子核集團模型是研究原子核的性質與現象所提出的一種模型。這種模型認為原子核是由核子集團組成,而核子集團是在一定的空間區域內強烈地相關著的核子所組成的亞系統。核內各集團之間是由相對運動來描述,這使集團之間發生藕合。集團可以處在亞核子系統的基態,也可以處在它的激發態上。集團模型的概念早在1937年由A....
原子核綜合模型,統一描寫原子核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的唯象模型。解釋 由A.N.玻爾和B.R.莫特森綜合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和殼層模型而成。此模型的基本圖像是:核核心子的運動是近似獨立的,而同時原子核整體作集體運動。核核心子的各種運動形態及其與原子核集體運動的競爭與耦合,使得原子核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物理性質。...
原子結構(也可稱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為例, 其直徑約為140pm(皮米),但通常以半徑記錄,在以毫米(mm)為單位的情況下,直徑為1.4X10^-7mm,是由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電子組成的,這些電子繞著原子核的中心運動,就像太陽系的行星繞著...
盧瑟福原子模型又稱“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陽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是關於原子結構的一種模型,1911年由盧瑟福提出。該模型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區域,叫原子核,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軌道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模型建立過程 理論發現 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盧瑟福模型,或行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是物理大師歐尼斯特·盧瑟福創立的原子模型。1909年,盧瑟福領導設計與發展成功的盧瑟福散射,證實了原子核存在於原子中心處[1]。從此,盧瑟福推翻了約瑟夫·湯姆孫主張的梅子布丁模型。盧瑟福設計的新模型,根據他的實驗結果,擁有幾個重要的特色。大多數的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於一...
原子核代數模型,利用代數的方法描述原子核結構的理論模型。又稱原子核相互作用模型。解釋 原子核的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都顯示出一些對稱性的特徵。如果具有共同內稟性質的核態可看作一個對稱群的某一不可約表示空間中的狀態,這一對稱性稱為原子核的動力學對稱性。對於具有典型的動力學對稱性的原子核,其波函式可...
原子核殼模型是邁耶(M.G.Mayer)夫人和簡森(J.H.D.Jensen)在1949年各自獨立提出的。邁耶夫人 即瑪麗·戈佩特-邁耶(Maria Goeppert-Mayer,1906—1972),德裔美籍女物理學家邁耶夫人原名瑪麗亞·戈佩特。她於1906年6月28日出生於德國卡托維茲的教授世家,前六代都是德國大學教授。她在哥廷根學習物理、數學和...
1912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中,絕大多數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由於撞擊到了電子發生較大偏轉,個別α粒子偏轉超過了90°,有的α粒子由於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轉方向甚至接近180°。該試驗事實確認了:原子內含有一個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帶正電的中心,這就是原子核模型的來歷。相互作用 原...
《原子核模型》是2021年0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W. Greiner(德)、J.A.Maruhn(德)。 [2] 中文名 原子核模型 作者 W. Greiner(德)、J.A.Maruhn(德) 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12049934 目錄 1 內容簡介 2 圖書目錄 3 作者簡介 ...
這種模型的建立依據的就是α粒子的散射實驗,當湯姆遜的西瓜模型無法解釋這一實驗現象時,盧瑟福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在西瓜模型的基礎上,從而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其中保留了湯姆生模型中原子呈現電中性的合理成分。模型概述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 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
湯姆森的學生盧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散射實驗),否認了葡萄乾麵包式模型的正確性。1911年盧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按照一定軌道圍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很小的原子核運轉。行星模型由盧瑟福在提出,以經典電磁學為理論基礎,主要內容有:①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
《原子核配對殼模型》是依託南京大學,由陳金全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建立了原子核配對殼模型的理論框架,計算方法和計算程式,給出了它的一些特例及其和現有核結構模型之間的關係。用NPSM研究稀土區Xe和Ba同位素的集體運動,得到以下結論:1、單移子能級劈裂削弱集體運動,其影響不能忽略,2、暈態對SD...
Ikeda圖表明,結團結構的出現與原子核的激發能關係密切,結團結構多出現在衰變閾值附近。同時對稱性有利於結團的形成,這是Hafstad 和Teller預言的關鍵點。原子核的殼模型能夠對原子核的單粒子運動進行很好的描述,該模型假設核子在一個平均場中運動,該平均場表述為,一個核子受到其它所有核子相互作用的平均。然而,...
費密氣體模型 是核物質的零級近似。很多證據證實,在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自由程大於核子間的距離,這意味著核物質核心子在零級近似下是在一平滑變化的勢場內運動。這樣就可以寫出由反對稱化的單粒子波函式乘積表示的總波函式,其中單粒子波函式是平面波波函式與自旋、同位旋波函式的乘積。這就是費密氣體模型。套用...
綜上所述,根據系統相對論的質子和中子模型,同位旋的概念進而夸克模型都是值得商榷的。原子核模型 兩個質子的凝聚 通常物理學上將質子和中子稱作核子,即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從中子模型可知,中子是由質子和電子構成的複合粒子,因此將原子核理解為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更為恰當。原子核中的質子之間和質子與電子之間...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樣大的體育館裡的一顆桌球(原子半徑的數量級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這個體育館裡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桌球,並且讓這些球不停地跳動起來。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更外層有電子圍著原子核高速轉動。原子是構成自然界各種元素的基本單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軌道電子(又稱束縛...
盧瑟福原子是人們一直都認為原子是物質的最小組成單元。盧瑟福原子,人們一直都認為原子是物質的最小組成單元。早在20世紀初,歐內斯特·盧瑟福等物理學家就已經開始研究原子的內部結構,指出原子是由電子層和原子核組成的。為解釋核子之間的束縛作用,一種新的基本作用力——強核力被提出。葡萄乾補丁模型:人們研究原子...
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稱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與正電荷聯繫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電子繞著核在核外運動,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m,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
這樣,就使得殼模型能解釋的實驗數據越來越多,適用的範圍越來越大,幾乎成為各種巨觀的、唯象模型的微觀基礎。殼層模型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核模型。集體模型 以殼層模型為基礎,即認為核子在平均場中獨立運動並形成殼層結構;同時,原子核可以發生形變並產生轉動和振動等集體運動。原子核產生形變的原因:外殼層核子的機率...
最近出版的(1979年)原子核數據,塞滿了超過1500頁的一本書,就象是本電話號碼薄。對專家來說,研究這些圖表是項有趣的消遣,也是獲得新思想的有效途徑。把觀察到的材料累積起來,可以發現過去不知道的一些規則,因而能建立非常詳盡的、具有驚人的預言能力的核模型。最成功的核模型之一是殼層模型。它是原子軌道模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