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代數模型,利用代數的方法描述原子核結構的理論模型。又稱原子核相互作用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子核代數模型
- 外文名:Algebraic model of atomic nucleus
原子核代數模型,利用代數的方法描述原子核結構的理論模型。又稱原子核相互作用模型。
原子核代數模型,利用代數的方法描述原子核結構的理論模型。又稱原子核相互作用模型。解釋原子核的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都顯示出一些對稱性的特徵。如果具有共同內稟性質的核態可看作一個對稱群的某一不可約表示空間中的狀態,這一對稱性...
原子核模型是原子核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從各類原子核物理實驗事實出發,運用物理、數學理論和方法,對原子核的性質和規律提出的解釋和構想,揭示出原子核某些現象和局部規律。原子核模型包括:原子核基本性質模型;原子核中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模型;原子核結構模型;原子核衰變模型;原子核反應模型;原子核裂變模型;原子核...
原子核模型作者簡介 編輯 播報 沃爾特•格雷納(Walter Greiner)(1935~2016),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物理學教授,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和法蘭克福高等研究院創始人之一。研究方向包括原子物理學、重離子物理學和核天體物理學。曾獲得奧托•哈恩獎和馬克斯•玻恩獎。約阿希姆...
原子模型是人們對物質世界微觀結構的認識而建立的模型。人們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為由原子核(質子和中子)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做不規則運動,形成的電子云模型。原子模型最早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Dalton)在1803年提出,經過湯姆遜(Thomson)、盧瑟福(Rutherford)、波爾(Bohr)等人的改進與完善,進而形成了近代原子模型。
原子結構(也可稱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為例, 其直徑約為140pm(皮米),但通常以半徑記錄,在以毫米(mm)為單位的情況下,直徑為1.4X10^-7mm,是由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電子組成的,這些電子繞著原子核的中心運動,就像太陽系的行星繞著...
盧瑟福原子模型又稱“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陽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是關於原子結構的一種模型,1911年由盧瑟福提出。該模型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區域,叫原子核,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軌道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模型建立過程 理論發現 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綜合模型的計算結果和實驗數據一致。實驗測得的原子核電四極矩或電四極約化躍遷機率的大小,可準確地確定原子核形變的大小。原子核的形變可用形變參數β2描寫,通常β2接近0.2~0.3,相當於原子核長短軸之比為1.2~1.3左右。近年來又在原子核中發現了超形變的激發態,長短軸之比可達1.5,甚至2.0。原子核還...
湯姆森的學生盧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散射實驗),否認了葡萄乾麵包式模型的正確性。1911年盧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按照一定軌道圍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很小的原子核運轉。行星模型由盧瑟福在提出,以經典電磁學為理論基礎,主要內容有:①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
盧瑟福模型,或行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是物理大師歐尼斯特·盧瑟福創立的原子模型。1909年,盧瑟福領導設計與發展成功的盧瑟福散射,證實了原子核存在於原子中心處[1]。從此,盧瑟福推翻了約瑟夫·湯姆孫主張的梅子布丁模型。盧瑟福設計的新模型,根據他的實驗結果,擁有幾個重要的特色。大多數的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於一...
(5)研究隨機相互作用下sd玻色子的集體運動,指出U(5)、SU(3)和SU(3)共軛群極限對集體運動的貢獻,並給出了對應於非諧振子模型的α線性關聯的對稱性起源。(6)提出用於描述鄰近四個原子核同位旋相似態的新局域質量代數關係式,指出庫倫相互作用和同位旋不守恆核核相互作用在質量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7)通過核子配對...
《極端條件下原子核的非線性動力學對稱性》是依託清華大學,由阮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極端條件下原子核性質的研究是原子核物理前沿領域中最活躍的課題。本項目擬利用非線性代數或非線性運動群,構造原子核的非線性代數模型。結合最新實驗數據,對極端條件下原子核的低能態和高激發態進行系統地研究,...
原子核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若干問題,寧夏大學學報, 19(1998) 332。12. 龍桂魯, 張偉林 et al(4),原子核代數模型中的F-旋混合態、回彎、電磁躍遷問題的研究, 原子核物理評論16(1999)6。13. Xie Yuanxiang, Xu Shuwei et al(9), (EC+(+) )decay of 130Pm and 128Pr, Eur. Phys. J. A5(1999...
1989—1993年在英國Sussex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是國際著名核物理學家JPElliott教授)。主要研究成果有:研究原子核結構的代數模型的數學結構和微觀基礎,給出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3的群鏈和微觀基礎;研究了大量中重核結構的性質,得到了一批有價值的結果。指出118Cd等核中的聲子混合,給出98Sr核結構的Su3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