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坪鄉

卸甲坪鄉地處湖北省松滋市西南邊陲,面積110.3平方公里,下轄17個村,146個村民小組,3429戶,15000人,與本市的劉家場鎮接壤,慶卸省道是劉家場鎮與卸甲坪鄉的溝通致富路,劉家場鎮三眼泉十里畫廊景區和三眼泉挖坑溫泉景區與卸甲坪土家風情景區,天然生態溫泉景區相結合,打造松滋山區的旅遊樣板。從地理條件上看,它既是湖北的邊界,在湖北省版區內有35公里的邊界線,又是荊州的“屋脊”,境內“大嶺”山海拔高度815.1米,是荊州的最高點,也是松滋的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卸甲坪鄉
  • 拼音:xie jia ping xiang
  • 所在地i:湖北省松滋市西南邊陲
  • 面積:110.3平方公里
  • 村落數:17個村
  • 人口:15000人
簡介,發展方向,歷史沿革,機構領導,

簡介

卸甲坪鄉有山林面積11萬畝,相當於耕地面積的10倍,還是伍家灣水庫的源頭,境內曲尺河和沱水河在將軍岩匯成伍家灣水。從象徵意義上講,它既代表了民族地區,全鄉土家族人口6000人,是松滋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也代表了貧困地區,是全省100個貧困鄉之一,是荊州、松滋扶貧的重點,還代表了偏遠山區,該鄉偏離中心城區63公里,被稱為“松滋的西藏”。
過去的卸甲坪鄉,一直因地勢高寒,交通不便而窮名遠揚,民眾戲稱“交通無一寸油路,過河是一條渡船,通訊僅一部電話,機關就是一棟樓房,工資是一張欠據,農業盡一個模式。”近年來,該鄉黨委、政府搶抓民族發展、扶貧攻尖、國家投資和對口幫扶四大機遇,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基礎條件。全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全鄉共修建公路46公里,公路改造25公里,築鋪油路32公里,修建大橋3座,公路橋涵6處,通南北、連東西,徹底解決了山鄉人民行路難的問題。為改變山鄉缺水現狀,修建大小水池230個、水窯110個、自來水廠1個,硬化水渠20000米,新建提灌站3處,使1200畝農田自流灌溉,8000多人,2萬頭牲畜吃上放心的飲用水。其次,通過17個村電網整改實現電價城鄉統一,38公里的電視光纖鋪設,3座移動通訊塔建成,1200部固定電話安裝,使山區與外界信息得到廣泛交流與傳播,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了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
卸甲坪土家族鄉神奇廣裹。版土面積1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840畝,山林10.91萬畝,全鄉17個自然村,146個村民小組,3645戶,14447人。這裡地形奇特,既有氣勢磅礴的崇山峻岭也有特產豐富的沖積平原;既有幽深峽谷泛潺潺流水,也有山問盆地襯層層梯田。這裡氣侯溫和,四季分明,大多數村莊沿危水座落,空氣清新,冷暖宜人,是荊州市少有的“小氣候”地帶。
卸甲坪土家族鄉歷史悠久,兩河口遺址的發掘證明春秋戰國巴人在此活動;秦漢至三國,土家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元代至清初,土家先民在此建土司、皇城、關隘,卸甲坪深溪土司建設頗為壯觀。改土歸流後,打破土漢履界,使經濟文化交流日趨廣泛。這裡的土漢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第—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漢人民成立的紅軍游擊隊以五龍山為活動中心,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湘鄂抗日游擊支隊’的根據地。
卸甲坪土家族鄉物產富饒。這裡森林覆蓋率達65%,木材蓄積量15萬立方米以上,動植物種類達1000餘種,動物中有珍貴的金錢豹、錦雞、娃娃魚,植物中有杜仲、銀杏、桂樹、紅心柚、彌猴桃等。這裡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煤、鐵、重晶石、氧化鐵紅、方解石、石英石等15種,其中煤炭儲量200萬噸,氧化鐵紅280萬噸,鐵礦320萬噸,質優量大。這裡,水能資源豐裕,危水流經此地20餘公里,是危水流域上游水電梯級開發的黃金地帶。這裡旅遊資源獨特,境內峰巒疊翠,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奇特,民族風情萬種,古老遺址百處。山寨、古城、土樓、溶洞遍布,溫泉、漂流、避暑山莊、天然盆景園數十處,是投資開發的最新寶地。 ·
卸甲坪土家族鄉開發條件優厚。這裡交通便利:油路鋪築,光纖架設,四鄰“斷途路”打通,北抵枝城,南通常德,東與三條省道銜接,交通信息今非昔比。這裡政策優惠:比市內外招商引資條件更優惠,手續辦理更及時,超前服務更周到。這裡民風淳樸,土家人憨厚樸實,熱情好客,有捨己為人的優良傳統,有樂於吃苦的工作作風,有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卸甲坪土家族鄉充滿希望。近幾年,該鄉幹部民眾勵精圖治,克力攻堅,加快發展,徹底改變了舊面貌,一個嶄新的土冢山鄉展現在世人面前。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我們的思路是:調整結構富民,建設項目興鄉,開發資源突破,擴大市場活商.以此推動全鄉招商大突破,經濟大跨越,社會大發展。

