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人
化石
主要代表有
元謀人、
藍田人、
山頂洞人和
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賴採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狩獵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干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鬆散的社會組織。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狀態。
古人
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
古人化石和遺蹟分布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術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採集、狩獵。在此階段,婚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一個家族的男子與另一個家族的女子群婚。
舊石器時代,
遠古人類的活動範圍遍及中國大陸。北自黑龍江、內蒙古,南至雲南、廣西,西起青海、西藏,東抵沿海諸省。據不完全統計,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約有三四百處。其中,舉世聞名的
周口店北京猿人、陝西陳家窩藍田猿人化石的年代大致距今六七十萬年。公主嶺藍田猿人化石的年代,約在距今 80 至 100 萬年之間。雲南元謀猿人化石的年代較早,距今為170 萬年。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的年代則距今 180 萬年。
舊石器
時代初期,
遠古人類處於原始人群階段。他們生活在雜木叢生、野獸逼人的惡劣環境中。加之主要的生產工具只有簡陋的打制石器,因而獲取食物十分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作用微不足道。他們必須聯合起來,以群體的力量彌補個人力量的單薄。每個群體的成員都要彼此協作,集體進行漁獵,合力防禦野獸的侵襲,才能勉強維持生存。共同勞動,必然導致生產工具和產品的公有,產品也必須平均分配。當時人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沒有剝削和壓迫。正如《
呂氏春秋?恃君覽》所言:“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禦寒暑,筋骨不足以從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然且猶裁萬物,制禽獸,服狡蟲,寒暑燥濕弗能害,不惟先有其備而以群聚耶?群之可聚也相與利之也,利之出於群也。”《尉繚子。治本》:“天下為一家,而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飢其飢。”由於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對老弱和
兒童的養育,更需依靠集體的力量。
原始
人雖然群居,但只能局限於一定的規模。人數太少,難以應付惡劣的自然環境。人數太多,又不易獲取足夠的食物。估計原始人大約以數十人結為一個群體,有一定的活動範圍。各群體間很少交往,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原始人群的早期階段,男女之間的性交關係是雜亂而不受任何限制的。同輩的兄弟姊妹之間,上下輩的男女老幼之間,皆可自由婚配。子女只知生母,不識其父。原始人群的血緣婚,使原始人群既是一個生產、生活單位,又是一個內部互婚的血緣家族。文獻對此有生動、詳盡的追述。 《呂氏春秋?恃君覽》:“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管子?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匹配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征。”《列子。湯問》:“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娉。”
隨著人類思維的進步,不同輩份男女之間雜亂的性交關係逐漸被摒棄。原始人群內部的婚配局限於同輩的男女之間。同輩的男女,彼此既是兄弟姊妹,也是夫妻。這種同輩間的婚配關係,較無輩份限制的雜交關係相對穩定。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兄妹結婚的故事廣為流傳。雲南瀘沽湖地區納西族史詩《創世紀》就記述了利恩兄妹為婚的故事①。因為當時除利恩六兄弟之外,世界上再沒有男人,除利恩六姊妹之外,世界上也再沒有女人,所以兄弟姊妹匹配成夫婦。雲南怒族的傳說,也談到兄妹結婚的故事②。
遠古時代,洪水泛濫淹沒了大地。僅存兄妹兩人躲藏在一個大葫蘆內,僥倖生存。洪水消退之後,世人都淹死了。兄妹二人找不到配偶,只好彼此匹配成婚。他們生育九男九女。因為當時世間還沒有其他人類,所以九對兄妹又互為婚姻。怒族終得以繁衍。
直至近代
壯族社會仍殘存同輩份的血緣婚實例③。廣西邕寧縣和雲南麻栗坡縣的壯族中,廣泛流傳孿生的兄妹(一男一女的雙胞胎),是天生的姻緣,注定要結為夫妻的說法。
原始人群內部男女兩性關係從無限制的雜交,演進為同輩份的血緣群婚,是人類婚姻史上的一大進步。它不僅使人類的體質、體能有所改善,而且開始形成長幼、輩份的意識。這是人類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人類倫理、道德觀念的啟萌。原始人群的組織趨於鞏固,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