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海

危海

危海(Mare Crisium)是位於月球正面東部危海盆地中的一座月海,位於560×420公里範圍內,面積近17.6萬平方公里,表面極為平坦。它是月球正面最孤獨的月海:四周環被遼闊的高地環抱,僅間雜著一些零碎的小月海區。該月海中分布有質量瘤、皺嶺和撞擊坑等特徵,但沒有類似月溪地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危海
  • 外文名:Mare Crisium
  • 位置:17.0°N 59.1°E
  • 直徑:605千米(376英里)
  • 面積:17.6萬平方公里
  • 形成時間:雨海紀晚期
命名,位置和周邊地貌,盆地,熔岩層,表面特徵,地質史,觀察與探索,

命名

月球上的大部分月海一樣,危海也是由喬萬尼·巴蒂斯塔·里喬利在1651年所命名,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接受。
在古代,該月海有一些其它的名字,可能曾被稱為裏海,因為在1600年英國天文學家托馬斯·哈里奧特專門記錄過這一名字;法國皮埃爾·伽桑狄(1635年–1637年)和米迦勒·弗洛倫特·范·朗倫(1645年)在他們的月面圖中, 以及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等都稱它為裏海。尤恩·阿代爾·惠特克推測,這是因為它在月球上的位置大概類似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地圖中裏海地球上的位置。然而,1647年約翰·赫維留卻以亞速海古名稱命名它為“密俄提斯湖”或“密俄提斯沼”(Palus Mæotis);此外,大約在1600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吉爾伯特在他著名的月面圖中,以大不列顛之名將該月表地貌稱作“不列顛尼亞”(Brittania)。

位置和周邊地貌

危海月面坐標為17.0°N 59.1°E,西面毗鄰靜海夢沼、西南和東面分別坐落了豐富海界海,在危海和界海之間還坐落了一群被非正式地統稱為“里蘇斯·費利斯湖”或“笑貓湖”(拉丁名:Lacus Risus Felis)的小月海
沿危海盆地外圍還環布著另一些小月海:南面是長存湖、東南有泡沫海浪海、東北及西北分別為蛇海仁慈湖。此外,還有許多已被熔岩填塞的大隕石坑:如克萊奧邁季斯環形山(北面)、孔多塞環形山和費爾米庫斯環形山(東南)。危海西北一道狹窄的地峽將它與蛇海和一座無名月海連線在一起。
靠近危海西側邊緣還坐落了帶有醒目射紋系統的普羅克洛斯隕石坑,其它與該月海毗鄰的已命名月坑有:西側的馬克羅比烏斯環形山、蒂斯朗隕石坑、格萊舍隕石坑、弗雷德霍姆隕石坑、克賴爾隕石坑;北面的德爾莫特隕石坑和艾因馬爾特隕石坑;東面的阿爾·哈金隕石坑和漢森隕石坑和南面的奧祖隕石坑、范阿爾巴達隕石坑、沙普利隕石坑及特巴特隕石坑。

盆地

就像月球上許多其它的月海一樣,危海也坐落在一座巨大的撞擊盆地內,占據著裡面最深的部分,四周環繞著一圈環形山脈。該環形山脈東西向略長,涵蓋範圍達630×500公里。西側邊緣幾乎完整連續,而東側邊緣則斷裂零散。除此外,在盆地中也可隱約看到交疊著一些大大小小的殘跡環,位於環形山脈內最小的環,直徑約有380公里,但最大的可能有1000公里,甚至達到1600公里。
危海盆地是月球上最扁長的大隕坑之一,它的外側山脈環也非常醒目(但不如酒海東方海的突出)。向外拋射的噴出物在東南和東北方顯現的最清楚,斜向撞擊所產生的噴出物在月表構成了形似蝴蝶般的光暈。此外,距盆地中心1100公里的範圍內還散布了大量的次生坑,其中一些構成了鏈坑或合併成綿延的山谷。
根據引力數據顯示,危海盆地是月球上已記錄到的月殼較薄的區域之一,那裡的引力幾乎接近於零,這主要是撞擊時地殼層被拋離所致。

熔岩層

通過不同方法測得的危海熔岩層厚度約為1.9-1.8公里,其中靠近邊緣區的地方最薄,在那裡,分布有一些被岩漿淹沒的殘跡坑,但月海中央沒有被熔岩包圍的“孤島”,在這些地方凝固的熔岩布滿整個表面,在盆地中形成了如今所看到的月海。阿波羅17號的探測雷達顯示,月海下方約1.4公里深處有一層密度略為不同的岩石層(可能為表岩屑火山碎屑岩)。
危海表面比所有相鄰的月海都要低:較靜海浪海約低3公里;比泡沫海仁慈湖長存湖低2公里;較蛇海豐富海低1公里。其表面絕對海撥高度位於負的3.2-3.8公里之間。只有它的環形山脊相對落差最小,山脊頂峰高出危海表面3-5公里。
該月海中存在質量瘤(引力增強區),其月球引力加速度升高了0.095,高密度的月海熔岩可能是形成質量瘤的主要因素。
1968年,美國五艘月球軌道飛船的都卜勒雷儀在危海中心探測到了月球上最大的質量瘤或高重力區。後來的軌道飛行器如:月球探勘者和聖杯號飛船等都確認並精確地測繪了該質量瘤。