發展方向

在教育工作方面,該鄉聯繫香港鎮泰集團無償為卸甲坪民族中學捐贈100萬元,修建綜合樓2棟,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邀請荊州市政協委員、香港宣道堂藍牧師考察教育工作,捐贈16萬元,近年共修建和改造學校15所,改善了教育環境,提高了教育質量。在推介土家特色文化方面,輯錄2000首山歌的《土家山歌大集》正在編輯出版,《壟上行——山歌對唱》特別節目在荊州電視台播出後,走進了中央電視台,由於土家文化推介有力,央視、省、市電視台紛紛來卸甲坪採訪、拍攝採風。通過上級的鼎力支持和全鄉的艱苦創業,昔日交通、通訊、用電、就學等“七難”問題徹底得到解決。
近年來,全鄉乾群圍繞“調整結構富民,實施項目興鄉,立足項目發展,建設集鎮活商”的思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增強財政實力,千方百計改善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
(1)農業特色日趨突出。以發展專業村為突破口,緊緊圍繞“沿河種果,坡地還林,試驗養菌,庭院養豬,空中養蜂,草場養羊”的模式,大力培植種養大戶、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全鄉每年生豬飼養量達2萬頭,養羊1萬隻,養蜂8000群,發展臍橙面積4000畝,柚子高位換頭8000株。目前已培植養豬大戶(50頭以上)57戶,養羊(50隻以上)大戶35戶,坡地退耕還林2800畝,試驗養菌5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提高。
(2)工業經濟取得新突破。立足資源優勢,著力水力、礦產、旅遊三大資源,不斷加大開發建設的力度,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財源優勢。一是礦產資源得到開發。目前全鄉有礦山企業7家,其中煤礦4家,鐵紅、鐵礦、腐植酸礦開發企業3家,大理石加工和方解石開發已達成意向性協定,各類礦產資源正得到有序開採,取得了明顯經濟效益。松鷹礦山開發有限公司老闆投資200萬元,開辦鐵子岩煤礦,年創利稅30萬元;投資800萬元,開發鷹嘴尖鐵礦石,形成年生產原礦20萬噸,年產值1500萬元,利稅100萬元的生產能力;投資150萬元,開發歐家河村東壁岩腐植酸胺,年開發總量1.5萬噸,創利稅10萬元。二是招商引資效果明顯。全鄉就引進項目4個,契約招商總額9400萬元,現已到位1800萬元,已動工建設的項目分別是:紗帽尖電站、鷹嘴尖鐵礦和東壁岩腐植酸礦,鐵子岩煤礦和譚家洞煤礦改造工程。同時該鄉旅遊資源也得到初步開發,洈水漂流與土家溫泉項目建設正在起步,目前招商項目編制完善,正在申報國債資金投入。

