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綜合模型,統一描寫原子核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的唯象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子核綜合模型
- 所屬學科:物理學
原子核綜合模型,統一描寫原子核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的唯象模型。
原子核綜合模型,統一描寫原子核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的唯象模型。由A.N.玻爾和B.R.莫特森綜合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和殼層模型而成。此模型的基本圖像是:核核心子的運動是近似獨立的,而同時原子核整體作集體運動。核核心子的各種運...
利用 Q₀的經驗值可以求得核形變δ的值,結果表明,對於變形區原子核的低轉動帶,δ值在0.16~0.35的範圍,故核平衡形狀是長橢球。在同一轉動帶內,綜合模型預言躍遷幾率的比值只同角動量有關,同實驗可作定量比較。這種比較表明...
綜合各種模型可以獲得比較全面的原子核結構的圖像。概述 原子核模型是原子核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從各類原子核物理實驗事實出發,運用物理、數學理論和方法,對原子核的性質和規律提出的解釋和構想,揭示出原子核某些現象和局部規律。原子核模型...
集體模型 實驗表明,原子核的運動形式,除了獨立粒子運動以外,還有振動和轉動等集體運動的形式。1952年丹麥物理學家A.玻爾和B.R.莫特森提出了一種新的核模型──集體模型(或叫做綜合模型)。集體模型認為,原子核中的核子在平均場中...
原子模型是人們對物質世界微觀結構的認識而建立的模型。人們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為由原子核(質子和中子)和電子構成,電子繞核做不規則運動,形成的電子云模型。原子模型最早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Dalton)在1803年提出,經過湯姆遜(Thomson)...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 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裡繞著核旋轉,這一模型也被稱為“行星模型”。實驗過程 在一個小鉛盒裡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
原子核模型作者簡介 編輯 播報 沃爾特•格雷納(Walter Greiner)(1935~2016),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物理學教授,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和法蘭克福高等研究院創始人之一。研究方向包括原子物理學、重離子物理學和核天體物理學。曾獲得奧托•哈恩獎...
原子核代數模型,利用代數的方法描述原子核結構的理論模型。又稱原子核相互作用模型。原子核的單粒子運動和集體運動都顯示出一些對稱性的特徵。如果具有共同內稟性質的核態可看作一個對稱群的某一不可約表示空間中的狀態,這一對稱性稱為...
核殼層模型是在大量的關於核性質、核譜以及核反應實驗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對原子核內部核子的運動給出了較清晰的物理圖象。這一模型的核心是平均場思想。它認為,就像電子在原子中的平均場中運動一樣,在原子核內,每個核子...
盧瑟福原子模型 又稱“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陽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引”。關於原子結構的一種模型。1911年由盧瑟福提出。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區域,叫原子核,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軌道運動。原子核帶正...
盧瑟福模型,或行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是物理大師歐尼斯特·盧瑟福創立的原子模型。1909年,盧瑟福領導設計與發展成功的盧瑟福散射,證實了原子核存在於原子中心處[1]。從此,盧瑟福推翻了約瑟夫·湯姆孫主張的梅子布丁模型。盧瑟福設計的新模型...
原子核殼模型是邁耶(M.G.Mayer)夫人和簡森(J.H.D.Jensen)在1949年各自獨立提出的。由於發現核殼層模型理論和對稱性原理,因此於1963年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核殼層模型部分是類似於原子的電子殼層描述原子中的電子的安排,當殼層填滿時...
1916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從玻爾的原子理論出發用統計的方法分析了物質的吸收和發射輻射的過程,導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愛因斯坦的這一工作綜合了量子論第一階段的成就,把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三人的工作結合成一個...
湯姆森的學生盧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散射實驗),否認了葡萄乾麵包式模型的正確性。1911年盧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按照一定軌道圍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很小的原子核運轉。行星模型由盧瑟福在提出,以經典...
根據湯姆孫原子模型,可有一個遠紫外頻率的光輻射,但不能解釋實驗觀測到的大量不同頻率的氫原子光譜。雖然湯姆孫模型被1911年原子對α粒子散射的系列實驗否定了,但是,“同心環”和“環上只能安置有限個電子”的思想還是可貴的。
費密氣體模型 是核物質的零級近似。很多證據證實,在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自由程大於核子間的距離,這意味著核物質核心子在零級近似下是在一平滑變化的勢場內運動。這樣就可以寫出由反對稱化的單粒子波函式乘積表示的總波函式,其中單...
G原子模型是一個物理模型,該模型考慮是單電子不受外磁場力的情況下的原子模型。電子在G坐標系中自轉的同時圍繞能量軸旋轉,其矢量 在空間軸的投影形成軌道角動量數,在時間軸的投影構成軌道磁量子數Ml,在能量軸上的投影構成了主量子...
① 承認盧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 ② 放棄一些經典的電磁輻射理論 ③把量子的概念用於原子系統中 玻爾的三條假設 ① 原子系統只能存在於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E1、E2、E3···),在這些狀態中,電子繞核作加速運動而不輻射能量,...
《關於原子核集體模型的一些基本問題》是楊溢創作的論文。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楊溢著 導師 徐躬耦教授指導 學科專業 理論物理 學位級別 d 1989n 學位授予單位 南京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1989 關鍵字 原子核 館藏號 O571.21 唯一...
液滴模型是從原子核核心子-核子強耦合這一性質出發而建立的一種原子核模型。這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闡明原子核的靜態性質和動力學規律,如質量規律、表面振動、變形核的轉動以及核裂變等。只是將原子核視為一個帶電荷的理想液滴,根據...
另外,巨共振的激發能量隨原子核質量的改變而平滑地變化,並無顯著的殼層起伏的現象,但其寬度仍表現出一定的殼層效應。類型和極性 按原子核集體模型(見綜合模型)的觀點,把原子核看成是由具有不同自旋取向的質子和中子所組成的液滴,...
在此工作的基礎上,在其後數十年內,他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發展一種對原子核綜合且自洽的描述。這一發展的最主要部分是:弄清如何從單個粒子的運動形成振動和轉動,肯定核中粒子成對結合所起的重要作用(這種成對結合非常類似於金屬中...
另一類是集體性質的激發,它是由許多單核子激發的相干疊加而成的激發。能級的各種激發方式直接反映了原子核結構的特性。理論上的分析可見核殼層模型和綜合模型。原子核能級及其分布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它涉及到核多體系統內部的運動規律...
隨著原子核逐步拉長,形變能將經歷一個先增大後減小的過程。這是因為有兩種因素在起作用:來自核力的表面能是隨形變而增大的;來自質子之間靜電斥力的庫侖能卻是隨形變的增大而減小的。兩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形成一個裂變勢壘,原子核...
γ射線能譜學主要是通過實驗測量γ射線的能量、相對強度、能級壽命、角分布、級聯關係、內轉換係數以及γ躍遷多極性,以確定核能級的位置、自旋和宇稱等等,從而為核殼層模型和綜合模型等核結構理論的發展以及核反應機制的了解,提供了豐富...
另一類是集體性質的激發,它是由許多單核子激發的相干疊加而成的激發。能級的各種激發方式直接反映了原子核結構的特性。理論上的分析可見核殼層模型和綜合模型。當激發能增加,能級的性質就越來越複雜,能級也越來越密。這時一個有意義的...
爆炸核合成產生過於快速的放射性衰變,使中子的數量大為增加,因此有許多質子和中子成為偶數的豐富同位素被綜合的產生,包括Ti、Cr、Fe和 Ni。這些同位素在爆炸後衰變成為各種原子量不同的穩定同位素。許多這樣的衰變都伴隨著γ射線的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