表面特徵

危海西部邊緣相對平坦,但東部被切割出眾多的月灣、月岬、半島和山丘。最大的月岬位於東南部,並被命名為阿格魯姆岬,幾乎就一座島嶼,因為一道月灣將它與"大陸"分離開,但該月灣只不過是一道不太顯眼的亮光,附近也有一座已命名的島嶼-烏索夫山。
西側山脊中分布有一處小峪口,其中北端被非正式地稱做“奧利韋姆岬”(Promontorium Olivium)、南端則叫做“拉維尼婭岬”(Promontorium Lavinium),這二處月岬在夕陽斜照下,好像被一座橋樑連線在一起,這一幻像也被稱作“奧尼爾橋”(bridge of O'Neill)。
危海中有一圈比它自身還要圓的皺嶺環,所含區域有390×360公里,距月海邊沿約數十公里遠,它們被劃分為數段:其中西側段為奧佩爾山脊、東側段是捷佳耶夫山脊、哈克山脊位於東南側、南面則是泰爾米埃山脊。根據所測得的月海精準高程數據還發現了很多(超過170多道)不屬於該環形嶺的低矮山脊。
危海中的大型撞擊坑大多已被熔岩掩埋,只有邊緣附近仍保留有一些不太大的隕坑,其中靠近西側邊沿分布有直徑35公里、已嚴重損毀耶基斯隕石坑,東南是相類似的、直徑32公里的利克隕石坑;而皮卡德隕石坑(22公里)正好位於耶基斯隕石坑的東邊,它的西北則是皮爾斯隕石坑(19公里)和斯威夫特隕石坑(10公里);月海北側附近則是23公里的衛星坑"艾因馬爾特 C"。月海中一些殘存的山脊揭示了曾存在過一些更大(直徑超過95公里),但現如今已完全被熔岩覆蓋的撞擊坑。以下是危海中其它一些月坑:格里夫斯隕石坑(14公里)、衛星坑“克萊奧邁季斯 F”(12公里)和“華倫海特隕石坑”(7公里)、柯蒂斯隕石坑(3公里)、埃克特隕石坑(2公里)、列夫隕石坑(0.06)公里及數座衛星坑,它們都形成於熔岩出現之後。在奧佩爾山脊北面還有一座3公里同心環坑,沿月海東南邊緣外側也坐落有數座類似的隕石坑。
一些來自附近普羅克洛斯隕石坑的射紋束穿過了月海西部表面,而在其它地區也覆蓋有數處來自不同隕坑的黯淡射紋束。

地質史

危海盆地形成於酒海紀,粗略估計其地質齡約有38-39億年(依據月球20號所採集噴發物岩樣的放射性定年法推算),較相鄰的靜海豐富海酒海都年輕,而比雨海盆地,可能還有洪堡海古老,但尚不清楚是否比澄海更古老。從盆地長形的外觀判斷,其嶙峋斷裂的東側邊緣以及噴出物分布樣式,反映出它形成於來自西面的斜向撞擊-角度可能不到15°。根據另一種說法,該盆地扁長的外觀,主要是因東側地表上形成了一座大隕坑,或東部地表後來發生塌陷所致。
根據前蘇聯月球24號採樣的玄武岩放射同位素測年,其月海地質齡約為25-35億年前。而由隕坑密度測得月海表面不同區域的年齡,介於27-36億年之間(西側邊緣附近的區域最古老)。因此,構成現如今危海表面的玄武岩熔岩可能形成於晚雨海世愛拉托遜紀。被該年代熔岩所覆蓋的周邊一些小月海月湖也被認為屬於晚雨海世,但比危海要稍晚一些。
在盆地形成之後,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湧出的熔漿最終漫溢至耶基斯隕石坑和利克隕石坑附近,熔漿凝固後,又經歷了持續的隕石轟擊,形成了皮卡德隕石坑、皮爾斯隕石坑以及眾多更小的隕石坑。此外,凝固的熔岩在自身整個重量的牽扯下,沿盆地邊緣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脊(皺嶺)。

觀察與探索

由於它靠近月盤邊沿,有時在月球攝動期間,通過肉眼就可很容易地觀察到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