歷史沿革

▲(1674-1679)康熙13-18年間,吳三桂造反。至此,無分老幼,見人便殺,躲出存活著寥寥無幾,老百姓稱之謂“起黑風”(原桃樹鄉境留有遺址“黑風洞”、“萬人坑”)。1981年,卸甲坪土家族鄉白竹園村3組(原深溪土司臨時衙門處)村民寧德吉修房子挖基地時,挖出一長5.4米、寬2.3米、深(厚)0.66米的白骨坑,疑為當時被打者之骨,後收集葬於此。
▲1929年(庚午年)賀龍率紅四軍由湖南省石門縣的子良坪經卸甲坪鄉的曲尺河到劉家場駐足。鄉時年23歲的理髮師李慶增到劉家場火官廟給賀龍理髮,被李師傅傳為榮事,洈水一線眾人盡知。
▲1932年(民國20年)卸甲坪編入松滋縣第三區,今劉家場。
▲1941年(民國30年)卸甲坪屬松滋縣峻西鄉,鄉府設在卸甲坪。
▲1944年(民國33年)甲申歲冬,日軍進駐曲尺河,並在天星堰村8組(戴家灣)最高點設大排哨一所。日軍進駐曲尺河45天,天天四處打搜尋,見人便捉,見牛羊豬便活割肉吃,人民遭殃慘重。據不完全統計,共殺死39人,強姦、侮辱婦女75人,燒毀房屋187棟,槍殺、刀傷97人。由於百姓苦於躲兵,天地作物紅苕、花生及遲苞谷未及時收穫,損失無法統計。
▲1946-1949年,民間35-38年,國民黨軍及土匪橫行。據統計,搶走耕牛19頭,山羊875隻,雞1594隻,豬肉10970斤,搶走被子、衣物29000餘件,家具142件,被吊打、關苕坑或捆綁在樹上、石頭上者102人,搶走糧食340餘石,被國民黨軍活捉27人。
▲1949年冬,解放軍荊獨五團進駐曲尺河、白竹園剿匪,百姓方得安寧。
▲1949年國民黨大抓壯丁,曲尺河保長劉寶堂在抓壯丁時,被壯丁劉某打死。後來劉寶堂之子劉雄才結匪為父報仇,是夜,在曲尺河將壯丁劉某的兄弟用單刀殺死,激起當地農民強烈抗議偽政府。
▲1949年初秋,三名解放軍偵查戰士出現在白竹園、天星堰兩村,湖南向應東匪徒,速集300餘人,從洈河上游的司子口、泗潭河、毛噶渡三路涉河追趕三名解放軍偵查戰士,追至梅埡,不見解放軍蹤影,方才返回至白竹園一帶,搶去百姓被子、衣物300餘件、花子500餘斤、柚(柑)子50餘斤、雞89隻、嫩苞谷坨4麻袋。
▲1949年10月1日,在曲尺河(現衛生院所在地)慶祝國慶節。九龍燈4個,獅子四隻,十盤鼓34班,真是鑼鼓喧天,紅旗招展,會上由荊獨五團戰士表演秧歌、九子鞭、小演唱。農民們第一次看見新式演出,一下子群情高昂、歌聲四起,參會者萬餘人。
▲1950年-1952年,實行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當時被鎮壓的貫匪、惡霸、反革命有劉伯堂、劉映天、劉幹才、劉伯安、楊作梅、李炳三、覃鳳剛等。翻身農民無比歡暢,全鄉歌聲四溢,一派興旺景象。
▲1951年,天星堰村6組葉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壯烈犧牲,成為全鄉首位烈士,其家屬享受烈士待遇。
▲1952年冬,土改結束,在曲尺河大草吧(張家土康地)發行土地證,並有寧遠耀、覃孔丙等十餘對男女青年,在翻身大會上佩戴大紅花,舉行聯合法婚典禮。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域內舉行的首次新式結婚典禮。
▲1952年,全鄉派出210人參加荊江分洪工程建設(修太平口)。
▲1955年春,成立互助組,全鄉共有各式互助組158個,入冬以來有110個互助組轉為初級社。
▲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迭起,全鄉共有24個農業合作組織轉為高級社。其中白竹園、雙躍兩社成立了文藝宣傳隊。
▲1957年夏開始反右鬥爭,少數文教界知識分子被劃為右派或“油渣分子”。同時社改稱大隊,每個大隊成立有文藝宣傳隊,全鄉共有文藝宣傳隊18個,隊員270餘人。
▲1958年(在西齋)成立“鋼鐵人民公社”,全黨全民大辦鋼鐵,山上樹木被砍伐燒木炭煉鋼,並從江陵組織專業“伐木對”,駐鄉伐木近兩年,高山樹木一掃而光。同年鄉(管理區)成立半脫產文化工作隊,鄉內有曲尺河管理區、黃林橋管理區兩個文工隊,隊員34人,在全鄉各個大隊活動演出。
▲1958年秋吃共產主義供給制食堂,村組辦大食堂,民眾或外來人員到食堂吃飯一律免費。
▲1959年-1961年,食堂糧食不足,人平一天四兩米,教師一月領17斤“松滋糧票”,老百姓以黃豆葉、花生葉、苕葉、榆樹皮、苧麻葉、枇杷樹皮以及黃荊樹葉、泡桐樹葉度日,不少人得了嚴重的浮腫病,人人變得面黃肌瘦,四肢無力,餓死的不在少數。
▲1960年大隊手搖電話和有線廣播開通。
▲1960年底全縣開展整“五風”即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特殊化風運動,採取高壓手段,過左行駛,致使數人死亡。
▲1961年,取消食堂供給制,各地食堂解散,允許“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人民生產生活大有轉機。
▲1963年“四清”運動全面展開。曲尺河到劉家場公路通車建成。
▲1967年黃林橋國小校長李玉章將自己的房屋拆來建校,結束了黃林橋國小沒有校址的歷史。梅子埡至黃林橋公路建成通車。
同年6月,吃憶苦飯,作憶苦報告,早請示晚匯報,跳“忠”字舞。各級領導受衝擊,大批重要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視為“四舊”一掃盡光。連土家人喜唱的山歌也被定為黃色罪名而失傳。
▲1969年,全鄉派出200於名勞力赴當陽修鐵路。
▲1970年,在蠻子洞辦起高中學校,做到了農民子女上高中不出鄉。
▲1972年,大辦五七教育網。組組有教學點,村村有分校,公社有高中,全鄉共有中國小150所,國中24班,高中五班。
▲1972年至1975年,認真貫徹落實毛主席關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全鄉建有備戰糧站和備戰公路,種有備戰田,賣有備戰糧,甚至發動農戶挖好防空洞,拉警報演戲,全鄉人民時時提高警惕,嚴防蘇修入侵襲擊。
▲1982年農村改革開始,農田、山林集體財產等全部分到農戶。卸甲坪公社文化站成立,寧遠俊為首任文化站站長。
▲1983年,改革開放後全省“嚴打”(俗稱第一網),卸甲坪鄉抓捕犯罪嫌疑人37人,其中三人判刑。
▲1984年,拆社建鄉,卸甲坪公社劃成兩塊獨立行政區,即卸甲坪鄉和黃林橋鄉,兩鄉同屬慶賀寺區管轄。
▲1986年,卸甲坪鄉大橋建成通車。
▲1987年,卸甲坪鄉和黃林橋鄉合併,仍冠名卸甲坪鄉。
▲1988年,曲尺河大橋建成通車。
▲1990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卸甲坪鄉人口為15213人。
▲1994年11月,荊州市第一所希望國小----“松滋希望國小”在卸甲坪落成。原國家教委副主任鄒時炎為該校題寫了校名
▲1996年全鄉村村通程控電話。
▲1997年12月18日,卸甲坪土家族鄉宣告成立。卸甲坪中學操場布置成臨時慶祝會場,參會者萬餘人,省、地、市和周邊鄉鎮以及長陽縣、五峯縣到會祝賀,松滋市“小梅花歌舞團”前來祝賀演出。
▲2001年,跨越湖南的“連心大橋”建成通車。
▲2003年,卸甲坪鄉廣大民眾免交農業稅。
▲2004年,全面取消“三提五統”上交款。
▲2005年,鄉政府辦公大樓在黃林橋竣工,11月鄉政府從卸甲坪整體遷至黃林橋。黃林橋很快建成新集鎮。長陽縣土家歌舞團來鄉參加慶典演出,鄉民表演的節目民歌《十繡土家山寨美》參演。
▲2007年,土家族鄉成立十周年。10月18日慶祝大會在黃林橋政府廣場進行。省地市各級嘉賓雲集約3萬餘人,荊州電視台《壟上行》主導慶典、長陽縣歌舞團蒞臨演出,本鄉山歌《土風集》結集出版。
▲2009年12月底,鄉綜合文化站辦公樓落成。《土家明珠---卸甲坪》一書出版。
▲2010年,市委書記蔣鴻來鄉調研,指示市政府辦公室牽頭制定卸甲坪三年發展規劃。12月,卸甲坪三年發展規劃正式出台。三年後,卸甲坪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載《土家明珠—卸甲坪鄉》

機構領導

楊征民(黨委書記、鄉長):主持鄉黨委、政府全面工作。
劉德勇(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鄉人大全面工作;協助黨委書記、鄉長主持黨委、政府全面工作;主管工業經濟、招商引資、農業農村、項目建設和安全生產工作。
覃曉明(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主持鄉紀委全面工作;主管政法、綜治、維穩、信訪、監察、國土、住建、房管、電力和黃林橋集鎮建設工作。
魏蓉(黨委副書記):主管組織、宣傳、統戰、人事、群團、人口與計畫生育、教育、衛生、科技、廣電、文化、通訊、郵政、體育工作;協管農業農村工作。
陳俊(正科級助理):協管安全生產工作。
金松(黨委宣傳委員、武裝部長、副鄉長):主管財經、商務、民政、移民、勞動和社會保障、計畫、金融、工會、殘聯、審計、統計、菸草、武裝、住房公積金工作。
向斌(黨委組統委員、黨政綜合辦主任、副鄉長):負責聯繫政協工作;主管農業農村、交通、扶貧工作。
鄒鋒(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分管政法、維穩、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菸草工作。
劉程波(副鄉長):主管黨政綜合辦;分管機關、組織、統戰、宣傳、教育、群團、通訊、郵政、體育、廣電、科技、文化工作。
劉紅平(人大副主席):負責鄉人大日常工作;分管農技、畜牧、水利、水產、林業、農機、能源、扶貧開發、紀檢監察工作。
肖明軍(副科級幹事):分管交通工作。
裴松(副科級幹事):負責綜治、信訪、維穩工作;分管住建、國土、房管、電力工作。
趙陽彪(副科級助理):分管人口與計畫生育、衛生、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安全生產、消防、旅遊、質監、工商、環保、工商聯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